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课堂提问遵循的几个原则

2010-01-14 03:01薛东峰
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2010年6期
关键词:开放性原则师生

薛东峰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仅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接触。”而课堂提问是最直接的师生心灵接触的一种形式,它是师生交流的重要手段,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是“教学的生命”。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有效课堂提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就课堂提问谈谈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目的性的课堂提问是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向学生提出的问题,所以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进行,不能无目的地提问。特别是提出的问题要准确,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要让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36÷6”老师提问:“36是什么数?”学生回答可能是:“36是个两位数”、“36是个大于30的数”等等。原因就在于提问含糊不清。若教师问:“36在这个除法算式中,我们称它是什么数?”学生就不难做出正确的答案。

二、趣味性原则

激趣性的提问设计要富有情趣、意味和吸引力。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提问要使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所以,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就应注意到他的趣味性,使学生在愉快中接受学习。比如,教学圆的认识,讲完新课后,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动物王国举行骑车比赛,小白兔的车轮是正方形的,小山羊的车轮是圆形的,小松鼠的车轮是三角形的,它们同时、同地、同向出发。教师引发猜想:“谁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这样联系学生实际的提问,能唤起学生已有经验并展开联想,引人入深,使学生积极投身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之中。

三、层次性原则

提问要注意层次。《学记》有云:“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句话提出了一条重要的教学规律,即提问应从易到难,由浅入深。教师在提问时不能所提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无从下手。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思考留有一定的空间。特别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要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他们恢复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有时学生对较难的问题迟迟不能回答,教师也不要急于讲解,可以提出具体而有启发性的补充问题,帮助他们自己作出合乎逻辑的推论。结合课堂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提问是教师提出的没有标准答案、没有固定解决方法的问题。它和传统的提问有很大的不同,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更重要的是一个发散性提问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的机会,我们这样做可以开阔学生知识视野,建立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相信自己离开教师也能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主张提问要具有开放性、挑战性。如教学解方程时,在学生熟练解法时提问:“谁能编出一道方程,使它的结果是8。”这时每个学生都会跃跃欲试,非常投入的按照要求编题。这样学生很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平等性原则

教学提问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建立起师生间沟通的绿色通道,才能营造教与学之间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才能为师生互动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多关心,多鼓励,与他们平等相处,争取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他们得以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到教师的平易近人、亲切可信,从而乐于和教师交往,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学习。

总之,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心理,结合学生实际,精心设计提问的问题和方式,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开放性原则师生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坚守原则,逐浪前行
无罪推定原则的理解与完善
麻辣师生
寻求开放性道路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重读天一阁开放性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