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盛峰 赵卫国
摘要:本文结合多媒体课件创作的具体过程,重点探讨了多媒体课件设计和开发的教学需求分析、学习者特征、课程内容特点以及学习活动方式等因素对课件设计的影响,并对相关开发技术进行了介绍和讨论。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设计;开发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6-0110-03
课程资源建设是课程教学信息化的保障和关键,没有数量足够质量过硬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数字化教学(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难以为继。为此,笔者结合本校《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实施现状以及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的实际需求,设计和开发了《方正奥思及其教学应用》的多媒体课件。本文就课件的设计和开发过程进行介绍和分析,以求教于广大同仁。
一、课件开发的背景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和水平,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教育部于2004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准》的颁布和实施使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技术培训及考核更加规范和完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了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参照《标准》规范《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势在必行。为此,江苏大学依据《标准》所提供的内容框架及考核要求,按照“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原理、社会责任、基本操作技能、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等5个模块对原有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内容进行了重新设计和规划,使课程在目标、内容等方面基本上实现了与《标准》的对接。
然而,课程内容的重新设计和规划只是解决了在新形势下“教什么”或“学什么”的问题,而“如何教”或“如何学”等问题却要受制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江苏大学针对于师范生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脱胎于最初的《电化教育学》,起初为54学时,后经三校合并(江苏理工大学、镇江医学院、镇江师专合并成立江苏大学)以及对师范生培养模式的调整(由师范学院独立培养转变为分散到各个对口学院各自培养),课时缩减为30学时。课时较大幅度的萎缩给课程的实施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一方面,重新构建的课程内容相当丰富和丰满,因而需要充沛的课时(大致需要60学时)为保证;另一方面,30学时的计划课时又使得大多数老师只能“望课兴叹”,教学无所适从。计划课时与教学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已成为阻碍江苏大学《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良性发展的最大瓶颈。大量课程内容需要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即成事实。为此,我们认为,在课时相对短缺且短期内难以改观的现实条件下,必须改变教育教学观念,调整和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比如,可以尝试着将基本操作技能、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等部分内容开发成网络课程或多媒体课件,主要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练习,使教学能够延伸到课堂之外。同时,对于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原理、社会责任等需要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的理论性知识,则主要利用课内时间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来实现。多媒体课件《方正奥思及其教学应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设计和开发的。
二、学生特征分析
学生特征分析主要考虑了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自主学习的知识和经验储备状况以及学习需求等问题。从知识和经验储备状况来看,由于《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一般安排在大学本科三年级开设,这样,学生先期已经学习了一些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因此,利用多媒体课件开展自主化学习一般应该不会有太多的使用性障碍。从学生的学习需求情况来看,以往的教学经验显示,学生对课程内容在兴趣和期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比如。有的学生认为只要能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就可以了,而有的学生却并不满足于基本任务的完成,他们对学习多媒体课件制作的技术与方法非常感兴趣,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获得持续不断的提升。显然,学生在学习需求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三、课件内容结构设计
