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观的中美思维模式的反思

2010-01-12 01:48翟石磊
关键词:集体主义个体价值观

李 灏,翟石磊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基于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价值观的中美思维模式的反思

李 灏,翟石磊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体现了两种不同文化模式的价值取向,揭示了个体与群体在利益分配和目标取舍层面上的文化心理倾向。研究以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为对比基础,以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为讨论对象,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展开。研究表明在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中,基于利益选择优先性的差异而形成的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在思维方式,面子,社会人情关系,隐私观念、责任意识和成功标准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的集体主义文化可以描述为“好大喜小,内实外虚”。美国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崇尚个人奋斗,尊重个体的权利,提倡个人对个人的社会关系等。本研究指出中美不同的价值观塑造了中国的太极式思维和美国线形思维模式,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决定了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价值观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存在于东西方文化中。在跨文化交际中,必须挖掘和认可差异,减少文化中心主义对交际的消极影响,倡导具有全球普世价值意义的价值,减少误解,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效果。

集体主义;个体主义;价值观;跨文化交际

引言

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发展对全球文化的影响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随之而来的就是文化全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传统意义上的东方集体主义和西方个体主义在世界不同文化模式中都有体现,只是存在的程度和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在全球化语境中,基于不同文化价值观的跨文化对话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不同文明的和解和理解,传播了具有普世意义的价值观念。作为西方文化的集中体现和最具有全球意义的代表符号之一的美国文化在许多方面与中国文化存在着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也存在广泛的文化冲突。以往研究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主要强调二者的社会性差异,从社会学、哲学、和政治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比较。本研究尝试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进行跨文化的比较,从辩证的角度重新审视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可以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对话,强化不同文化模式合作共赢的基础,减少文明的冲突。

(一)文化价值观层面上的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

价值观是文化中最深层的部分,决定着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或群体的思维和行为,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准则[1]。对于具有不同文化价值体系的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而言,其社会文化模式所推崇的和信仰的道德观、价值观、哲学观等也注定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价值观的定义,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论述。

Geert Hofstede认为,价值观是人们喜欢某种事态而不喜欢另一种事态的大致倾向[2]。Clyde Kluckhohn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所特有的一种显性或隐性的认为什么是可取的观念,这一观念影响人们从现有的种种行动模式,方式和目的中做出选择[3]。”

Samovar和Porter则从更具体的角度阐述价值观的内涵:价值观通常是规定性的,告诫人们什么是好的和坏的,什么是正确的和错误的,什么是真实的和虚假的,什么是正面的和反面的等等[4]。文化价值观确定什么值得为之献身,什么是值得保护的;什么会使人害怕的;什么是应该学习的,什么是应该耻笑的,什么样的事件会使人们团结起来。最重要的是文化价值观指导人们的看法和行为。

总之,价值观是指弥布于文化之中的一些普遍的规范性。它使生活在该文化中的成员用不同的价值尺度来评判事物,表明肯定、否定、喜欢、避忌或模棱两可等意向。

由于受不同价值观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环境下的人们对如何处理自我与他人和集体的关系存在不同的价值取向。从普遍意义上来讲,人类生活似乎有两种互相矛盾的需要:一方面是我们需要相互合作,相互依赖;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如果一个社会将集体的目标利益凌驾于个人的目标、利益之上,我们就称之为集体主义。反之,如果个人利益被认为比集体利益更重要,我们就称之为个体主义[5]458。

Hofstede的文化变异性维度(Hofstede’s Dimensions of Cultural Variability)给文化变异性划分了四个维度: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对不确定性的强—弱回避程度;权力大—小差距;以及男性化—女性化[6~8]。无论哪个维度,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始终是一个最基本的也是最广泛采用的区分尺度。

集体主义所描述的对象是任何道德的、政治的社会意义上的问题,它强调人的相互依赖性和集体的重要性,而不是独立个体的重要意义。集体主义者关注群体和社会的问题,并且通常把集体的目标凌驾于个人目标之上[9]。

个体主义体现的是一种道德立场、政治哲学或社会思想,它强调独立性和自主意识。个体主义者提倡实现个人的目标和愿望,反对任何外来的影响和压力,无论是社会的、国家的还是任何其他团体组织的。个体主义反对强调社团的、社区的、群体的、社会的或国家的目标应当优先于个体的集体主义或国家主义。个体主义同时反对利用传统、宗教或其他形式的外在的道德标准来限制个体行为选择[10]。

