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采霞,杨 文
(南昌大学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 /中文系,江西南昌 330031)
从语义指向浅谈比喻的延伸类型
徐采霞,杨 文
(南昌大学客赣方言与语言应用研究中心 /中文系,江西南昌 330031)
文章借鉴语法学“语义指向”理论,认为比喻的延伸部分具有语义指向:指向本体、指向喻体或同时指向本体和喻体。同时指向本体和喻体的延伸是喻解,指向喻体的延伸是喻展,指向本体的延伸要么是喻解的特殊情况,要么不属于比喻的范畴。
比喻的延伸;喻解;喻展;语义指向
刘正国提出“喻体的延伸”概念,指比喻中除本体、喻体、喻词三要素之外的部分[1],并在《喻体的延伸形态及其审美规范》中进一步阐述了延伸的几种方式:描述、解说、比拟、通感、粘连。[2]
李胜梅提出比喻的组成要素分为本体、喻体、联接方式、相似点和喻展,认为喻展是比喻中受相似点和喻体的制约和引发,通过对喻体进行描写,从而进一步超常规地描写本体的部分,并指出其存在的原因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因为“喻之多边”而不确定,设喻者必须选其一边加以发挥使二者联系起来,便于接受者理解,并从四个方面归纳了喻展的运用。[3]
笔者认为刘正国先生“喻体的延伸”提法实际上指的是“比喻的延伸”,而不仅仅是针对喻体的。本文赞同李胜梅观点,将“喻解”和“喻展”两个概念分开,但如何分开“喻解”和“喻展”的依据尚不明确。笔者尝试从语义指向上描述“比喻的延伸”的展开类型,对喻解和喻展进行新的层面的分类。
胡裕树认为语义指向是指句子中词语在语义平面上支配或说明的方向。[4]沈开木认为语义指向是一个词指向它的对象的能力或特性。[5]陆俭明认为语义指向指的是句中某一成分在语义上跟哪一个成分相关。[6]本文认为“语义指向”并不局限于词,而是可以包括句子甚至语篇的意义指向。
刘正国认为喻体与“喻体的延伸”的关系是“传送关系”,并未提及“延伸”部分与本体的关系。而李胜梅认为,喻展的功能是通过描写喻体超常规地描写本体。所谓“超常规”就很有可能让设喻者有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语义上跳出同时描写本体和喻体的规范,单独指向喻体或本体。而由于接受者具有“喻展同时描写本体和喻体的功能”这种预设,往往可以通过单方面的指向感受其另一方面的作用。下文将分别阐述“比喻的延伸”同时指向本体和喻体、单独指向喻体、单独指向本体三种情况。
比喻的延伸同时指向二者,说明本体和喻体同时具有某种功能或特征。如:
(1)他的眼睛像鹰一样明亮。
(2)感觉出国这四年光阴,对家乡好像荷叶上泻过的水,留不下一点痕迹。(钱钟书《围城》)
例 (1)中本体是“他的眼睛”,喻体是“鹰”的眼睛,比喻的延伸“明亮”是“他的眼睛”的特点,又是“鹰的眼睛”的特点,同时指向这二者。此类延伸直接说明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对于这种延伸,本文的观点是归入“喻解”。
如果说例 (1)这样的延伸可以从形式上判断出喻解和喻展的区别,那么我们来看例 (2):本体是方鸿渐“出国这四年光阴”,喻体是“荷叶上泻过的水 ”,比喻的延伸“留不下一点痕迹”既是说本体方鸿渐的“四年光阴”,又是“荷叶上泻过的水”的特点,指向的是本体和喻体。
假定本体是 A,喻体是 B,“喻体的延伸”部分是C,那么此类比喻的形式大概为:“A像 B一样,具有C特征或功能”。试用“=”表示本体和喻体间的相似关系,“→”表示“指向”:
比喻的延伸有时只指向喻体,只说明喻体的功能特征,而和本体没有直接的语义联系。这种情况即是所谓“就喻体的某种方向加以发挥”来“超常规地描写本体”,符合李胜梅对“喻展”的定义,如下例:
(3)十年以来,在施女士身边的淑贞好像一条平静的小溪,平静得看不到流动的痕迹,听不到流动的声音,闻不到流动的气息。
(4)这时候他的心理,仿佛临考抱佛脚的学生,睡了一晚,发现自以为温熟的功课,还是生的。(钱钟书《围城》)
(5)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毛泽东选集》)
例 (3)中本体是“淑贞”,喻体是“小溪”,比喻的延伸“平静得看不到流动的痕迹,听不到流动的声音,闻不到流动的气息”是说明“小溪”的,因为本体“淑贞”这个人不会流动。如果再把这个延伸拆分,会发现“平静”同时指向“淑贞”和“小溪”,而“看不到流动的痕迹,听不到流动的声音,闻不到流动的气息”只指向“小溪”。所以,“平静”属于喻解,而后者属于喻展。
例 (4)中本体是“他的心理”,喻体是“临考抱佛脚的学生”的心理,延伸“睡了一晚,发现自以为温熟的功课,还是生的”。很明显,延伸部分是对“临考抱佛脚的学生”的描述,与“他的心理”没有直接的语义关系,也并非本体和喻体共同的功能或特征,本文将其归为比喻的喻展部分。
例 (5)中本体是“中国革命”,喻体是“星星之火”,延伸部分“可以燎原”只说明“星星之火”的发展可能。“可以燎原”只是“星星之火”发展的可能之一,既不是唯一的发展趋势,也不能说明本体“革命”一定具有一样的可能,所以此处的延伸指向喻体,属于喻展。
喻展虽然只是指向喻体,但是却具有描写本体的作用。例 (3)中,读者通过作者对“小溪”的描述,分明已经感受到“淑贞”的平静祥和的状态;例 (4)中喻展对“学生”的描述已经贴切地让我们体会到方鸿渐的紧张慌乱的心态;更不必说例 (5)让听者激情澎湃斗志昂扬,甚至相信本体确实具有这样的可能,而且可能性很大。可见,喻展的功能是通过形象地展开喻体间接说明本体,使接受者感受到本体具有喻展所描写的喻体的性质或状态,从而达到良好的修辞效果。
