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谷歌正努力平息由自己引爆的风波。但其在中国的信誉已受到很大的损伤。环球网19日的投票给出一个题目:你认为谷歌事件对谁的伤害最大,其中6成以上的投票者选择了“谷歌公司”。
这种损伤的实质是:谷歌对中国发动的带有政治性质的突然袭击,使其作为商业公司的独立性受到严重质疑。美国政府、议会在事件中为谷歌撑腰的举动,加重了人们的怀疑。
美国《政客》网站15日的一篇报道,又给这种怀疑加了一把新柴。该报道对谷歌与美国政府的人际关系做了梳理:谷歌是奥巴马竞选阵营的第四大资助者,其CEO埃里克·施密特是奥巴马的特别竞选顾问。奥巴马胜选后,施密特被委任为总统信息科技委员会委员。而在奥巴马的新班子中,还有谷歌的三名前高管,他们分别是凯蒂·史坦顿、索纳尔·莎阿和安德鲁·麦克劳林。有这么多人牵着白宫与谷歌,后者如何能“安心经商”?
作为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搜索引擎公司,只要美国政府愿意,谷歌就很容易成为其向外推行美国政治意愿及价值观最方便的工具。而实际上,美国政府也确实愿意这么做。谷歌在美国“赢者通吃”后,迅速与美国政府搅到了一起。它向各国网民送去“信息礼包”,却要求对方用精神的皈依来偿账。互联网从一开始的精神就是多元和自由,但谷歌却在协助美国政府把星条旗作为全球互联网的底色,这已经构成了对互联网精神的背叛。
谷歌应切断与美国政府的密切联系,它不应做"互联网的高盛",不应成为美国实施外交政策的一条鞭子。当人们想到谷歌的管理层不断跑在去白宫的路上,人们有理由担心:谷歌送来的东西,加上了多少美国政治的私货。全球网民都知道,谷歌地图上清晰地展示着各国军事及其他敏感设施,却惟独将美国同样的设施打上马赛克。谷歌这一手脚被全球网民抓了现行。人们有理由问,谷歌在大家看不到的地方,又与美国政府共谋了什么!希拉里国务卿和谷歌CEO等人于本月初会晤,如果不是媒体披露,很多网民都被蒙在鼓里。世界显然不欢迎由美国国务院操纵的谷歌,不希望谷歌帮助美国设下在思想上征服世界的陷阱。互联网既然是自由的,那么谷歌就不应该追求思想帝国的权力。
按说,谷歌应该明白,如果成为美国政府秘密或者公开的政治工具,必然会对驻在国主权和其国家安全构成威胁,这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接受的。但谷歌没能抑制住试一试的冲动,大步偏离一个商业公司的正轨,搞了一场在中国“自我休克”又“自我复苏”的闹剧。结果是反伤了自己。
平心而论,谷歌在互联网技术创新方面,确实有独到之处,也正是凭借这种特殊优势,它迅速地成为一家知名的跨国公司。但也应该清楚,技术优势能帮谷歌站起来,却不能帮谷歌在世界各地走得稳。遵守国际商业通则,尊重不同国度、地区的法律法规,真心实意地“入乡随俗”,才能赢得用户,才能有效开拓市场。这是各国企业,特别是跨国企业取胜的一条铁律。因为无论在哪个市场上,主人永远是当地的用户,而不是外来的公司。
谷歌这次 “冲动”,正是触犯了这条铁律,所以才碰了壁,吃了亏。经此一事,谷歌应认真反思。作为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则更应清楚本行业的道德边界。是做为世界网民服务的谷歌,还是做白宫的谷歌?全世界网民等待着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