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培养在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的应用与实践

2010-01-19 02:34
航海教育研究 2010年1期
关键词:中海轮机订单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通 226010)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通过科学的管理、良性机制的建立实施的,使学生在求学期间就有机会进入生产和实际工作领域,从事具体岗位的工作,从而缩小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进入社会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企业的车间就是学生学习的课堂,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就是学生专业实践的老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在毕业实习期间可以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现教学与企业用人“零距离”的要求。由于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直接了解社会、熟悉社会、适应社会,大大增强了接受全面发展教育的自觉意识,从而增强了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效性。

近年来,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努力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突出成效。在实践中,学院积极以“订单式”教育作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载体,从宏观、微观两个层面对人才培养进行了系统设计,实现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各主要环节的联动推进,提升了教育教学的综合效果。在与国内众多知名企业合作办学的实践中,学校轮机工程系的“中海订单班”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典型案例介绍

“中海订单班”是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中海国际船舶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海国际”)开展合作办学的成果。“中海国际”系中国海运集团一级子公司,属国内知名的大型企业。2005年5月,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与“中海国际”签订了订单培养合作协议。2005年9月正式组建了一个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订单培养班,即“中海订单班”,共有40名学生,目前已经全部上岗就业。在订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院积极贯彻校企结合、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思想,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课程的设置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实践教学的开展、教学考核等诸多方面展开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和经验。

1.校企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双方确定合作办“订单班”后,学院及时针对“中海国际”的人才需求制订了专门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方案制订过程中,校企双方广泛开展了合作调研。校方组织具有管理级船员适任证书的教学一线教师深入企业、船舶生产实际开展调研,与“中海国际”领导和资深轮机长展开积极交流,明确企业对人才的特殊要求。根据调研情况,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蓝本提供给企业参考。“中海国际”则根据蓝本内容,安排经验丰富的轮机工程技术人员深入学校,结合校方提出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校方进行深入沟通和探讨,对蓝本进行修订。在多次沟通和协调的基础上,最终确定订单班的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其培养目标为:毕业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船舶动力装置和系统、船舶发电设备及系统、轮机自动化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既符合“STCW78/95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等法规相应要求,又符合“中海国际”对船员的特殊要求。学生毕业后经过12个月海上见习,满足无限航区3 000 kW及以上船舶三管轮适任资格的各种要求并获得任职资格证书。其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见表1。

表1 “中海订单班”岗位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2.课程设置满足企业需求,强化知识整合,重视实践教学

在“中海订单班”的课程设置上,强调“按功能设置”和“与国际接轨”。尤其是根据“中海国际”提出的传统型船舶向未来型船舶的转变需要高素质的“机电合一”的复合型人才的需要,订单班的课程设置在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适任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对无限航区3000 kW及以上船舶三管轮适任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专业知识的整合,将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械零件与设计基础、船用仪表等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为“轮机工程基础”课,将核心专业课按轮机工程、电气电子与控制、船舶作业与船员管理、轮机维修与维护等四个功能模块设置课程,以专业需要安排教学内容,强化实训教学,空出时间着重强化学生对船舶电气知识及自动控制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针对性地开设了“电力拖动测试及故障分析”“交直流调速方法”“船舶机械电力拖动装置”“PLC应用及管理”“轮机模拟器训练”等课程,以满足“中海国际”未来型船舶对轮机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

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关系的把握上,坚持理论以能够满足航海类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为主,着重强化实践技能的培养,偏重于技能形成的培养。例如在学时安排上,在保障理论教学基本的课时需要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时数超过总学时一半以上。一是在教学中,轮机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的教学均采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实验(训)室就是专业教室,注重理论学习与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二是走出校门,到订单企业一线去参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利用假期到航运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真实工作环境的身心体验,领会价值创造的快乐,有效地激发了他们投入工作与学习的内在动力。将工作中遇到的挑战和增长的见识带回课堂,帮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分析与思考,促进专业知识的丰富和技能的强化,为今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基础。三是安排学生参与轮机实验室建设及轮机设备维护与保养,协助实训教师安装、调试轮机机电设备,让学生参与船用柴油机、分油机、空压机、净油机、船用泵等轮机设备拆、装、调试等工作。此外,还积极选派多位教师到航运企业担任轮机长、大管轮、二管轮、电机员等职务,通过参与企业生产实践,提高了专业技能,了解了船舶最新技术和新法规的实际运用,也为更好地服务学生奠定了基础。

3.海事局、航运企业、学院三方考核,确保教学质量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确定表明3000 kW及以上三管轮适任的方法和评价适任的标准,建立了适应STCW78/95公约要求基于评价适任能力的课程学习成绩评估体系。用理论考试和职业能力评估相结合的方法评价学生能力与适任标准的符合度,海事局、航运企业、学院三方共同考核。学校考核公共课、基础课、非核心专业课,企业考核航行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特殊专项训练,海事局考核四个功能模块专业核心课程、专项训练。具体手段上建立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无纸化考试平台实行考教分离,大量运用现代化实船真设备和仿真模拟器设备评价实际操作能力。

二、工学交替,学院、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在“中海订单班”,学校严格按照“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要求和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统筹安排,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大力开展“顶岗实习”,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

