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红善
(穆棱市文物管理所 黑龙江 穆棱 157500)
对古迹遗址展示利用形式的思考
裴红善
(穆棱市文物管理所 黑龙江 穆棱 157500)
古迹遗址作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真实地印记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文明程度,直接反映了当时城市建设、建筑艺术的水平,也直接见证了自它们诞生以来的社会变迁、自然变化的历史过程。本文对古迹遗址的展示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古迹遗址 展示 利用 文化形象
古迹遗址是构成我国古代文明史迹的主体,年代久远、地域广阔、类型众多、结构复杂。历经千年风雨之后的今天,这些曾经的辉煌壮丽只留下了她存在过的物质证明——土质遗迹,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信息——思想、智慧、胸怀、胆略、技艺、情感等等,好像全部渗入了她的遗迹之中,让后来者难以亲眼目睹它伟大风采的细节,只有永远地在追寻中敬仰和崇拜它。尽管如此,这些弥足珍贵的古迹遗址上所渗透的丰富的文化信息,对当今以至以后的社会进步仍然具有无可估量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即使是遗址本身也对中华乃至世界文明具有无可替代的标志性意义。
由于古代中国建筑以土木结构为主的特点,这些遗址经历了上千年的岁月后,地面上的木质结构部分已经荡然无存,保留下来的多是其建筑的基址部分——夯土,以及一些残留的建筑构件,如柱础石、瓦当、铺地砖等。土木建筑所留下的土质遗迹,本身就很脆弱,再加上上千年的自然的风化雨蚀、人们生产活动损坏,今天不要说直接感受建筑的原有风貌,就是作为遗迹自身非专业人员也很难直接辨认。脆弱性强以及观赏性差是中国土质的突出的特点。这是长期以来中国文物界面对大遗址保护与利用所难以解决的现实问题。
今天,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积极、有效、合理地利用古迹遗址是保护好古迹遗址的最好途径。良好有效的利用会激发政府以及社会对古迹遗址保护的巨大热情,而有效利用的基本形式就是将古迹遗址的保护纳入城乡建设的规划之中,使古迹遗址的保护项目成为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增加经济收入的基础工程。由于中国土质遗址的脆弱属性不可能改变,所以保护的成本不可能降低。而提高利用效益的主要出路就是提高它的可视性、增强观赏性。认真考察人们观赏古迹遗址的过程我们会不难发现,观赏性不是一个孤立单独的问题,而是与古迹遗址本身的所承载的信息量、信息的表达方式、观赏者接受古迹遗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的能力有关。古迹遗址观赏性的核心因素是它自身存在的形制及其周边与之相呼应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以及物理空间等历史文化信息的关联体。观赏性差的本质是古迹遗址的历史文化信息表现度很弱,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非专业人士的接受和理解。提高观赏性的实质就是通过一定的人为工程技术手段,增强古迹遗址的历史文化信息的表现强度。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途径是解决遗址的形象展示问题,即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示遗址,提高遗址的观赏性,增强游客的可介入性、可参与性,从而扩大遗址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调动遗址地政府对古迹遗址的关注度。
古迹遗址展示是一种信息表达工程,其表达的核心内容是古迹遗址的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展示工程第一个要解决的是信息的获得。有关古迹遗址本体的考古资料是最直接的信息数据,除此之外,其他与古迹遗址有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也是最基础的信息数据,至于文学艺术形式存在的文化信息,虽然不能作为科学数据用来直接支撑展示方案,但是,在科学数据不足的情况下,它可以作为辅助资料来帮助诱导古迹遗址展示方案的制定。在展示所需要的基本信息数据获得后,要按照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科学地展示。古迹遗址的展示,关键在于深入地挖掘它的历史文化信息,挖掘的越是彻底,资料信息越丰富生动,展示的就可能越充分。与之相适应的必须是展示技术手段的先进性药足够,即就是要采用与古迹遗址的文化信息相适应、与当代科学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展示手段,来尽可能把有限的历史文化信息生动有效地呈现给人们。
