李 磊 刘继忠
近日来,北京地铁各线全面封杀各类报刊售卖———只允许《北京娱乐信报》这一家“地铁报”派送入站的举措,引发了北京公众和在京媒体的强烈反响。 “懒政”、“涉嫌多重违法”、“有违科学决策”、“堵塞民意”、“违背读者选择权”、“涉嫌垄断”等恶评、质疑之声滚滚而来。然而在如此排山倒海的舆论压力下,地铁运营还是一意孤行地关掉了地铁内的售报点。
令人惊奇的是,除了1月12日地铁公司新闻发言人作了《信报》“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等寥寥数语的舆论安抚以外,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北京地铁公司长时间“默声”,无任何认真回应公众舆情之作为。
在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里,如何对待公众的呼声,是评判一个政府部门是否真心为民服务,是否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系的鲜明标志。作为人民所委以信赖的公仆,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北京地铁运营公司有责任及时善意地回应众多媒体的呼吁,解答群众的疑问,解决公众的实际困难,解释政策制定的来龙去脉,调解和妥善处理有关利益群体的矛盾冲突。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对人民群众和媒体的正当呼吁和质疑不做充分的回应和解释,绝对不是一个称职的政府机构的行为。
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北京地铁公司为什么在这件攸关广大乘客利益,攸关众多媒体发行,攸关不少贩报人员饭碗的重大事情上如此顽固地保持沉默呢?难道你们不屑于回答公众的疑问是因为你们自以为 “禁报进站”的决策英明无比,所以无须回答任何质问?难道你们不是权为民所用,而是在这一纸通知中有什么见不得阳光的“猫腻”?为什么《信报》就可以畅通无阻地“入站”?难道这中间有什么特殊利益关系?
如同硬币有正反两面,民意与公共政策有着不能切割的共生关系。从政策实施的社会成本看,契合民意的政策成本最低,效果最佳;违背民意的政策成本最高,效果最差。就此次“禁报令”决策过程中的悄无声息,对舆论抨击政策的冷漠态度,均是割裂民意与政策的淋漓尽致的表现。
“地铁禁报令”虽不至于引发公共政策的全盘崩溃,但已严重伤害了北京地铁的良好口碑,也在国内外对北京市的人文人本良好形象造成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北京正致力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但她最活跃的交通线正成为政府主管部门无视民意、对社会呼声置之不理的展览窗口。
为了乘客的利益,为了众多媒体的呼声,为了公共舆论的正当质疑,为了我们北京和谐社会的大好局面,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地铁公司必须以人民公仆的谦卑态度,尽快公开回复广大公众对地铁“禁报”通知的质问!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废止“禁报令”,或者迅速召开“禁报令”的听证会,听取民意,给民众一个交待。▲ (作者分别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