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选择、认知凝滞与路径依赖的形成——鲁尔区钢铁产业衰退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启示

2010-01-10 14:11米俊绒曹瑄玮
关键词:鲁尔区钢铁产业战略

米俊绒,曹瑄玮

(1.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2.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战略选择、认知凝滞与路径依赖的形成
——鲁尔区钢铁产业衰退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启示

米俊绒1,曹瑄玮2

(1.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山西太原 030006;2.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49)

路径依赖的形成过程涉及不同层面的众多因素。文章通过将路径依赖分为行动上的依赖和认知上的依赖,透过微观企业战略选择和中观社会心理认知凝滞两个视角对区域路径依赖的形成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战略选择倾向于形成路径依赖,而且认知凝滞对行动者的束缚强化了路径依赖的形成。鲁尔区钢铁产业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路径依赖所造成的区域发展衰退能为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战略选择;认知凝滞;路径依赖

尽管复杂多变的环境已经使管理者和管理研究人员对“求变”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接纳,但是管理中认知凝滞的存在和其对战略选择的影响仍未被充分认识。现有对路径依赖的研究大多从技术、经济的角度来考虑,缺乏从管理学角度的分析。还有一些研究忽视了企业战略选择对路径依赖造成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本文认为,路径依赖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战略选择所决定的,而战略选择过程中又会有认知凝滞产生,并且战略的选择也会受到认知凝滞的影响。认知凝滞和战略选择分别从认知和行动上产生路径依赖。图 1阐述了这三者间的关系。

图1 战略选择、认知凝滞与路径依赖的关系

一 战略选择与路径依赖

随着演化及资源观点的兴起,路径依赖开始在战略管理中受到重视。[1,2]现有的战略管理文献对路径依赖的强调主要出于以下一些原因:

(1)基于资源基础及有关能力的文献都认为企业要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需要不可模仿的、不可替代的资源,企业内要有不可交易的资产。这也就是皮特罗夫 (Peteraf)所指出的,资源具有很强的隐性空间 (tacit d imension)和社会复杂性,基本上是路径依赖的 (fundamentally path dependent)。[3]

(2)很多演化学派的学者相信企业是历史的产物,由此,深受成立时刻条件的制约。如蒂斯(Teece)等人指出的,一个企业以前的投资和它的制度库 (repertoire of routines)(它的历史)会制约它未来的行为。[4]

然而,学者们对待路径依赖的态度却不尽相同。有的认为路径依赖是必要的,另外一些则认为企业的成功发展必须要有意识地突破原有的路径并进行路径创造。

从演化的观点来看,路径依赖是积累资源和生存的必要条件。[5,6]种群生态学甚至相信已经建立起的企业需要一些惰性以提高它们的生存机会。[7]

相反,适应主义 (adaptationist)的观点则认为路径依赖对于生存来说是一个严重的危害。他们认为,公司竞争的惰性 (competitive inertia)或黏滞性(stickiness)会阻碍公司对风险的识别和机会的把握,导致组织衰亡。[8]

在战略管理中,路径依赖常指一个企业以前的投资和它的制度库会制约它未来的行为。[4]温特(W inter)认为战略中的路径依赖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企业或者由于它们具有完成某项特定任务的能力或知识,或者由于它们不能从其历史中摆脱出来,而“继续做同样的事”的趋势。[9]明茨伯格 (Mintzberg)对历史战略的研究也指出,战略行为是路径依赖的,即该过程自己的历史创造出特定的轨迹,而该轨迹又会限制战略决策。[10]马国斯克尔和马姆贝格(Maskell&Malmberg)也指出,战略在执行的过程中会受到以往惯例 (路径)的影响,并且即使是通过智能的、自利的个体去实现有意识的知识创造最终也会形成路径依赖,因为今天的惯例是与昨天的学习惯例和知识有关的。[11]这实际上与卡耐基学派坚持强调个体决策者的认知有限性是一致的。马驰(March)指出,基于规则进行决策往往成为行动者的指针,而试图改变轨迹的决策是非常复杂的。组织作为惯例适应系统,具有遵循规则的特点。[12]因此,基于决策者认知的局限性,战略决策会倾向于形成路径依赖。