首先,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以学校教育为主。主要讲授公共课、基础课,安排学生到轮机自动化机舱观摩,到动力装置实训室进行拆装训练,接受“个人基本安全”“精通救生艇筏和救助艇”“精通急救”等专项训练,为后期上船学习作准备。学年教学任务完成后,即利用假期由专职教师带队转入企业进行为期3周的航行认识实习,并由企业的专职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同时由企业组织专职人员对学生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安全教育以及船员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等。通过校企双方第一阶段的合作,学生对自身的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稳定了学生的专业思想。

其次,第三学期开始,学生再次回校接受教育,此阶段的教育主要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其中大部分课程由学院具有“双师型”资质的专职教师,借助于学院先进的实训基地和实训设备,对学生进行理论和实践知识的传授;其余部分课程则由航运企业资深的轮机长或其他实践经验丰富的专门技术人员到校授课。该阶段的主要特色在于“双师型”的师资队伍。通过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精神。并且企业在实践中还不定期地安排资深轮机长到学校开设讲座,对学生的专业成长进行实时引导,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专业成长。该阶段,学生在完成专业学习后,即可参加海事局统一组织的船员适任证书考试和评估。

再次,学生在学校内接受完教育后,第六学期即投身企业实践,开始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学生在校期间所进行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在实习期间每个学生要完成实习大纲规定的内容,写好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同时要撰写顶岗实习专题论文。在上船前,轮机工程系组织实习动员,学生明确这次实习的意义、目的、任务、内容、要求、资料、实习成绩评定、注意事项和应遵守的各项组织纪律及规章制度。随后由“中海国际”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学生进行上船前的特殊专项培训,培训合格后,由企业根据生产实践的需要,分批次安排学生上船进行顶岗实习,并安排专职人员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为真实的雇主工作,且能获取报酬。在此过程中,学生还须将顶岗期间的实习报告、专题论文以及遇到的专业技术问题通过网络回传给学校的指导教师,由老师进行指导和解答,强化知识的学习效果。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履行完相关程序后,即可到“中海国际”工作,从而实现学生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效率和企业人才的利用效率。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是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实际的教育,必须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实施订单教育,企业参与教育教学过程,使课堂教育能够随时反馈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建设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企业参与教学过程,不仅协助学校实施教学,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督查学校教学情况,提出改进教学的意见,而且将最新的技术成果带到课堂,使课堂更加贴近企业需求,从而激活课堂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创新。增强了学生专业学习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使所学理论知识紧密联系生产实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适应企业生产的综合能力,为学生在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需要创造了条件,同时还开创了学生勤工俭学的途径,减轻了学生特别是困难学生的经济负担,为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对学校而言,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知识和能力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确保了学校职业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社会需求,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开展。学生不断帮助企业实现了可观的经济价值,产生了较大的社会价值,而且也展现了自身的价值,更充分地说明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价值。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中海订单班”参加全国海船船员三管轮适任证书统一考试的考证一次性通过率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0%以上,深得航运企业欢迎。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岗位适任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的问题及思考

1.校企双方人才培养协议的签订及落实

协议是订单式培养的核心要素。当前实施订单培养中常出现“学校热、企业冷”的局面,签订的协议多为表面文章,缺乏实质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订单培养的意义。因此,校企双方应在充分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就用人及人才培养的方方面面签订一个全面、明晰、可操作性强的协议,形成一种法定的委托培养关系。在协议中要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同时应制定具体、细化的岗位目标,进而使教与学有的放矢。

2.学校应积极邀请企业直接参与课程开发

高职的课程要依据企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不断补充、更新、修正和完善,使教学内容能灵活地适应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发展。为适应高职教学内容动态变化这一特点,学校应积极邀请企业直接参与课程开发,且在课程设置上要有弹性。学校可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学规律,初步制订出课程实施计划。企业则应组织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对企业需求岗位的分析,提出毕业生从事这一岗位工作需要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并尽可能地把可预见的发展与变化包括进去。

3.企业应真正参与人才质量评估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校企双方共同关注的焦点,但多年来的质量评价体系都是由学校单方面评估,企业很少参与。为了让企业获得“学得好、用得上、上岗快、留得住”的人才,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必须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对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评估。学生在校期间企业可参加学生综合评价方案的制订、提出企业的用人标准等;学生在企业上岗实习阶段,企业可对学生实训表现及时进行评估,并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及时调整教育教学,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4.企业应真正履行承诺,落实学生就业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的目的是要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让社会接受,并给社会创造价值。“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由校企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原则而结成的新型人才培养联盟。因此学生在完成学业后,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订单” 协议安排合格的毕业生到企业工作,落实就业岗位,兑现承诺,树立良好的“诚信负责”的企业形象。

四、结 语

职业针对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之一,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满足职业岗位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走校企合作之路是最佳选择,也是确保岗位职业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订单式”培养恰恰遵循了职业教育的这一规律,其人才培养目标完全是针对企业的相关岗位制定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与学校的密切合作保证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虽然我国“订单式”培养模式已经开展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成效,但仍然是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还需要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努力去探索并加以克服。

[1]赵中兴.“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谈[J].西北职教,2006(5):7-8.

[2]施祝斌.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式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交通职业教育,2006(4):9-11.

猜你喜欢
中海轮机订单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新产品订单纷至沓来
中海PG88-28改性沥青的性能评价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中海海洋耕鱼油全产业链
高职轮机专业高中职衔接专业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
怎样做到日订单10万?
中海集装箱运输股份有限公司船期表
面向实操评估的轮机虚拟拆装考试系统开发
港作拖轮的轮机管理要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