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动态能力定义以及根本特征

2010-01-15 09:28唐克敏邹小平
怀化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优势动态核心

唐克敏, 邹小平

(1.襄樊学院管理学院,湖北襄樊441053; 2.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62)

1937年罗纳德·科斯 (Ronald Coase)在其The Nature of the Firm一文中,提出“价格机制是可以被替代的”;“可以假定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也就是说,企业与市场是对交易活动进行组织的两种不同形式,资源的配置既可以由价格机制决定也可以由企业决定。所以,企业之存在是因为交易可以在内部进行。交易是否应该在企业内部还是市场中进行,判断的前提条件是交易成本的大小:内部交易成本小于市场交易成本,交易内部化;反之交易应该市场化。该文明确地指出了企业存在的必要性以及企业作为价格机制替代物的本质,从而从根本上触动了传统经济学把企业作为存在事实而无法打开的“黑箱”的看法,使得对企业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扩大,研究视角也从关注企业外部关系转移到关注企业内部的深层次原因。不把企业视为存在事实而从根本上探究企业存在的合理性,使得研究企业发展问题不再是无的放矢,对于企业的系列研究行为也找到了自己的立足点——打开“黑箱”,谋求企业的壮大与发展。

在企业成长的诸多理论中,大致可以分为外部发展理论、内部成长理论与综合理论三种。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是外部理论的典型代表;从企业内部来看,诸多学者分别从企业成长过程、企业资源、企业内外交易成本、企业文化与企业认知、组织控制以及组织变革等不同角度揭示了企业成长规律;当然也有学者提出了权势理论、资源控制理论以及环境影响理论等等综合发展理论。而从企业战略研究视角来看,战略管理研究流派主要有结构学派和能力学派,他们分别从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优劣势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资源学派与动态能力学派则是能力学派的两大分支,动态能力理论建立在企业资源理论、企业认知理论与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本文所分析的企业动态能力是企业内部成长战略理论的重要构成部分。

一、动态能力的提出

1984年,伯格·沃纳菲尔特 (B.Wernerfelt)发表了一篇经典论文《企业资源基础论》,引起了诸多学者的高度注意。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束所组成的集合,每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稀缺资源是企业盈利的主要动力,企业拥有了稀缺且异质的资源就可以获得理查德租金,资源的“低价值性” (以低于价值的价格获得资源)是企业获得该租金的保证,而对于资源的最优使用使企业可以获得相对于次优使用的企业租金;企业之间存在的位势差异是企业获得持久租金优势的精髓。从这里可以看出,资源学派强调对现有资源的利用能力,注重企业某个时间截面的静态效率,由此企业制定战略时必然以现有资源与能力为基础,不会超越现状实现战略延伸,使企业战略具有某种宿命特征。

企业作为一个必要时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必然与资源要素市场、消费市场相连;企业同时又是资源要素集聚与配置的载体,资源要素能否在企业内部交易、配置与使用,是企业优势确立的内在动因。企业在获得资源、配置与使用资源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对经营环境、市场、产业、竞争者以及利益相关者等等的独特认知与理念,逐步会形成企业的核心能力,从而使企业具备某种垄断的、互补的或相对的独特优势。然而,企业的外部环境是不断变化的,这就要求企业优势还必须因环境变化而异,企业必须具有打破现状、与环境协同的持续发展能力。

1992年,巴顿 (Leoard-Barton)提出了“如果企业自身不能更新核心能力的话,核心能力最终变成核心刚性”的问题。核心刚性使得企业不能有效适应动态变化的环境,使企业原来的核心能力优势由于外部环境动荡而弱化甚至消失。Teece等人受到该论断的启发,于1994年提出了改变能力的能力即动态能力的概念。

二、动态能力定义分析

1994年,提斯 (Teece)等人提出了动态能力概念之后,对动态能力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由于动态能力反映了公司在既定路径和现有市场地位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能力,从而奠定了Teece在动态能力研究方向的先驱地位。除了Teece对“动态能力”有精彩表述以外,还有Eisenhardt、Zollo为代表的国外学者以及余来文、王毅、张胜为代表的国内学者也都有阐述 (见表1)。

