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加林
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号角正在吹响,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提供了崭新的教学理念。我们广大教师应该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不断转变教学理念,改变教师过去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到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让学生体验学习乐趣、感悟数学的作用。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如在圆的教学中,我采用一根细线扎住一根小小的粉笔头,然后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圆,同时让学生思考:不固定长度能不能画出圆?固定长度能不能呢?学生由于动手做过,所以很容易发现这样的画法不可能画出,这样就使每个同学明白圆的两个要素:圆心、半径。同时,明白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从而很容易达到教学的目的。
再如在教学《轴对称》时,我创设“镜子中的像”,即分别出示玩具猫,一面较大的镜子,并提出问题:如果想让玩具猫在镜子中的像离镜子远一点或离的近一点,玩具猫应离镜子近一点还是远一点呢?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很容易发现结论,这样一来,求图形关于某一直线对称的枯燥的几何问题就被生活化、情趣化了,因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兴趣盎然,同时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激发起强烈的探索兴趣。
2.数学是生活的数学。学习“不等式的性质”时如何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深刻理解性质呢?我设计了这样的新导入;首先请两个一高一矮的两同学,随后请他们站在两张放倒的方凳子上,让同学观察他们的高矮然后再让他们站在站着的凳子上,再比一下高矮,思考;两个同学站在两张放倒的方凳子上时高矮情况与站在地上和站在站着的凳子上比较有无变化?由此引入“不等式的性质”。这样设计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到生活中时时有数学,并能通过学习自发寻找生活中的不等式问题,有效地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
3.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学习数学。生活中到处处有数学,到处运用到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能否结合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利用捕捉到的生活现象学习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近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同在,激起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的情感。
二、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数学新课标指出:“广大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所以,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善于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观察、思考、分析,揭示规律,体验研究的价值,感受数学学科的的魅力。
1.创设联系生活实践的情境。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在实践中感知,激发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之余,可以让学生经常走出课堂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离甲地正南方向20公里处有一个面积为300平方千米的圆形公园,现在要修一条公路,既要便于游客乘车去公园旅游,又要考虑公路不能穿过这个公园,如果你是一个设计师,应该如何设计?像这样把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数学就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了。再如:让学生比较怎样使用“峰电”和“谷电”更划算?如何合理购买地板来装饰地面?怎样打折购物、如何合理存款等……这样的情境创设,既直观开放又贴近生活,更能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周围世界,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给学生提供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机会。数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它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信息,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服务。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让学生理解数学与自然及社会的紧密联系,用吸引学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创新能力。通过提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将学生置于生活情景中,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数学真正服务于生活,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社会生产实践,同时又是为社会服务的一门学科。
总之,数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了解数学的用处,明确“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灵气与个性,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培养学生能力,彰显学生才华的舞台,从而让数学课堂更加丰富多采,让数学学科展现其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