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分析

2010-01-18 07:55魏满霞
战略决策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珠三角劳动力制造业

魏满霞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利用廉价劳动力引进外资从事加工制造业,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促进经济飞跃发展。近年来,珠三角制造业劳动力价格迅速增长,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那么,珠三角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为什么会不断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会产生怎样的效应?珠三角应如何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主要就珠三角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展开讨论。

一、制造业劳动力成本现状

劳动力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生产经营中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总和。根据我国劳动部颁发的(1997)261号文件规定,企业人工成本包括: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职工福利费、职工教育费、劳动保护费、职工住房费用和其他人工成本费用等7 大项。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最集中的产业部门,对劳动力成本变化最为敏感。工资是制造业劳动力成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讨论制造业工资水平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上涨速度很快。制造业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597元上升到2008年的24192元,提高40.5倍(见图1),年均增长13.13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从1978~1997年制造业职工实际工资年均增长不到4. 36%,但从1997~2006年,实际工资年均增长12.3%[1]。可见,1997年后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开始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图1 1978~2008年全国制造业职工平均工资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原因分析

(一)物价上涨推动工资水平上升

古典经济学认为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为维持其自身及家属的生存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物价上涨也较快。2003~2008 年期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了1.2%、3.9%、1.8%、1.5%、4.8%、5.9%。虽然CPI上涨不大,但近年来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水电费等日常消费品价格一直呈上行趋势,教育、医疗、住房等支出也不断提高,从而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

(二)劳动力供求对比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

均衡价格工资论认为,工资就是劳动力需求和供给均衡时的价格。从需求的角度看,近年来,我国经济维持10%左右的高增长率,经济高速增长对劳动力产生旺盛需求,尤其是珠三角制造业集中的地区,对劳动力需求更大。从供给的角度看, 2003 年底以来,从珠三角开始,在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农民工短缺的所谓“民工荒”现象。图2给出了1978年以来的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从1978年至1997年,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都保持在10%以上,平均为13.35%;从1998年以来,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10%以下,而且逐年下降。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日益减缓,从2015 年开始中国15至64岁劳动年龄人口在达到10亿之后绝对数量从提高的趋势转而逐年减少[2]。人口转变进入到一个阶段必然导致劳动力从无限供给到短缺的刘易斯转折点,进而引起工资水平的上升。

图2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三)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支撑着制造业工资快速增长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制造业职工工资快速增长的背后是更为迅速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是决定工资率最主要的因素,也是工资形成和增长机制的基础。由表1可以看到,2000~20005年6年间,制造业工资水平增长47.7%,边际劳动生产率的增速远远高于工资的增速,增长约142%。这说明,劳动力收入增长远远小于其创造产出的增长,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制造业职工工资还有待继续提高。

表1 2000~2005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及增长情况

(四)劳动权益保护的逐步落实促使劳动力成本上升

在一个没有扭曲的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应该获得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相等的工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珠三角12年来外来工月平均工资只提高了68元,可见,珠三角劳动力价格实际上是被过度压低了,职工工资增长是对劳动力价格扭曲的修正。2004 年初开始施行的《最低工资规定》明确各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广东从1994年建立最低工资保障制度以来,到2010年已经9次调整最低工资标准。表2为最近几年珠三角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2008年初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强调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大大提高企业用工成本,从法律上宣告我国低劳动力成本时代的终结。

表2 珠三角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单位:元)

(五)经济全球化是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外在因素

近年来,劳工问题日益突出,中国成为受各国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在世贸组织成员发起的反倾销案件中,约1/6针对中国。目前珠三角制造业不少企业确实存在员工待遇低、工作时间长、劳动环境差等现象。经济全球化带动了我国劳工标准的提高,其中,对劳动力成本产生影响最大的是社会道德责任标准( SA8000)。SA8000标准要求企业改善职工劳动条件、提高职工待遇,迫使企业将环境成本也考虑在产品成本内。因此,企业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提高职工劳动待遇,进而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

三、珠三角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负效应

(一)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负面效应

1. 影响出口

劳动力成本上升最直接的影响是导致企业生产成本上升,削弱产品出口竞争力。我国劳动密集型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过剩的产能依靠竞相压价出口消化,而保持低价出口的关键因素在于廉价劳动力,“农民工相对收入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将使加工贸易出口增加11.23亿美元”[3]。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跨过初级发展阶段后,原料、土地、水、电、油价格不断上涨,况且,相对于其他成本上涨因素,劳动力成本上涨具有刚性,对于某些企业来说更难以承受。这表明,随着劳动力成本的迅速增长,一些微利企业将不得不退出。

事实上,保持制造业的低工资,竞相压价出口低端产品,会造成国民收入的净流出,降低我国居民的福利。况且随着中国产品出口快速增长,中国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日益加剧,继续采取低工资、低成本策略让中国面临欧美反倾销的威胁。