表1 国内外学者对“动态能力”表述

从上表可以看出:各定义表述都非常精炼,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动态能力进行了表述。1)Teece的经典定义阐述了动态能力理论提出的目的是“应对快速变化环境”,该能力可以被分解为对动态环境中的企业资源与核心能力的再度整合力、重新配置力,甚至是必要时的重构力;2)Helfat定义特别强调了动态能力对企业的“新产品”“生产流程”影响,但局限于生产型企业的生产部门;3)Eisenhardt定义注重创造性的配置与使用资源的能力;4)Zollo认为动态能力可以常规化,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强调通过学习使组织产生的对其经营常规进行修正的能力,即催朽破旧惯例;5)Lee等感性描述动态能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是企业“应对环境变化”的对策;6)Zahra and George认为动态能力本质是一种整合与配置资源的变革导向型能力;7)Zott强调是一种创造替代资源配置刚性的能力;8)张胜与路风注重动态能力的最终表象是“独特的知识和技能为特征”;9)Winter强调动态能力是不断改变、调整常规能力的创造力;10)孟鹰、余来文侧重于“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战略能力基础的能力”,强调该能力的可获得性;11)王毅、吴贵生认为动态能力从表象上来看是企业的“动态知识体系”,该体系是由企业行为主体和四种知识与能力构成的“复杂自适应系统”,企业有了这种“自适应”能力,就可以获取持续竞争优势。

上述多个定义具有一些共性,可以互补。要理解“动态能力”的真正内涵,必须要认真思考并综合分析这些定义。遵循共性保留、凸显特色的原则,可以对动态能力定义作综合性表述。第一,对动态能力的整体感性认识可以用“以独特的知识和技能为特征表现出来”的“动态知识体系”,是一种既可建立常规又可破除常规的惯例,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能说明企业怎样才能应对环境变化”的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第二,准确动态能力的定义可以用 Teece、Eisenhardt、Zahra and George、Zott、Winter、孟鹰与余来文等的表述综合。动态能力应是一种以“变革导向”的、可“创造替代资源配置能力”的能力,它是“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战略能力的基础”,它主要可分解为对企业资源、能力的再度整合力、重新配置力与重构力等三种能力;它是可以通过模仿与实验,并利用资源的吸收与整合、对学习与知识的管理等方式,“通过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而获得新知识和能力”的能力;它让“企业通过重新配置和整合自己的资源”,使企业可以“逐步整合和改进现有的能力和提高效率”,“来应对不断发展的顾客需求和竞争对手”,从而“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能力创造力;若以生产型企业为例,动态能力则主要表现为对新产品的生产力和生产流程的重构力。

三、动态能力的根本特征

企业能力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企业现实或潜在竞争力,使企业保持或开创某种优势,从而实现永续发展。核心能力的提出对做大做强企业作了有益探索;而作为核心能力的有力补充,动态能力则侧重解决的是企业的长久发展问题。动态能力与核心能力一样具有其独特的价值性,正因如此,对动态能力的研究才有意义。然而,动态能力与核心能力也有很多不同,动态能力更多表现出的是其非线性特点,在对动态能力研究过程中,系统论的思想非常重要。

1)价值性。动态能力作为以“变革导向”的、可“创造替代资源配置能力”的能力,它是“企业保持或改变其作为战略能力的基础”。由于动态能力悄悄地在企业发展能力研究中引入了时间维,研究企业长期持续发展应该具备的知识、经验或技能,其价值就在于改变和配置企业现有的资源、能力基础,从而维持、创造出新的竞争优势。