假定这类延伸为 C′,试对这类比喻做一个形式描写:“A像 B,B具有 C′的功能、性状特征或发展趋势”。试用“…”来表示“间接说明”。
A=B,C′ C′→B ∴C′…A C′——喻展
比喻的延伸单独指向喻体的现象能达到修辞效果的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读者关于“延伸部分同时描述本体和喻体”的预设,喻展对喻体的描述往往被主观迁移到本体,使读者认为本体也具有喻体同样的特征,从而达到“超常规”说明本体的作用。
1.歇后语的解语
在一些谚语、歇后语中,比喻的延伸有时会越过喻体指向本体。歇后语的功能是使语言更形象,因此往往使用形象风趣的比喻 (即陈望道所谓“譬语”[7]164)来引出说话者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即所谓解语。因为歇后语作为整体进入语料时,真正表意的是解语而不是譬语,因此产生喻展越过喻体的可能。最为典型的解语表意而譬语只起引出解语作用的是谐音类歇后语:
(6)老虎进山神庙——虎拜 (腐败)
(7)发展中国家不论怎样,使上浑身解数,到头来仍不过“孔夫子搬家——尽是书 (输)。”(CCL语料库)
例(6)中本体可能是某个机构的某种行为,喻体是老虎进山神庙,本喻之间没有相似点,也没有喻解进行解释。延伸部分则用了谐音的方式展开,直接指向本体,而非喻体。只要能够得出“腐败”的近音词,喻体可以被改换成别的。例 (7)本体为“发展中国家”“使上浑身解数”,喻体“孔夫子搬家”,延伸“尽是书 (输)”实际上是说明“发展中国家”的。所以有人认为谐音式歇后语不能算作比喻,就是因为本喻体之间的关系不明确。[8]
笔者认为,“虎拜”、“书”这一类谐音双关词分化出来的两个词是具有双重语义指向的,一重意义指向本体、另一重指向喻体,只是双重意义之间跟本喻体之间一样没有语义关系。陈望道的《修辞学发凡》给“譬喻”所下的定义为:“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共同点,说话和写文章时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的,叫譬喻。”[9]其中并未说到这“共同点”一定是意义上的,那就完全可能是语音上的。而在说到歇后语时言:“另一种方法是利用譬解语来做歇后语。譬解语……也有兼带谐音的,如:……”[9]可见,陈望道仍然把这种歇后语算作比喻。所以,可以认为这种通过延伸的语音形式相连的仍然是比喻的两个部分:本体和喻体,而延伸部分的语音分化导致了语义指向的不同,实际上具有同时指向本体和喻体的功能,所以归为喻解。
假设延伸部分为 C″,且 C″具有语音或意义的双关性,设意义之一为 C″1,意义之二为 C″2,此类延伸的形式可以被描写为:“A像 B——C″”。因为本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不明确,我们用“≈”来表示 A与B之间的关系:
2.不属于比喻范畴的延伸
有的延伸单独指向本体,但是已经不属于比喻的范畴,或者说不属于积极修辞的范围,而是一般行文了。以往对比喻的研究往往以句子为单位,实际上比喻修辞手法也有管辖范围,并不能完全从形式上区分出来。看下面的例子:
(8)夜仿佛纸浸了油,变成半透明体;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钱钟书《围城》)
(9)只听得阿丑半楼梯就尖叫嚷痛,厉而长,像特别快车经过小站不停时的汽笛,跟着号啕大哭。(钱钟书《围城》)
例 (8)的延伸“变成了半透明体”指向的是本体“夜”和喻体“浸了油”的“纸”,属于喻解。而下文“它给太阳拥抱住了,分不出身来,也许给太阳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隐褪后的夜色也带着酡红”则只能指向“夜”而不是纸。所以,从这里开始,已经不是前文比喻的管辖范围,而是一般行文,虽然还在一个句子里,却不是比喻延伸的分句。
例 (9)的“跟着号啕大哭”指向“阿丑”,而不是“像汽笛”的本体“尖叫”,因此也不属于比喻的范畴。
上文中,延伸部分要么同时指向本体和喻体,要么指向喻体。但有些延伸可以包括好几个部分,形式上表现为几个分句,这几个分句可以分别具有不同的语义指向。如:
(10)公园和住宅花园里的草木,好比动物园里铁笼子关住的野兽,拘束孤独,不够春光的尽情发泄。(钱钟书《围城》)
(11)一轮月亮像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但见人已不羞缩,光明和轮廓都清新可露,渐渐可烘托夜景。(钱钟书《围城》)
(12)苏小姐双颊涂的胭脂下面突然晕红红,像纸上泼的油渍,顷刻布到满脸,腼腆的迷人。(钱钟书《围城》)
例(10)延伸的分句之一“拘束孤独”只能指向喻体“野兽”,属于喻展。而“不够春光的尽情发泄”则同时指向本体“草木”和喻体“野兽”,属于喻解。
例(11)延伸分句“但见人已不羞缩”指向喻体“形容未长成的女孩子”,属于喻展;“光明和轮廓清晰可露”同时指向本体“月亮”和喻体,属于喻解;而“渐渐可烘托夜景”只能指向“月亮”,已经跳出了比喻的范畴。