2. 带动物价上涨

劳动力价格上涨将从成本和需求两个方面推动物价上涨。需求方面,收入增长能提升消费能力和意愿,从而拉动物价上涨。由此引发的物价上涨属于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范畴。成本方面,劳动力成本上升给企业带来成本压力,企业在短期内只能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嫁成本压力。如果企业生产的是生活消费品,将引起居民消费支出的增长, 直接表现为CPI的上涨;如果企业生产的是工业投入品, 其价格的上涨会通过PPI传导到CPI。由此引发的物价上涨属于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范畴。另一方面,劳动力价格上涨从而带动消费上涨,有利于扩大内需,改变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出口的困境。

3.影响外商投资

近几年来,随着珠三角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一些外资纷纷转向印度、越南等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但廉价劳动力并不是吸引外资唯一因素,良好的市场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优秀的人才资源和健全的法律环境都是吸引外资的重要因素。有52% 的投资者认为投资中国是为了获得中国巨大的市场,只要把中国的劳动力与巨大市场优势结合起来,就会对国外资本有足够的吸引力。况且,珠三角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工资的增长速度。从总体上看,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珠三角吸引外资的影响不大。

在劳动力成本上升的过程中,中国可以凭借大国优势,加强政策引导,在促进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的同时, 将低端产业向广东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以及中西部地区转移。广东省政府制定了“双转移”战略,通过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消化劳动力成本上升可能导致的资本外流和就业减少等现象。

4.影响就业

解决就业问题是中国当前最紧迫的问题,特别是农民工和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迫使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来代替劳动力,意味着就业岗位的减少。但对于珠三角制造业而言,面临的不是劳动力过剩的问题,而是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珠三角制造业劳动力短缺已经成了常态,不仅技工短缺,普工同样短缺。自2003 年底出现“民工荒”以来,广东省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一直偏紧,求人倍率(需求人数/求职人数)不断上升,2006年求人倍率达到1.51。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用工需求下降,但随着2009年经济的复苏,企业用工短缺再次出现。特别是对于珠三角制造业而言,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比全省平均水平更高。劳动力价格上升可以扩大珠三角对劳动力的吸引力,有利于缓解“民工荒”现象。

表3 2001~2007年广东省劳动力市场求人倍率

(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正面效应

1. 有利于扩大内需

投资、出口和内需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世纪90 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主要依靠出口消化过剩产能,属于靠外需拉动型的经济。我国的外贸依存度由1978 年的9.6%增加到2007 年的66.3%,广东省外贸依存度也从1978年的14.4%上升到了2007 年的160%。而真正的经济强国,在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中,一直都是消费占主导地位的,例如美国的外贸依存度只有22%,日本只有15%。在目前全球经济明显放缓、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必须改变过度依赖出口的困境。扩大内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迫在眉睫的选择。

收入是消费的主要决定因素,决定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是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我国居民消费率偏低,1978~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占人均GDP的比重呈下降态势(见图3)。城乡居民收入比重下降是居民消费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1978~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呈下降态势(见图4)。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7.9%,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为43.7%,发达国家的恩格尔系数基本在6%~15%之间。我国居民大部分消费还处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阶段,食品、服装、家用电器三大类生活必需品是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消费构成层次偏低。发达国家居民大部分消费支出用于汽车、住房、文化娱乐、通讯信息、医疗保健等高端产品消费。珠三角制造业职工属于中低收入阶层,提高这部分人群的工资收入水平,会使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得以提高。

图3 1978~2008年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占人均GDP的比重

图4 1978~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重

2. 有利于提升劳动力素质

在我国制造业从业者中,初中生、高中生、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的比重依次下降(见表4),其中初中和高中以下学历的职工构成制造业劳动力的主体,两者占总体的89%左右。制造业职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65,介于初高中之间。在我国的技术工人中,高级技工仅为4%,中级为36%,初级为60%;而在发达国家的技术工人构成中,高级技工占35%以上,中级占50%,初级占15%[4]。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劳动力整体素质水平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有利于其进行教育与培训等人力资源投资,促进劳动力素质快速提高。

表4 制造业职工教育情况

3.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

第一,从消费的角度看,劳动力成本上升有利于拉动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成本、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三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消费是生产的动力,生产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消费;而劳动者的收入水平是决定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的重要因素。因此,收入水平上升引起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拉动产业结构升级。

第二,从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来看,廉价劳动力使得资本的相对价格显得 “昂贵”,许多企业对廉价劳动力这一资源过度依赖,不愿意投资新设备和新技术,其结果是产品的附加值低、利润低,相应地,企业只能支付低工资,这样就陷入了一个“低技术陷阱”。相反,工资水平的提高使得资本要素的相对价格降低,从而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大设备投资和技术改进的力度。

