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黄立明 梅红星
并不孤独的坚守
——访全国优秀教师伍贞祥
◎/本刊记者 黄立明 梅红星
驱车从英山县县城出发,在狭窄迂回的山间公路上攀爬了三个多小时,终于来到英山县雷店镇杨庄教学点。一面鲜艳的国旗在教学楼上随风舒卷。杨庄教学点承担着方圆十公里农户的孩子读书的希望,肩负起村民希望的只有一个人——全国优秀教师伍贞祥。
望着四周空荡荡的山谷,记者为这位在寂寞中坚守了38年,苍老但矍铄的老人表示深深的敬意。当记者要他谈谈自己寂寞的感受时,伍贞祥平淡地说:“我并不孤独。白天,我有学生陪伴;晚上,我备备课、改改作业、看看电视,观看上级配发的课件。平时有乡亲们来这里聊聊天。”
杨庄教学点现有11个孩子,5个上一年级,3个上二年级,3个上三年级。除了每天的复式教学外,伍贞祥还扮演着校长兼校工的角色,担任着做饭又打钟的工作。由于孩子年龄小,加上他们离家很远,回家吃午饭不方便。上午上完第三节课后,伍贞祥还要给孩子们做午饭。吃完午饭,趁孩子们午休,他又忙着准备下午上课的内容。直到下午放学,把孩子送出校门,他才松一口气。除了去镇中心学校开会和放假,伍贞祥每天的日子就这样复制着。
1973年,伍贞祥高中毕业,因为是村里最有文化的人,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村里的民办教师。后来,有两次很好的机会走出大山,父母都希望他能够跳出农门,但他都主动放弃了。母亲气得直打哆嗦,一连几天不让他回家。他给父亲做工作说:“我喜欢当孩子王,哪里都不愿意去。”父亲拿他没办法,叹着气摇着头走了。
坚定地留在杨庄小学后,学校成了伍贞祥的家。
1977年,学校仅有的三间教室成了危房,为学生安全着急的伍贞祥四处化缘,终于取得了乡政府和村委会的支持。但是,在校舍改造过程中,由于学校开不出工钱,工人们纷纷离去,还剩两间教室的外墙没有砌好,留下一个“半拉子”工程。眼看学生就要开学,伍贞祥心急如焚,捋起袖子就当起了砌墙工。他白天砌墙,晚上粉刷墙壁,日夜奋战。由于劳累过度,他连人带砖从梯子上摔下来,右脚被砖砸中,被他拉来给自己当小工的妻子连忙将他送回家中。他父亲赶紧请来村里的赤脚医生给他敷草药、上夹板。医生嘱咐他卧床休息一个月,可是,9月1号那天,他一大早拄着拐杖偷偷地来到了学校,看到学生按时开学了,才安下心来。后来得知他的右脚是粉碎性骨折时,为时已晚,从此他落下了终生残疾,行走不便,那年他只有24岁。
回忆起这些往事时,伍贞祥有点伤感,但是他仍坚定自己的选择。他说是大山养育了他,他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
2003年,伍贞祥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雷店镇教育总支多次要将他调到镇中心小学任教,中心小学的校长也想借此机会把他调到本部工作。此时,他的两个女儿都已成家,小女儿特别想把老两口接到武汉好好孝顺。这些都没能让伍贞祥动心。看到儿女们不用操心了,家里负担也少了,他就把妻子动员到学校来当义工,每天给孩子们做饭。
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成介绍,深山里交通极不便利,住户零散,学生最多时也只有65人。学校先后来过五六个教师,但是最终留下的只有伍贞祥。
在教学点,伍贞祥既是教师又是校长。虽然是自己管理自己,但是他一点都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三个年级的复式教学,备、教、辅、改、考,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毫不马虎。
山里的孩子,接触外界信息有限,许多知识和技能来自课堂。伍贞祥深知,优秀的教师应该是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一座四季常青的高山。他把“教到老,学到老”当做自己的终身信条。他每天坚持看电视台的教育频道、报纸的教育信息,还自费订了多种教育杂志,了解最新的教育发展形势,研究现在孩子的特点,找到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学习汉字时,他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标示拼音的声母、韵母、音节和汉字的偏旁部首等,通过增强视觉效果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为了避免死记硬背,他经常用猜谜语的形式学习汉字。数学课上,他用火柴棒组成等式“2+5=8”,要学生移动一个火柴棒,使等式成立。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去尝试,很快就会想出,移动“2”的火柴棒变成“3”,得出“3+5=8”的答案。孩子们回答出来后,他又结合汉字的结构出了一个更巧妙的谜语:“八+几=“机”或“朵”?孩子们很快就能够想出是“十”。简单的学科知识交叉,增添了课堂的趣味。