无论古迹遗址作如何形式的展示,到了普通大众那里,都是以某种文化的形式的信息而接受并储存了。这就是说,专家为了进行科学研究,追求的是了解的古迹遗址真实的历史原形、而大众是为了享受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需要感受的是古迹遗址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形象。
历史原形追求的是历史的原真,它所有的物理数据都必须是真实的。文化形象表达了有关古迹遗址最基本的文化意义,其物理数据与历史形象接近但不统一。古迹遗址的文化形象与历史原形在基本的方面表现出文化的一致性,但主要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历史原形表现的是古迹遗址的历史性真实,而文化形象出于传播、展示的考虑往往会有一定的变相,是对历史真实的艺术反映。历史原形在建筑结构、材料、制作工艺等方面是完全真实地再现历史,是一种科学的、考古学的真实;文化形象所追求的是大众可接受的一种艺术真实,这种艺术真实,基于历史信息、忠实于历史、合理地弥补历史信息的缺损,是艺术地再现历史,是科学成果的艺术表达,并且随着科学认识成果的丰富而随时修正自己。
这几年,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出现了一些比较成功的文化形象再现的实例,其中杭州西湖畔的雷锋塔的保护和展示就是最为突出一个。雷峰塔,是由吴越王钱俶在西湖南岸夕照山上建造的佛塔,“雷峰夕照”一直是西湖游赏最受青睐的名胜之一,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因屡遭盗挖而坍塌,“雷峰夕照”胜景从此名存实亡。雷峰塔倒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议论,各界人士一直企盼重建这座著名古塔。1999年底杭州市政府发掘了雷峰塔地宫,建造雷峰塔遗址保护设施,并对遗址保护设施的内在功能和外观形象加以延伸、拓展,按雷峰塔原有的形制、体量和风貌用现代钢架材料建造雷峰新塔,其外观形象与原雷峰塔一致。这项举措得到国家文物局的认可,也顺应了民意,其实质上就是雷锋塔真实历史原形的文化形象再现。
展现古迹遗址的文化形象,是一定程度的再现历史、发掘其深刻内涵的更为有效的途径,是在遗址基础上的深层利用,是对遗址的扩张性诠释。过去,拘泥于展示技术的局限,对于遗址的保护主要是建设保护大厅、砌体保护、隔离围护等技术手段,使用的主要是一些钢筋、水泥或仿古材料。如果要对遗址进行展示,对一些建筑进行复原,一些建筑构件需要搭建于遗址本体上,会对遗址本身造成一定破坏,原有的技术手段难以达到要求。
我们对遗址进行保护展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回归过去,而是为了传承这些文化遗址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对所有的文化遗址都进行文化形象的展示有“画蛇添足”之嫌。进行文化形象再现只适用于遗址中代表一个时期最典型、最杰出的建筑文化的仅有的建筑基址,适用于在建筑史上有重大贡献的建筑遗址,比如对于大明宫遗址,核心是对其正大殿含元殿进行展示。在此过程中需要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尊重历史原形。尊重其原真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展示文化形象。对能够展示历史原形的部分予以着重展示,对证据不足部分可用现代技术代替,总体上讲究平衡。其次是展示必须具有可逆性。应该特别注重材料和结构的可逆性,在文化遗产的历史信息得到确认的情况下,可以对构筑物进行可逆性操作。第三是展示方式的可读性。由于展示的是遗址文化形象,展示的方式尽量要直观,可以给大众明确的信息。第四是必须真假分明。真假材料要有明确区分,使大众可以直接了解那些是历史上遗留的遗迹,那些是进行保护展示的材料。
古迹遗址展示利问题是实践向我们提出的新课题,这个实践的基本问题,就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如何更好地协调起来,实现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产生衍生的经济价值,使文化遗产保护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以上虽然以古迹遗址为例,但是实质上仍然是在讨论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问题。提出古迹遗址的文化形象概念,并不是要对某种展示方式进行定义,而是要对我们实践中探索进行一个方向性的梳理,整理清楚一些有争议的展示方式的真实价值与价值边界,为寻求更加完善的方式奠定一个理性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