第三,从劳动者的素质来看,劳动力收入水平提高,有利于劳动者进行教育与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劳动力素质提高,从而奠定产业结构升级的人才基础。

4. 有利于发展低碳经济

世界发展银行在一份专门报告中指出,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为印度的1.8倍,为日本的5.0倍;当全球相应的平均发展成本为1.00时,中国的发展成本为1.25。制造业转移所伴随的环境污染,是众多企业在考核成本时所忽略掉的隐性成本。珠三角制造业长期以来走的是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道路,粗放生产带来资源高消耗、高污染的环境牺牲。珠三角的大气、水、土壤污染相当严重,排进珠江河口的污水每年达几十万吨,河口大部分海域受到重度污染;珠三角40%土壤存在重金属污染;珠三角属于重酸雨区,一年中平均有238天是灰霾天气。劳动力成本上升使得一些高能耗和高污染的企业无法生存而转产或关闭。对于珠三角而言,目前只有通过“腾笼换鸟”,才能腾出空间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四、珠三角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对策

权衡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利弊,利大于弊。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只能从利用廉价劳动力这个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起步。但比较优势总是相对且变化的,与印度、越南等国家相比这个比较优势正在消失。珠三角作为沿海发达地区,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已经为这种战略转型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和人才资源。珠三角制造业必须顺应劳动力成本上升的现实,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应对措施。

(一)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改革开放初期吸引外资的目的是解决建设资金极度匮乏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地方政府最初引进外资时片面追求引进外资的数量和规模,而不注重对外资的行业选择。外资投向不合理,大部分投向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例一直很低。引进外资质量不高,技术含量低,引进技术设备多为适用技术,先进技术较少,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明显。珠三角在引进外资时,以往较少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外资在各种优惠政策的刺激下大量使用国内廉价土地、劳动力和原材料,结果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

当前, 我国资金短缺 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现阶段引进外资与改革开放初期引入外资的宗旨已经发生改变:由过去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扩张转变为更加注重高质量的投资。现阶段引进外资的重点是想通过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给当地带来技术和管理的扩散效应。珠三角应引导外资向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部门倾斜,增强这些产业的竞争力;选择性地引进高质量的外资,要考虑是否为核心技术,是否符合环保要求等。

(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长期以来珠三角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以电子电器、塑料制品、服装等制造业为主, 珠三角处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最低端,前端缺乏技术和研发,后端缺乏销售渠道和服务,只承担了一个简单的“加工工场”的角色。这导致珠三角产业结构不合理, 工业仍然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服务业发展滞后。随着珠三角进入工业化中后期, 珠三角的土地、劳动力、原材料和能源的成本优势已经逐步丧失, 并成为其发展瓶颈,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迫在眉睫。

2009 年1 月,《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正式颁布。《纲要》提到珠三角产业结构面临的挑战主要是:产业层次总体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创新能力不足,整体竞争力不强。《纲要》把珠三角地区定位为“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明确珠三角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是“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 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的主体产业群”。政府应通过诸如研发补贴、税收减免、贴息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力度,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着力提高珠三角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珠三角产业升级, 必须实现以加工组装型制造业为主向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变。

(三)加大教育和培训,特别是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通过发展教育和培训,以劳动力质量取代数量,是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劳动力短缺的根本举措。表5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提高带来的教育收益。目前我国制造业的职工主要是由初中及高中以下学历人员构成,所以,在促进劳动生产率方面,发展教育的潜力还很大。

第一,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加教育公共支出。2005年,教育公共支出占GDP的比重,中国占2.46%,美国占5.6%,比美国等发达国家低2~3个百分点[5]。中国要增加教育公共支出的比重。

第二,调整教育投资结构,国家和企业应当具有不同的分工。基础教育培养的是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和一般技能,应当是国家的投资重点;相反,专门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企业应加强对劳动者的技能培训。

第三,重点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性质上讲,职业教育是直接面向劳动力市场和就业需求的教育类型,发展职业教育是把中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但是,教育资源更多地向普通高等教育倾斜,职业教育的投入比例较大幅度下降。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相当不足,无法满足就业结构转换对劳动力技能和素质的需求。珠三角应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处理好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职业教育,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

表5 劳动力受教育年限提高带来的教育收

[1]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9[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39.

[2]蔡昉,王美艳.劳动力成本上涨与增长方式转变[J].中国发展观察,2007(4):14-16.

[3]宋志刚,王怀民.中国发展加工贸易的劳动力因素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3):70-75.

[4]辛冲,春生,陈湘锋.劳动力成本与产业结构升级[J].改革与战略,2008(3):90-92.

[5]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0[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13.

猜你喜欢
珠三角劳动力制造业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珠三角,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