例 (12)“顷刻布到满脸”这个分句,从整体意义上来看,能“布到满脸”的肯定是本体“红晕”。但是喻体“纸上泼的油渍”却传神地将“顷刻布到”形象地体现出来,仿佛就在眼前发生。因此这个分句通过词的意义加上整体意义同时指向了本体和喻体。“腼腆的迷人”却不是指向红晕,而是指向“胭脂下面突然晕红红”的“苏小姐”,所以不属于比喻的管辖范围。
如果将这类较为复杂的延伸做形式描写,按不同的顺序可以分成几种情况:
C为喻解,C′为喻展。
下文中将以图表方式分析几个比喻的实例,以确定比喻结构内各个部分。
(13)方鸿渐自信对她的情谊到此而止,好比两条平行的直线,无论彼此距离怎么近,拉得怎么长终合不拢来成为一体。
(14)可是这欢喜是空的,像小孩子放的气球,上去不到几尺,便爆裂归于乌有,只留下忽忽若失的无名怅惘。
(15)他身大而心不大,像个空心大萝卜。
(16)我选择伴侣的标准是健康、可靠、不变心,就像皖宝床垫。好床垫,不变芯。(床垫广告语)
表1 比喻结构的语义指向例析
从上表中的例 (15)和 (16)可见,比喻的延伸并不一定处在喻体之后,也可能在之前。而在喻体之前的通常要么指向本体和喻体,要么通过指向本体指向喻体,都属于喻解。
本文讨论了比喻的延伸的语义指向,并将其分为指向本体加喻体、指向喻体、指向本体三种,认为比喻的延伸指向本体加喻体的属于喻解,即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指向喻体的属于喻展,可以起到间接描述本体的效果;指向本体的延伸具有特殊性,要么属于喻解的特殊情况,要么不属于比喻范畴。在比喻范围内的几种延伸的类型可以列表如下:
表2 比喻延伸的语义指向类型
[1]刘正国.喻体的延伸[J].修辞学习,1991(4):11-13.
[2]刘正国.喻体的延伸形态及其审美规范[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5(1):69-73.
[3]李胜梅.喻展:比喻的又一重要成分[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4(1):86-88.
[4]胡裕树.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复旦学报,1994(5):57-65.
[5]沈开木.论“语义指向”[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6):67-74.
[6]陆俭明.关于语义指向分析[M]//中国语言学论丛:第一辑.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34-48.
[7]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M].新 3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164-165.
[8]朱 镇.试论歇后语的内部关系 [J].语文学刊,2009(5):138-139.
A Discussion on the Extension Types ofM etaphor from the Semantic Reference Theory
XU Cai-xia,YANGWen
(Research Institute of Kegan D ialects and Language Application,Nanchang University,N anchang330031,China)
This paper quoted the"Semantic Reference"theory from the study of grammar.The authors believe the extension ofmetaphor also has semantic references:referring to the source,to the target,or both to the source and target at the same time.The referring"both to the source and target"type should be the"metaphor explanation",the"to the target"type should be the"extension of target",while the"the source"type is either in a special case ofmetaphor explanation,or not in the category ofmetaphor.
extension ofmetaphor;metaphor explanation;extension of target;semantic reference
(责任编辑 郭庆华)
H14
A
1000-5935(2010)05-0043-04
2010-05-13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留学生习得汉语易混淆词的认知心理与教学对策研究”(YY0918)
徐采霞 (1968-),女,江西奉新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研究;
杨 文 (1986-),女,江西星子人,南昌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新闻学与传播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