二 认知凝滞与路径依赖

近来战略研究中呈现出探究战略形成的微观机理的倾向,尤其是通过心理学的视角对战略选择、制定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发现企业家对机会的判断和识别是与他们的认知差异有关,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决定着对企业战略路径演化的识别。[13]马佐莱尼 (Mazzoleni)在对美国和日本数控机床产业发展的研究中指出,用户对技术的不同感知影响了企业的战略选择以及进一步的不同的产业发展路径。路径依赖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认知的偏差和凝滞有关的。[14]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由于认知的局限性,人在面临复杂决策的时候,思维模式会选择性地对信息加以解释,往往是选择熟悉的信息和行为方式。[15]费斯克 (Fiske)和泰勒 (Taylor)的研究指出,思维模式和认知具有黏滞性,即在过去场景中用来解释和做出反应的思维模式,在面对新环境的刺激下也会有被拿出来重复使用的倾向。[16]诺斯 (North)等在进行制度对经济绩效的影响的研究中也指出,共享的“思维模式”与集体结构化的、持久的行为模式对经济过程的影响有联系。持久的思维模式就相当于思维过程中的一片滤镜,它将人们的视线只集中于“所能看到的”和“所想看到的”,而偏离了事物真实完整的情况。从认知上来看,这种较长时间集中于某一局部的思维模式属于一种认知定位 (cognitive anchoring)的偏差。[17]

认知凝滞一方面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和了解信息的成本过高而导致人具有认知的惰性,从而产生认知凝滞;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在复杂环境下过去成功的经验造成了高层的盲目自信,最后产生了认知凝滞。勒温(Lewin)的研究对管理者的能动性提出了疑问。[18]由于个体的有限理性,个体的搜索仅集中于有限范围的潜在选择,[19,20]即利用现有的惯例去搜索与已知解决方案相近的答案,即使在追寻更多路径面临更高搜寻成本或应用全局搜索策略被获得更多知识投入的收益所平衡的情况下也是如此。局部搜索的后果往往是自强化的反馈,从而使得行动者不能敏锐地应对环境的变化,造成认知的凝滞。当认知凝滞达到一定的阈值,管理者甚至可能仍然“用旧地图去在新的领域航海”。[21]最终,在凝滞的思维模式指导下,行动者的行动就会被限定在路径依赖式的行动路线中。

麦凯(Mackay)等对苏格兰黄麻产业的衰退进行分析指出,企业高层的认知凝滞对于战略选择的失败以及由此引起的路径依赖是整个产业衰退的主要原因。[22]认知凝滞所引起的路径依赖可在组织战略层面和区域产业层面表现出来,对组织战略的形成和产业的增长都有影响。

三 战略选择、认知凝滞与路径依赖

基于上文,将路径依赖分为认知上的路径依赖和行动上的路径依赖。认知上的路径依赖后果是认知凝滞;行动上表现出来的路径依赖,后果是战略选择上呈现出遵循惯例和基于经验进行决策。

以往战略管理理论比较强调战略选择过程中的科学设计,而在复杂多变环境下,行动者自身的认知局限性会使这种对战略的科学设计不再有效。管理者在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对环境刺激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模式的“透镜”来进行的。[23]过度持有的思维模式会使管理者忽视重要的环境变化以至没有采取正确的行动。在这些“透镜”的作用下,组织过去的决策会形成未来可能战略的集合,因而,组织战略的选择和制定都是在组织记忆的指示下进行。不断强化的组织记忆会在认知层面表现出来,即容易形成认知凝滞,形成认知上的路径依赖。

形成的认知凝滞,从组织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角度来看,属于后向式学习 (looking backward learning),不能应对前瞻性的问题。而这恰恰与战略选择所要求的面向未来的根本属性是相对的。

战略本身应是在基于对未来进行判断基础上做出的对现状的一种“有意的”偏离。但是战略在执行过程中会受到以往惯例的影响。集中于有限范围的局部搜索造成本地化学习 (localized learning)模式,进而又导致空间近视 (spatial myopia),即直接对本地的 (局部的)同构的路径进行搜索。[24]

因此,战略选择与认知凝滞二者间是互为强化的过程,战略选择的过程包括了认知上的路径依赖,而认知凝滞反过来又强化了战略选择在行动上的路径依赖。

四 案例——鲁尔区钢铁业发展中的路径依赖

随着战后德国经济的腾飞,德国煤钢重要生产基地的鲁尔区更是处于发展的鼎盛时期。20世纪50年代到 60年代中期是德国钢铁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但自 60年代后,德国钢铁产业开始逐渐显现出产品结构单一、产量不断增长、需求放缓的迹象。而在不断涌向钢铁产业的投资的作用下,到 1974年德国钢铁产量达到创纪录的 5 400万吨,同一年秋天整个欧洲钢铁业陷入钢铁危机,一直持续到 80年代末期。今天德国钢铁产量大体维持在 4 500万吨左右。目前,在德国最重要的 22个钢铁产地中,鲁尔区占据 4席,有 7个大的钢铁生产企业分布在这4个地方,产量共 1 990万吨,占到 2005年当年全德国钢铁产量 4 452万吨的 44.7%。