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差异,Linell Davis主要从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对以下各项的态度和行为进行了比较:自我概念、身份认同、交际、社会价值观、如何做决定、群体中的成员意识、一致性、对圈内和圈外人的举止、与圈内成员的关系、竞争、合作、对陌生人的态度、自助意识以及典型的关系模式[11]。虽然这些在不同层面上有不同的表现,但都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两种价值观的差异。

在西方,个体主义既是一种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也是一种人生哲学。自文艺复兴以来,它强调的就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要求的就是个人意志和行为的自由。个人主义的核心理念是一切都要以个人为中心:社会要体现个人的意愿,政府要保护个人的利益,个人有权决定自己的一切。“个体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个体主义深深植根于美国社会历史之中”等观点早已成为美国学者的共识[12]。

从价值权衡角度来讲,集体主义文化中的集体主义者会更少体验到个人价值与社会标准间的冲突。同样,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主义者也能更好地协调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个体主义者更关注个人的成就,而集体主义者会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更少的孤独[13]。对集体主义者来说,最大的不幸是被群体所拒绝、排斥,而对个体主义者来说,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对群体的依赖。

与西方人相比较,在中国人的价值观念中群体主义是最重要的部分。中国人一般把个人从属于群体,家庭观念重,重视亲情,喜欢和谐的人际关系[1]137。

美国的个体主义十分突出,它体现了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父母很少干预子女的私生活,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美国人不像中国人那样强调友谊和“义气”,家庭的“团结”,经济上的“互助”,邻里间的“和谐”,长辈与晚辈间的“权利和义务”,请客送礼上的“客套”等等。这都与美国的价值观有直接的关系,体现了个体主义的影响。在语言上,有“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对自助意识的强烈信仰作为传统的美国价值观的基础一直持续到今天,这或许是对美国人特点最难理解的一个方面。但是这的确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问题。多数美国人认为,如果你希望保留自由,就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如果过度依赖家庭、政府或任何机构的帮助,他们就会失去按照自己意愿生活的自由权利。

即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力更生,大部分美国人认为至少他们要表现出自立的姿态。为了融入美国的主流生活,也就是拥有权力或尊重,个体必须设法让人看起来是自立的[14]30。

任何价值观的形成都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而在众多因素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结构是最具有根本作用的。Harry Triandis[15]认为,较小的家庭结构,较低的人口密度,动荡的社会与地理环境,享乐主义等都似乎是导致个体主义形成的重要因素,由此我们不难理解美国是高度个体主义国家的原因。而中国作为传统意义上的人口大国,人口密度高而且以自然经济为主要经济模式,推崇稳定,反对频繁的迁徙,以家族聚居为主要居住模式,这必然由集体主义文化来约束。

其次,社会的宗教教义或主流价值观对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形成也具有深层的影响。儒家文化以人伦道德构建和谐社会,注重家庭、秩序、道德伦理、敬天和法祖等。它主要关心现世世界,强调入世;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节。

新教在塑造美国价值观和信仰方面起到了主要的作用。美国新教最重要的价值观是自我改良(self-improvement)。物质上成就或许就是被美国人最广为尊重的自我改良的形式。美国的宗教领袖从未鼓励不劳而获和缺乏自律意识的成就。

自我改良不仅包括通过奋斗和自律所达到的物质成就,还包括通过帮助他人来提高自我。也就是说通过将个人的时间或财富贡献给致力于帮助他人的慈善、教育或宗教事业来提升自我。这样的思想有时候被称作志愿精神或人道主义精神[14]54-55。

(二)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现实意义

1.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现实影响

传统研究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是内隐性和注重悟性,提倡在权威的领导下和谐地发展,个体服从整体的利益,统一化,集团化。反思历史和现实,并结合与美国个体主义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集体主义的特点。从其社会性来讲,可以浓缩为:好大喜小,内实外虚。集体主义强调个体与群体之间利益分配存在一个“内外”的分水岭,这种内外有别的文化倾向也形成了一个社会生活层面上的趋势: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社会公德与个人的道德准则以及社会责任意识。