多媒体课件《方正奥思及其教学应用》主要由课程概况、学习内容、拓展与提升、练习与测试等四个模块组成。各个模块在结构和教学功能上既相互独立,又彼此密切关联,整体性的支持和服务于学习者的学习。
(一)课程概况
该模块主要包括课件使用指南、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大纲、各模块内容简介以及建议学习时数等内容。其目的是从宏观层面上揭示出课程知识内容的结构性关系,从而方便用户使用和学习,并且也使得课件在设计风格上遵循于一般教育软件的规范和要求。
(二)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模块是有关方正奥思的事实、概念、原理以及操作技能和方法的多媒体学习材料的集合。对这部分内容地设计主要考察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从课件的使用过程来看,预先的设想是,将方正奥思及其教学应用等课程内容开发成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练习。基本过程为,首先,由授课教师向学生阐明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单元学习任务、并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接着,由学生按照教师的部署利用课余时间向课件学习,通过与课件的交互作用掌握完成单元学习任务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并自主完成学习任务;第三,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向教师提交学习的成果,学习成果包括完成任务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简介、一个(或多个)完成任务时生成的多媒体作品、个人学习的经验和体会等材料;最后,由教师通过对学习成果的检查和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给出单元学习评价。从总体风格来看,该课件的类型应该属于“自主学习型”学习资源。当然,由于单元学习目标、任务的确定以及对学习成果的评价等都是由教师具体实施的,因而,从学习活动发生的过程来看,资源的使用过程应该是围绕着学习目标的实现和学习任务的完成而发生的人与资源的互动过程,也就是说,学习资源的使用是在学习任务驱动下而发生的。因此,课件的设计应当能够体现或反映这种“基于任务的自主学习型”学习资源的特征。比如在课件内容的配置上,我们的做法是,将具有较高关联性的知识内容按学习主题或任务在局部上聚类构成单元学习内容,再由单元学习内容形成在总体结构上前后相继的清晰的课程体系,这样,学生通过学习就能够真正理解内容的整体面貌,而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2从知识的类型来看,方正奥思及其教学使用部分内容既包括描述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陈述性知识,如多媒体素材的类型、方正奥思流程机制等,又包括关于如何利用方正奥思所提供的技术原理和方法设计开发多媒体学习资源的程序性知识,如对各种多媒体素材进行加工和处理的程序和方法等。因此,针对这两类不同的知识。我们采取了不同的设计策略:如对概念原理性知识,主要采用了“文本+图像”的信息呈现方式,直接告诉学生“是什么”;对操作性要求很强的部分内容,主要采用了边讲解边演示设计策略,一步一步向学生详细演示特定菜单命令或功能模块的操作步骤和要领,使学生通过观察视频演示以及亲自
动手模仿操作就能够基本掌握这部分内容,最终学会“如何去”。
3从学习成果的评价来看,起初的设想是由教师对学生的单元学习成果进行考察和做出评价。但考虑到评价活动是在单元学习结束之后发生的,其评价的目的可能更多地带有检查和评分的意味,因而很难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起到诊断和帮助作用。为此,笔者又特意为每个学习单元设计了若干道针对性比较强、能够较好体现单元学习重点和难点的习题供学生自我检测。我们的期望是,将评价过程与学习过程的有机联系和整合起来,发挥评价对学习的诊断、激励和和有效促进作用。
(三)拓展与提升
如前文所述,课件的使用者是一些在学习需求上存在差异的群体,如有些学生认为只要能完成基本学习任务就可以了。而有的同学则期望他们的学习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都能够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因此,课件的设计应当能够尽量地考虑到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此,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拓展与提升学习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若干个比较典型且具有一定深度的教学应用实例。(2)尽可能全面的关于方正奥思教学应用的专题网站地址。(3)多篇较为典型的有关课件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研究型论文。我们的意图是通过该模块的设计与应用满足部分”课件发烧友”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练习与测试