图2-图 4显示了鲁尔区内的钢铁城市杜伊斯堡 20多年来城市人口、钢铁行业从业人数以及失业率的情况,从中可以反映出鲁尔区钢铁行业的衰退。

图2 杜伊斯堡城市人口的变化

在产业发展上,路径依赖主要表现为:依赖已有的技术、能力等进行生产,只有量的增长而缺乏质的变化。在长期的路径依赖下,企业失去创新的动力,缺乏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具体到鲁尔区的钢铁产业,表现在:在 20世纪 70年代钢铁危机前,企业一味注重对市场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市场出现不景气的时候,钢铁企业纷纷开始裁员、关闭,进而引发了大规模的工人示威、罢工等社会问题。

图3 杜伊斯堡钢铁行业从业人数的变化情况

图4 杜伊斯堡失业率的情况

鲁尔区在德国工业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使得其在战后很快恢复了生产,并在欧洲煤钢经营共同体 (ECSC)框架的扶持下率先发展,成为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动机。当时,德国钢铁的 70%以上是在鲁尔区生产的。虽然后来鲁尔区作为钢铁生产基地的资源优势不再像从前那样明显,主要生产原材料都需要进口,但是百年来钢铁产业发展所沉淀下来的人员、技术优势仍然是鲁尔区发展钢铁产业最有利的资源要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鲁尔区钢铁产业的发展是在“历史发挥作用”(history matters)的逻辑下继续原来的发展“轨迹”。所以,鲁尔区钢铁产业集群的发展天然地注定了路径依赖式的发展轨迹。由于鲁尔区独特的地理资源条件,使得区域内的钢铁企业很少考虑到市场、资源等外部条件的突然变化,一直以发展钢铁产业为主导,并且在经济景气的年代里大力扩张产能以满足高涨的市场需求而忽视了相应的技术升级和技术创新。当 20世纪 60年代初鲁尔区煤矿产业陷入全面停顿的时候,钢铁产业受到牵连也遭受了巨大的生存危机。由于钢铁产业的退出壁垒很高,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鲁尔区未能像同期的其他地区一样发展起新兴产业,结果是区域内的企业被锁定到钢铁产业,不得不继续依赖原有的路径。

鲁尔区路径依赖的形成还与当地的社会认知和文化因素相关。近代历史上鲁尔区一直都是德国的工业中心,工会的力量在该地区比较大。并且德国奉行的是“社会市场经济”模式,不同于美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在相当程度上考虑的是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间的平衡,甚至为了保障社会公平在一定程度上不惜牺牲市场效率。所以,德国钢铁产业在20世纪 60年代后遇到世界范围内的竞争而开始滑坡时,德国政府仍然制定了保护钢铁产业发展的补贴政策,以支持钢铁产业继续发展,维护社会稳定。20世纪 70年代初期,德国钢铁工业已经是整个欧洲规模最大和技术最先进的,尽管 1973年石油危机引发了钢铁危机,导致需求不足,但是整个行业的产能过剩依旧突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还有大量的投资源源不断地进入代替人工的机械化生产工艺中。三年以后,德国的钢铁产业投资过度、产能过剩,产能利用率仅有 58%,同时,产量也由原来占整个欧共体的 40%以上跌落到了 30%。工会的保护力量以及政府的补贴事实上阻碍了人们为改变现状而采取行动的速度,在相当程度上混淆了人们的视野,对外界环境变化不敏感,造成认知的凝滞。近来有关区域经济的研究表明,很多老工业区的衰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区域内的社会认知凝滞所造成的。这些区域的人们往往由于沉浸在“历史的荣耀”中而丧失对外部情况变化的敏感性,逐渐成为过去成功的牺牲品。[25]

五 结论及启示

鲁尔区的钢铁产业已经经历了从 20世纪 60年代后期开始的衰退和从 90年代后期开始的重组。鲁尔区钢铁产业陷入路径依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战略决策制定者在面对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下,选择了保护策略,从而使产业丧失了进行适应性变革的机会;同时,区域社会心理上的认知凝滞也阻碍了人们采取变革行动的决心,造成区域发展路径的进一步“锁定”和路径依赖性。战略选择和认知上的偏差最终造成了鲁尔区钢铁产业的衰退。

对鲁尔区钢铁产业陷入路径依赖的剖析,目的是探求我国钢铁产业在实现发展路径的升级、转换过程中如何避免和克服存在的路径依赖性问题。我国钢铁产业要摆脱粗放式的发展路径依赖,一方面需要企业自身加强战略规划能力,置身于全球化竞争格局下考虑企业的战略选择,同时需要对企业所在地区的相关从业者加强培训和指导,使他们看清钢铁产业的前景变化及需要做出的相应适应性调整。这样,企业和区域的发展才能避免被“锁定”到路径依赖的发展轨迹上。理论上,对于战略转折点的判定和识别,即在哪个点上需要对现有的路径进行突破并寻求新的发展路径,仍没有可资借鉴的指导这就造成了在实践中进行战略选择和战略调整的困难。另外,从心理学研究的进展来看,也缺乏相应的对认知凝滞的测量。这些都有待于今后的研究作出补充。

[1]Barnett,W.P.and R.A.Burgelman.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on Strateg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5-19.