伍贞祥尽量开齐每一门课,他对音乐不在行,就让他的学生中已经升入中学或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利用假日来学校当教师。放暑假时,他还请读大学的小女儿来教孩子们音乐。教学点没有体育器材,课余,他就和孩子们一起开展滚铁环、跳房子、跳绳、丢沙包等传统体育活动。
低年级正是学生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伍贞祥对学生的德育一点都不敢马虎。他总是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性格,采取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规范自己的言行,教育他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会与他人建立平等、友好、互助、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他们迈出人生的第一步。他经常带领孩子们为村里的五保老人送钱送物,帮助五保老人搬柴火、打扫卫生等;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他都带领孩子们为灾区捐款……
伍贞祥的言行影响着学生,学生回家后,也影响着他们的家长。去年出现手足口疫情时,伍贞祥要求学生饭前统一洗手,吃饭前先把碗放在开水里烫一下,再用来盛饭。结果孩子回家,都主动告诉爷爷奶奶要洗手、烫碗。看到孩子们已经将一些好的习惯植入内心,伍贞祥尤为高兴。如今,从杨庄教学点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在新的学校总是备受欢迎。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普九时期,很多学生因家庭困难交不起学费而辍学,伍贞祥一边走访,说服其父母送子女入学,一边尽力帮助困难学生。学生明淑英不仅没有钱交学费,就连穿的衣服都没有,他知道后立即找来本子,借来旧书,并回家拿来自己孩子的两件衣服送给她,硬是把她接到了学校。学生方意的母亲体弱多病,7岁的方意无人照料。他知道后就把方意接到自己家住了半年,等方意的母亲身体康复后才让他回家。
王成说:“伍贞祥先后为学生垫付学费、生活费近8000元,而他当民办教师时一年收入才五六百元。他把钱捐给学生,自己的大女儿初中毕业后,因为家里贫困只好回家务农。”
38年来,在学校接受过伍贞祥帮助的孩子不知有多少。学校周围的三个村子里,80%的家庭里至少有一代人是伍贞祥的学生。因为教学点偏远,伍贞祥每次到镇中心小学开会,总要走几十里的山路。如今,杨庄村虽修了通村公路,但他因为脚不方便,不会骑摩托车,只能靠两条腿跋涉。可是,只要有人骑摩托车看到伍贞祥在走路,老远就叫一声伍老师,即使不顺路也要坚持把他送到目的地。
2006年10月,武汉“TA”爱心基金会的邢浩鹏和王彦博先生来到村里,看到伍贞祥忙里忙外,整天都没有休息,他们深受感动。王先生拉着伍贞祥的手激动地说:“伍教师,你既要给学生上课,又要给学生做饭,真的太辛苦了!我一定要帮帮你。”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他们就送来了24套课桌椅,每个学生一个书包,还有文具盒、笔、作业本、玩具、图书等学习用品及教师的教学用具,并且捐给他个人3500元现金。伍贞祥用这些钱给每个学生买了一套衣服,剩下的他都存下来,用于补贴一些家庭困难的学生。
在杨家庄村,伍贞祥被看作是最尊贵的客人。每逢过节,总会有农户请伍老师去他家做客。平时,村里无论大小事,只要能够请到伍老师参加,村民会觉得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如今,随着学校布局调整的力度加大,乡亲们开始担心教学点会被撤掉。每当听说有“上面”的人来看伍老师,就有村民上前:“教学点不能撤,如果撤了,咱家的孩子咋办?我们到哪里去找这样的好老师?”听到来人解释不是为撤教学点来的,他们才放心离去。
伍贞祥感动了村民们,自己也被村民们感动着,他说:“我会一直坚守到退休。我退休后,如果没有教师愿意来,只要乡亲们愿意把孩子送来,我还会一直认真地教下去。”
(责任编辑 王玉梅)
关注 教改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