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荣发 李斌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汽车学院体育部)
日本与中国同属亚洲,人种相似,体质相仿,是中国游泳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主要对手。悉尼奥运会以来,日本游泳水平大幅回升,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日本游泳水平的回升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本文从运动训练角度,选取日本部分优秀游泳运动员的赛前训练作为案例,对其运动负荷、训练结构、训练手段进行初步探讨,旨在为我国教练员提高重大比赛备战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所选取的金子洋明组为中短距离组,重点队员有中野高(仰泳)、佐野秀匡(混合泳)和三木二郎(混合泳),案例为蒙特利尔世锦赛选拔赛(2005年日本游泳锦标赛)的赛前训练。
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金子洋明组赛前训练8周(平原2周,高原3周,平原3周),负荷量峰值出现在赛前第6周,中、短距离运动员在高原的负荷量均超过平原地区负荷量,赛前一周负荷量降到最低,相当于赛前第6周的42%。
图2显示,两周大负荷一周小负荷,大负荷与小负荷节奏性交替安排,使强度比例总体呈现波浪状变化趋势,形成两个波峰,其中短距离运动员在赛前第2周(减量期中段)还出现了不明显的第三峰。从收集的资料得知:赛前第6周的负荷总量达到整个赛前训练顶峰,但强度比例仅相当平原最高强度的20%;赛前第5周短距离运动员训练总量和强度比例均与平原训练时持平,中距离运动员训练强度比例则相当于平原训练时的80%;赛前第4周短距离运动员训练总量与平原训练时持平,但强度比例(16.7%)较平原训练(15.9%)高出近一个百分点,中距离运动员强度比例相当于平原训练时的92%;在整个赛前训练负荷安排中,其有氧训练比重始终保持在80%以上,减量期均值更是达到90%以上。
分析以上数据我们可知,金子洋明组赛前训练负荷安排表现出高原训练平原化的特征,总体负荷遵循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和竞技状态形成规律。负荷量的跳跃式安排使运动员在高原上实现了高于现实水平的状况,而负荷强度周期性变化、节奏性波动又促进了现实水平稳定态的破坏,突破“平台”并向目标水平转化,最终通过减量实现了目标水平稳定态的建立,达到了最佳竞技状态。
美国国家游泳队教练员强特·斯金纳曾提出:“有氧训练在任何训练阶段都是关键,是任何一种训练计划的基础”,但相关资料表明,有氧训练均值占赛前训练90%的比重较为罕见。笔者认为,有氧训练占较大比重符合高原训练的特殊要求,高原训练平原化能够使运动员身体机能接近极限,对机体的刺激是深刻的,生理、心理疲劳也达到了很深的程度,而有氧训练强度相对较低,则有利于运动员形成正确姿势的动力定型和促进恢复。金子洋明组的这种安排也说明了他们比较注重训练质量和负荷后的恢复,注重训练与调整相结合,及时将疲劳消除,以获得最大训练效益。
图1 金子洋明组赛前高原训练负荷量变化趋势
周训练结构是指在一周计划中不同负荷性质的训练课的交替排列形式。有专家认为,周所处的阶段训练任务决定训练主题,所以应由训练主题来决定周期内训练课的组合配置。通过合理安排不同性质训练课的排列顺序,可以使各种运动能力不断变换方式集合,使训练效应叠加,获得更大的超量恢复,实现整体运动能力的提高。下面以强化训练阶段周训练典型安排为例,分析其结构特征。
从收集的资料,我们了解到金子洋明组赛前第六周训练重点是提高耐力,以有氧训练为主,是一个采用“滚动式”安排的结构模式。上半周安排以有氧训练、混氧训练为主的课各2次,其后休息半天;下半周安排基本与上半周相同,但提高了训练的负荷强度。小周期内有氧、混氧、无氧训练交替进行,“练五调一”的训练安排明显。
图2 金子洋明组(左:短距离;右:中距离)赛前高原训练负荷强度变化趋势
表1 金子洋明组强化训练阶段(赛前第六周)周训练安排
1 统计结果显示,金子洋明教练负荷安排比较细致,有起有伏,有张有弛,节奏明显,表现出高原训练平原化的特征,总体负荷遵循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和竞技状态形成规律。