2)非线性性。数学上,线性是非线性的一种特例:如果以自变量为依据进行区分的话,则非线性问题是可以转化为线性问题的;但若以参数进行表述,则要复杂得多。一个参数的微小变化,可能导致一个有解方程变得无解。美国气象学家洛伦兹 (Lorenz)根据大气运动规律建立了Lorenz方程,然而Lorenz进一步研究发现,当这个方程组的参数变化的时候,轨线运动会变得复杂和不确定,具有对初始条件的高度敏感依赖性。据此Lorenz认为天气的长期预报是不可能的。在此基础上,洛伦兹形象地用“蝴蝶效应”解释:一只蝴蝶在巴西扇动翅膀,有可能会在美国的德克萨斯引起一场龙卷风。在对企业动态能力研究过程中,由于考虑时间因素,情况变得更加复杂,动态能力的非线性特征表现非常明显,“蝴蝶效应”不容忽视。

3)自适应性。动态能力是“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能说明企业怎样才能应对环境变化”的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如果把核心能力视为一个“封闭系统”,企业的动态能力系统则表现为一个能对外界变化环境“自适应”的系统。要使企业对环境“自适应”,企业要保持开放,要有大量的信息输入输出,并在有信息流动的情况下,对企业实现有效控制。仅此还不够,该企业还必须具有创新、开拓能力,在其“自适应”能力下降时,能打破均衡,使企业在非均衡状态下获得新生。

4)破坏性。动态能力认为改变企业的现有资源和能力可以使企业拥有新的竞争优势,它是一种改变能力的能力,即打破企业均衡状态的高层次能力;它强调对企业现有资源、能力 (位势)的改变,是对具有路径依赖性质的改变。

5)惯例性。动态能力是一种对现有资源与能力的整合力与配置力的打破、甚至要求重构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动态能力忽略企业惯例和企业过程。相反,与核心能力一样,动态能力注意到企业过程能够提高企业效率,惯例和过程是企业的特殊能力。但与核心能力所不同的是,动态能力除了强调过程和惯例的静态作用外,更加关注的是过程的动态作用,即对企业资源和能力基础的改变,内涵要比一般意义上的过程和惯例的内涵丰富得多,是一种既可建立常规又可破除常规的惯例。

6)知识性。创新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创新源于丰富的知识积累,知识来自于学习。虽然资源理论将知识当作一种战略性资源,而核心能力理论将企业当成知识的组合体,但他们都是用一种静态的观点看待企业的知识,将企业知识看成是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存量,而没有具体的研究企业知识的来源、积累、演变过程。企业知识的演进和企业学习的过程是动态能力的研究重点。动态能力理论用位势和路径来说明企业知识存量的重要性,而用学习过程来揭示知识流量的流动过程。所以相对于资源理论和核心能力理论,对知识存量和流量共同关注的动态能力更能够解释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尤其是在面对一个不断变化的环境时。

动态能力的提出,克服了资源基础理论、核心能力的缺点,对于企业长远发展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与实践意义。它强调环境的动态影响,突出了破旧立新以及保持企业活力的重要性,要求企业与时俱进、不因循守旧,实践中要能变、善变,善于创新,不囿于现有优势,着眼长远,谋求持续发展。

[1]Teece,David J.,Gary Pisano and Amy Shuen 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7):509-533.

[2]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企业动态能力理论模型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0):10.

[3]Eisenhardt K.and MartinJ.Dynamic Capabilities:What are they[J].Strategic Managemengt Journal,2000,21:1105-1121.

[4]Zollo M.&Winter S.G.Deliberate Learning and the Evolution of Dynamic Capabilities[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3):339-351.

[5]Zott C.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Intra-industry Differential Firm Performance:Insights from a Situlation Stud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3,24,(2):97-125.

[6]张胜,路风.企业竞争范围与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能力范式的解释 [J].世界经济,2003,(9):56-61.

[7]孟鹰,余来文.企业动态能力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其分析维度[J].统计与决策,2007,(3):150.

[8]王毅,吴贵生.基于复杂理论的企业动态核心能力研究 [J].管理科学学报,2007,(1):19.

猜你喜欢
优势动态核心
国内动态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矮的优势
动态
画与话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