在集体主义语境下,维护集体利益比维护个体的利益、甚至比生命更重要;牺牲个人保集体是令人尊敬和崇拜的英雄。比如,一个银行的营业员如果不和歹徒殊死搏斗,即使是成功保护了大的利益,也被认为是可耻的。英雄要为集体牺牲个人的一切。换句话来讲就是一个从大我到小我,最后到无我境界的推进。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中国文化似乎又存在个体利益高于其他与自己利益没有直接相关的群体利益之上的现实。中国有句古话: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中国文化的内外有别体现了特殊的社会关系。也体现了利益的取舍和再分配。这种看似矛盾的文化现象揭示了中国文化模式中矛盾的两个方面。

当然,集体主义并不是一切都没有原则的,只是与个体主义相比较,在做决定的时候更倾向于对整体利益和关系的优先考虑,并要求集体内的成员能对彼此承担责任和义务;包括对集体利益的忠诚。因此,这是一个集体中最高的义务。也就是说,集体主义强调人际协调和个体所担负的责任,个体主义则注重个体间的竞争有个体独立;集体主义社会中的人们喜欢平等地分享荣誉或奖励,因为这个荣誉或奖励属于集体中的每个人,不管个体实际贡献的大小;而个体主义文化则按照每个人对成功的贡献给予个体不同的奖励[5]459。

其次是“内实外虚”。“内外之分”体现了中国集体主义文化中人际关系的特点,是传统“家”文化的延伸和具体表现。处理内部事务的原则和方法和处理外部事务是不一样的。各种社会关系、面子、隐私、权威、社会公德都会因为内外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家庭或集体内成员之间要彼此“实在”、“坦诚”,不强调个体的私人空间、隐私和权利。维护群体内成员的各方面利益是群体作为整体的一大功能,关系和互助是对群体内成员最基本的要求。而对外则采用不一样的态度,对待外人和陌生人会“保守”,“低调”甚至“冷淡”,不要“多管闲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对外人要多留个“心眼”等等。体现在思维模式上,西方人通常说不知道中国人说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因为说的不一定做,做的不一定说。中美的思维差异可以从表1进行比较:

表1 中国人与美国人思维模式差异一览表

“以整体性为特征的‘元气论’和以个体性为特征的‘原子论’分别对中西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前者横向铺开,注重事物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把握;后者纵向深入,注重事物的分析解剖和个体研究”[16]。所以螺旋型的路线尽管体现了中国传统思维的变化和基本特征,但不能体现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中国文化中整体、和谐、中庸的思想,它只是对中国文化心理思维中变化路线的一部分即思维模式的间接性、传递性和内隐性的描述,具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风水,易经八卦体现了中国人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相克相依的关系。事实上,可以把中国人的思维理解为八卦型思维。在变化中存在平衡,内与外,实与虚,必须从动态的角度理解问题,注重悟性、推理。

太极八卦图(图1)展示了一个从整体上对称、和谐、中庸、阴阳相克相生、具有整体性和变化的中国文化心理,这样的思维模式更能体现中国思维模式的特性。在现实文化的表现形式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事例。而这样的太极式思维模式对中国文化价值观中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比如在面子意义上,以集体主义价值观为主体价值取向的中国文化强调为了集体的面子,个体要忍耐甚至牺牲个人的利益。规则对中国人来讲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有时候是没有作用的。这一切与利益的权衡和再分配、社会情景有关系。在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人情与法律发生冲撞时,规则的执行更具人情因素。

集体主义文化价值体系讲求团体/集体内部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道德修养重于社会公德的提高。这首要源于对集体内部利益最大化追求和维护,在利益攸关方的利益得到充分满足后,才会对非攸关方的公共利益给予注意。注重个人道德修养提高的目的是对个体在集体中的威望和形象的考虑。因为个人在集体中的利益/价值的实现要通过集体的认可,而社会道德属于次级相关。所以,最低层次的个人提升很难或不情愿对社会公德负责。换句话讲,集体主义在团结内部力量的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一个问题,即对内部成员进一步提升的束缚。

图1 太极八卦图

个体主义价值体系同样注重个人利益和个人道德水平的提高。甚至在某些方面比集体主义更高,如对涉及个人隐私、权益、人权等方面。但个体主义因其价值起点在个人,主张个人奋斗,所以就形成了个人直接与社会面对面,直接接触,从社会获得价值、认可、资源的同时,个人又必须很好地回报社会,以使个人能进一步从社会获得更多。故其必须注重个人维护公共利益,维护社会公德成为必然。同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也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是个体主义价值体系中体现个人价值的重要砝码。