[2]Augier,M.and D.J.Teece.Understanding Complex Organization:The Role of Knowhow,Internal Structure,and Human Behavior in the Evolution of Capabilities[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6(15):395-416.

[3]Peteraf,M.A.The Cornerston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79-191.

[4]Teece,D.J.,G.Pisano and A.Shuen.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5]Nelson,R.and S.W inter.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1982.

[6]Dosi,G.and F.Malerba.Interpreting IndustrialDynamics Twenty YearsAfterNelson andW inter’s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a Preface[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2(11):619-622.

[7]Hannan,M.T.and J.Freeman.Organizational Ecology[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1989.

[8]Child,J.Organizational Structure,Environment and Performance:the Role of Strategic Choice[J]. Sociology,1972(6):1-22.

[9]W inter,S.G.Toward a Neo-Schumpeterian Theory of the Firm[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6(15):125-141.

[10]Mintzberg,H.Patterns in Strategy For mation[J].Management Science,1978,24(9):934-948.

[11]Maskell,P.,Malmberg,A.Myopia,KnowledgeDevelopment and Cluster Evolu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07(5):603-618.

[12]March,James G.Footnotes to OrganizationalChange[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81,26(4):563-577.

[13]Ahuja,G.,Lampert,C.M.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Large corporation:a Longitudinal Study of How Established Fir ms Create Breakthrough Inventions[J].StrategicManagement Journal,2001,22(6-7):521-543.

[14]Mazzoleni,R.Learning and Path-dependence in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Comparative Evidence onNumerically Controlled Machine Tools[J].Research policy,1997(26):405-428.

[15]Barr,P.S.,Stimpert,J.L.,Huff,A.S.Cognitive Change,Strategic Action,and Organizational Renewal[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2(13):15-36.

[16]Fiske,S.T.,Taylor,S.E.Social Cognition[M].2nd ed.New York:McGraw-Hill,1991.

[17]Denzau,Arthur T&North,Douglass C.Shared Mental Models:Ideologies and Institutions[J].Kyklos,Blackwell Publishing,1994,47(1):3-31.

[18]Lewin,A.Y.,Volberda,H.W.Prolegomena on Co-evolution:A Framework for Research on Strategy and New Organizational Form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9,10(5):Focused Issue:Co-evolution of Strategy andNew Organizational Forms:519-534.

[19]March,J.G.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1991,2(1):71-87.

[20]Ocasio,W illiam.Towards an Attention-based View of the Fir 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187-206.

[21]Reger,R.,Pa lmer,T.Managerial Categorization of Competitors:Using Old Maps to Navigate New Environments[J].Organization Science,1996(7):22-39.

[22]Masrani,S.MacKay,B.McKiernan,P.StrategyOptions and Cognitive Freezing:The Case of the Dundee Jute Industry in Scotland[J].Futures,2006,38(8):925-941.

[23]Weick,K.E.The Social Psychology ofOrganizing[M].Reading,MA:Addison-Wesley,1979.

[24]Levitt,B. and March,J. G.Organizational Learning[J].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1988(14):319-340.

[25]Tödtling F.,Michaela TripplM.Like Phoenix from theA-shes?The Renewal of Clusters in Old Industrial Areas[J].Urban Studies,2004,41(5/6):1175-1195.

Strategic Choice,Cogn itive Freezing and the Formation of Path Dependence——Enlightenment of the declination of the Ruhr area for Chinese steel industry

MIJun-rong1,CAO Xuan-wei2
(1.School of M anagem ent,Shanxi 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2.School of M anagem ent,X i’an Jiaotong University,Xi’an710049,China)

Path dependence involvesmany factors at different levels.By divid the typesof path dependence into action level and cognition level,thispaper illustrates the formation ofpath depend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sof strategic choice and cognitive freezing,which have an interaction influence in reinforcing path dependence.The case of the Ruhr area offers valuable enlightenment for Chinese steel industry in avoid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path dependence.

strategic choice;cognitive freezing;path dependence

(责任编辑 石 涛)

F061.3

A

1000-5935(2010)05-0068-05

2010-01-12

米俊绒 (1965-),女,山西河津人,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山西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决策理论与技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研究;

曹瑄玮 (1975-),男,山西太谷人,西交利物浦大学讲师,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主要从事组织理论、网络组织、产业集群方向的研究。

·哲学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鲁尔区钢铁产业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与展望
战略
战略
教海拾贝时间视角切入 探究区域发展
落日余晖下的鲁尔区
关于钢铁产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几点思考 河北省人大财经委化解过剩产能
国务院再出政策化解钢铁产业过剩产能
新时期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思考——以钢铁产业为例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