2 金子洋明组周训练结构合理,节奏紧凑有序,负荷内容搭配注重训练效果的叠加效应同时兼顾恢复效果的叠加效应,小周期具有较大的可持续发展空间。
3 金子洋明组训练课安排具有主项量大,训练内容专项化突出、针对性强,手段变化多样,组织形式贴近专项比赛特点等特征,体现出对运动员精雕细刻的执教风格。
学者徐本力认为训练安排的次序应如图3:有氧训练-有氧与无氧混合训练-无氧训练,这种安排顺序可保证这三种训练内容所造成的疲劳在某一时间点上同时消除,所消耗的能量同时达到最高的超量恢复,从而形成最佳竞技状态。我们从表1可以看出,金子洋明组的训练安排次序与徐本力提出的安排次序基本吻合,可以形成超量恢复集合。
金子洋明组主训日安排在星期五和星期一,间隔48小时,按照徐本力的观点,有氧训练的超量恢复程度已经达到90%,机体机能基本恢复到原有水平,再次进行同质负荷训练能达到预期效果。在主训日之后紧贴一个不同负荷性质的辅训日,使之与主训日形成互补,可以避免过度疲劳。辅训日间隔达到48小时,是在完全超量恢复状态进入了下一辅训日。主训日、辅训日连续安排两次同质负荷训练课,可加大训练对机体的刺激深度,促使机体形成更高程度的超量恢复。
综上所述,金子洋明组周训练结构主要有如下特征:从总体布局看,周负荷安排呈两段结构,后半周恢复措施加强;从训练内容安排看,采用“滚动式”的连续安排模式,具有同质负荷重复搭配,异质负荷间隔搭配特征;从超量恢复效果角度看,主训、辅训形成超量恢复效应集合。
图3 不同训练内容负荷后恢复的“集成效益”(引自徐本力,2001)
表2 金子洋明组强化训练阶段(赛前第六周)典型训练课安排
笔者认为,如果一个训练小周期既实现了运动技术进步,又保持着良好的体能和健康水平,就能为后续的训练小周期建构新的、健全的基础,使训练小周期可以连续地、“滚动式”地运行下去,通过各小周期进步的有效累积实现运动水平的“阶梯式”进步,从而完成战役性训练任务。金子洋明组的训练安排提示我们:周训练应注意训练节奏的调控,要做到紧凑有序,负荷内容的搭配既要注重训练效果的叠加效应又要兼顾恢复效果的叠加效应,提高训练课的组合效果。
从表2可看出,金子洋明组主训部分(底纹部分)有一共同规律:保持主训内容的负荷强度在某一水平,不断变换训练距离、间歇时间和泳姿,梯形游是常用手段。表2-a显示,在发展混氧能力时采用比赛节奏或略高于比赛节奏的主项分段游,其强度始终保持在MV2水平,间歇时间充分,游距逐次缩短,主项量约占课训练总量的50%。表2-b显示,在发展有氧能力时主训内容负荷强度均保持在AT强度,但训练手段在不断变换:自由泳采用距离递减,组数递增的间隔安排,100米×4则采用固定包干时间、变换组内泳式的间隔安排方式,主项量约占课训练总量的43%。还有,金子洋明教练习惯在训练课的结束部分安排速度练习作为主训内容的补充,但所占比例不大。
金子洋明组赛前典型训练课表现出主项量比重大,训练内容专项化突出、针对性强,手段变化多样,组织形式贴近专项比赛特点等特征,体现出对运动员精雕细刻的执教风格。从训练学的角度看,训练课内容的安排是训练过程中最实质、最基本的组成因素,也是体现教练员执教艺术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优秀运动员的生理机能水平日趋逼近极限,竞技能力的“可塑空间”逐渐减少,专项成绩提高缓慢,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实现运动水平突破性进展,需要教练员交叉地、综合地运用多种知识将不同的训练手段科学地、艺术地组合起来,充分挖掘与专项密切相关的器官和系统的潜力,从整体上促使不同素质间、素质与技术间及心理、环境等因素与技战术发挥间的相互协作,才能突破已有的平衡。这是一项充满艺术性的工作,在有些科学尚不能有效涉及的领域,教练员凭借自身的经验艺术性地工作在很大程度上会对运动员取得成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金子洋明教练赛前训练的奥妙在于宏观张弛有度、胆大心细,中观紧凑有序、掌控精准,微观突出个性、精雕细刻。赛前训练安排是一门艺术,是一门学问,博大精深,本文仅从理论上对金子洋明教练的赛前训练安排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不妥和错误之处恳请同行批评指正(参考文献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