在一个提倡相互依赖的集体主义环境中,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能适应集体和他人的需要,人们会认为这是“自私行为”,我行我素,不顾他人的需要,缺乏变通性,故不可取。中国儒家思想关注人的社会价值,强调人的社会性和群体性,人的价值必须从人与家庭、社会、国家的相互关系中得以体现,且具有强烈的功利性色彩。美国的个体主义强调具有独立行事能力的个体和其自我价值的实现。Marx Weber认为,儒家人文主义的“人”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人格,似乎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要视情境而定。这样的人在西方会被认为是“不可信赖的,虚伪的”,而在中国,这恰恰是个体“成熟”、“自控”的表现[17]。

微生物产生的壳聚糖酶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壳聚糖降解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微生物通过分泌壳聚糖酶降解壳聚糖以达到需求。壳聚糖酶常常和几丁质酶、几丁质脱乙酰酶和氨基葡萄糖酶等酶的共同使用,来降解回收甲壳类动物的贝壳。壳聚糖是接合真菌细胞壁中主要的结构成分,壳聚糖酶在其细胞壁降解和形态中起着重要作用。

团体内的人之间少了客套,利益也相对一致和均衡。

2.美国个体主义的现实意义

集体主义文化对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有着不同于个体主义文化的理解。归属于不同的人际关系对个体来说至关重要。个体能从中感受自我的价值;承担义务使个体感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成为许多关系的一部分和对社会的需要,是做人的基础。研究者[18]在比较东西方对人与社会关系的描述时发现,美国人用“人与社会”和“社会中的人”,表达了二者的不可分割性。在西方,人被理解为独立的、与他人分离的,因而对他人的责任、与他人的联系就成为个体意志、愿望的结果。满足他人的需要更被当作是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例如,当一个美国人为别人做了什么而得到感谢时,他常常会说“我很高兴这样做”。因为这显示出个人身上利他、亲社会的特征。

这与中国文化相比,的确少了很多的人情味,淡化了社会人际关系的作用。在大部分集体主义文化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垂直的。而在大多数个体主义文化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水平的,如配偶关系。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即便是水平的关系也会常常被转换成垂直的。集体主义文化似乎很容易接受关系中的不平等状态或等级差别。比如中国强调尊老、尊师、尊领导等,个体主义文化却正好相反。集体主义文化中的等级差别在姓名称谓,排名座次,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都有体现,并且成为一种显著的文化现象,违背这样的规则会受到一定的惩罚。

Samovar和Porter认为,作为美国文化核心的个体主义主要表现在这几方面: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19]。

有中国学者认为,个体主义集中体现在:1)个人奋斗,勇敢和冒险精神;2)个人尊严,个人的地位和权利的追求;3)个人意志自由的向往;4)宗教个体主义的兴起[20]。

此外,如何看待成功也体现了美国个体主义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有学者把美国人成功的观念归纳为5个方面:美国人相信他们的国家是上帝特意恩赐的人间乐园,相信美国的自然环境和美国民主使美国人超越任何限制,使每个人的潜力得以充分发挥;通过劳动致富;现代企业精神;个人素质;运气。也就是说美国人的成功价值观就是美国梦的体现[21]。

为了达到成功,来自于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更愿意对待那些他们不认识的人就像他们是可以信赖的一样,就像他们自己一样也会按照普世原则处事。个体通常关注作决定的过程,比如工作升迁的选择。对他们来讲,决定过程的规则很重要,因为他们必须明确人际之间或普遍意义的标准会被运用到决定中。同时试图寻求基于人际关系之上的利益被视为不公平甚至是腐败的行为。通常个体主义者强烈反对企图获得优先权的行为。那些有类似行为的人会被看成是不诚实的或无原则的。

然而,个体主义价值观并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需要付出和承担代价的。个体主义(自由观)是在崇尚个体奋斗、机会平等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存在的,这样的价值观实质就是注重个人自由和独立性。当然,这也是以牺牲个人获得家人或其他人员的帮助,促使个人经历更多的奋斗和艰辛,甚至痛苦为代价的。

(三)跨文化视野下的集体主义与个体主义

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不是某种文化模式的专有形态,而是在任何文化中都存在的具有全球普世性的价值观念,只是存在的程度不同罢了。同时,要区别个人或个人行为并不代表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文化无处不在,但表现形态各异,文化的核心价值是稳定的,但表现形式是多变的。对中国文化来讲,倡导集体主义,并不是否认个人的存在价值,因为任何个体都有对自我价值的追求;个体主义也不必然否定集体主义,个体需要与他人合作,需要集体归属。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跨国集团公司的员工和业务关系更需要把这两种基本的价值体系相结合。