该模块由若干道经过精心挑选或专门设计的综合应用性问题组成,其目的是将学生置于较为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当中,通过让学生解决这些综合性问题,一方面,使散见于各个单元的知识、概念、规则和技能融会贯通于问题解决的过程,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有机联系的知识整体。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四、课件风格设计
(一)框面风格设计
本课件共计403个框面,框面的设计遵循了课件设计的一般原则。(1)以深蓝色作为课件的整体基调贯穿于所有的框面。(2)文字的设计保持了风格的一致性。比如,整个课件各章节的字体、字号、字色在体例上风格统一。如字体的选择遵循了重到轻、由粗到细排列的原则,总标用琥珀体。章用黑体,节用粗宋体,内文用楷体,一级比一级轻。一级比一级清爽;字号的选择遵循了由大到小的原则,标题字用3号体,标题下面的内容用4号体;文字的颜色既考虑了与背景色形成反差,又考虑了与背景色在色调上要协调统一,如所有框面的文字颜色均采用了白色,这样就保证了字色能够从背景色中凸现出来,文字显得清晰明亮。(3)框面布局突出主体,整体美观。各类媒体相互协调。第一,每幅框面尽量做到内容主题单一、清晰明确。第二,所有的按钮在设计风格上保持统一,在整部课件的每幅框面中其位置基本固定不变(置于页面底部)。第三。视频、动画媒体一般都单独布局。在演示视频或动画时,其它媒体退出页面,这样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去观看和理解。
(二)交互设计
多媒体课件不仅仅是一种不同媒体的演示程序,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实现人机对话,让用户参与进来,用户可以通过按钮、按键、输入文本、单击物件等来控制程序的走向。本课件的交互设计主要采用了风格一致的按钮交互方式。学生通过对按钮的点击操作,可以交互的控制课件各个模块的进程,控制程序在各级框面间往返跳转,控制分支模块的演示。
五、课件开发中采用的主要技术
多媒体课件《方正奥思及其教学应用》借助于“图、文、声、像”等多种画面元素来承载和传递教学内容,其中,图文部分主要利用了Word2000、cool3D以及photo-shop7.0等专业软件来加工和处理。而对声像部分素材的采集和处理主要使用了屏幕录像程序、premierepro等多种软件工具,具体做法是,首先,选择操作性要求很强的部分课程内容精心设计后按照即定步骤上机操作演示,同时启动屏幕录像程序对操作演示过程进行屏幕录像,以获取对应内容的视频素材;接着,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premiere-pro对视频素材进行编辑和处理,并编配对应的解说和背景音乐;最后,对编排好的视频内容结合Mpeg4视频压缩算法在premierepro软件做进一步的压缩处理,生成数据量较小而信号质量较高的Mpeg4格式的视频文件。待所有的素材加工处理完成之后,利用方正奥思多媒体课件写作工具对各种素材进行集成和整合,生成多媒体课件。
六、总结
通过对多媒体课件《方正奥思及其教学应用》的设计与开发,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的认识是,(1)教学需求分析是前提,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应该是在坚实的教学需求分析基础上,针对特定教学问题的解决所进行的创作活动。且不可“为设计而设计”,“为开发而开发”;(2)学习者、学习内容分析是基础,学习者的特征、学习内容的类型、特点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课件的风格、内容体系结构以及信息的呈现方式。因此,做好学习者、学习内容分析是课件设计、开发的前提和基础。(3)教学(学习)过程分析是关键。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开发不是脱离教学(学习)过程的孤立行为,而是与特定的教学(学习)过程密切联系并受其影响。比如,在课件《方正奥思及其教学应用》的设计与开发中就整合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分析。我们注意到,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向课件学习和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因此,在单元内容的设计中,我们打破了原有的教材体系结构,将具有较高关联性的知识内容按学习主题或任务在局部上聚类构成学习单元,使学生的学习自然地定位在对内容整体面貌的把握上,而不仅仅是掌握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同时,为每个学习单元设计了若干道针对性比较强、能够较好体现单元学习重点和难点的习题供学生自我检测,使学习的过程和评价的过程有机的统一起来,发挥评价对学习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4)合理的人员配置是保障。一般而言,开发高质量、大容量的多媒体课件通常都需要学科教师、教学设计人员、技术开发人员的通力合作。因此,一个人员结构合理,组织、协调井然有序的工作团队是课件开发的重要人力资源保证。
参考文献:
[1]乌美娜,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王伍增,郭军英,方正奥思6.0标准培训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
[3]赵卫国,使用方正奥思实现自动阅卷与评分[M],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4,1
[4]赵卫国,方正奥思在影视节目创作中的应用[M],中国有线电视,2003(09)
[5]王桂荣,文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原则[M],中国电化教育,2008(08)
责任编辑: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