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对话或交流,要客观把握东西方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存在,避免夸大或鼓吹自我文化优越论调的文化中心主义的影响。客观认识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合理结合并运用于现实的合作和对话中。

事实上,不同文化模式之间无所谓优劣,所有的文化都是植根于特定的土壤、社会的需要。但我们不能否认世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共性,也就是普世性的价值观。比如对个人的尊重,社会秩序的维持,社会责任的承担等。比较中国的集体主义和西方的个体主义就是希望找到共同点,相互补充。从交际的角度出发,可以减少文化误解,提高交际效果。

[1] 胡文仲.超越文化的屏障[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 GEERTHOFSTEDE.Culture’sconsequences: internationaldifferencesinWork-RelatedValues [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80:180.

[3] MICHAEPROSSER.The culturedialogue:An introduction to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M].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1978:176.

[4] SAMOVAR,L&POTER,R.Communication BetweenCultures[M].(2ndEd.)Californi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1995:68.

[5] CLONINGERSC.TheCulturalContextof Personality.Personality:Description,dynamic,and development[M].New York:W.H.Freeman& Company,1996:458.

[6] 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M].Beverly Hills,CA:Sage,1980.

[7] HOFSTEDE G.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 Mind[M].London:McGraw-Hill,1991.

[8] HOFSTEDE G.Culture’s Consequences(2nd ed.) [M].Thousand Oaks,CA:Sage.2001.

[9] LU KES,STEVEN.The Meanings of Individualism [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1971,32(1): 45-66.

[10] CLAEYS,GERGORY.“Individualism,”“Socialism,”and“Social Science”:Further Notes on a Process of Conceptual Formation,1800-1850[J].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1986,47(1):81-93.

[11] LINELLDAVIS.DoingCultur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action[M].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232-233.

[12] 罗伯特·N·贝拉,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中的个体主义和公共责任[M].王宝泉,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14-222.

[13] TTIANDIS,ET AL,Tnandis,H1.C.,Leung. K.,Villareal,M.,&Clack,F.L_(t985). APiocentric vs.idiocentric tendencies:Converg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ation[J].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1985:395-415.

[14] MARYNNE KEARNY ET,AL.An introduction to American culture[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

[15] TRIANDIS.Collectivismv.Individualism:A Reconceptualization ofa BasisConceptinCross-Cultural Studies[M]//Verma G.K.and Bagley C. Cross-Cultural Studies of Personality,Attitudes,and Cognition.London:MacMillan,1988:60-95.

[16] 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2):40-48.

[17] CROSS,S.E.,MARKUS,H.R.The cultural constitution of personality[M]//L.A.Pervin& O.P.John(Eds),Handbook of personality.New York:The Guilford Press,1999:378-396.

[18] SINHA,SHALINI.Living Racism:Understanding the Experiences of Women of Colour in Ireland[M]. M.A.Thesis: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Trandis, 1997:447

[19] 王锦瑭.美国社会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46.

[20] 董小川.美国文化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2-170.

[21] 朱永涛.美国价值观:一个中国学者的探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26-58,107-115.

Chinese and American Thinking Patterns from Perspective of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LI Hao,ZHAI Shi-lei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embody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al value orientations respectively,presenting different cultural priorities in distributing and selecting group interests and individual interests.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this study is design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value.Research shows that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understanding of face, social relations,view of privacy,sense of obligation and standards of succes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collectivism and individualism.Thus,Chinese culture can be described as“magnificence pursuit and group interest favoring;being frank inside,but conservative outside”.American value set special emphasis on hard work,individual rights,and person to person relationship.With further comparison, the authors have found that different values have forged different thinking patterns for the Chinese people and the American people:Taichi pattern for the Chinese and linear for the American.In the field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both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should be realized to reduce cultural misunderstandings for global values and optimizing the effect of global communication.

collectivism;individualism;value;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G04

A

1009-105X(2010)04-0119-06

2010-08-12

李灏(1954-),男,副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党委书记;

翟石磊(1981-),男,硕士,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集体主义个体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论中国语境下集体主义的教育意蕴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集体主义教育:从个体出发建构共同体
论新时代集体主义研究的着力点*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