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 旭
去年12月28日《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刊登的《未来十年中美关系走向何处》一文中,王缉思先生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强国”, 崔立如先生也认为,“中美之间就是一号和二号这么一个关系”。 王先生的依据是,“我们很快就会超过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崔先生也说,“从GDP看中国排到最前面了”。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麦迪森被誉为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历史数据考证与分析专家。按照他的预测,中国可能在2015年恢复其世界头号经济体的地位。但麦迪森并没有从GDP的历史和未来排名得出中国是强国的结论。“一战”和“二战”时,中国GDP仍然排名世界第二。但谁也没把中国当作大国,中国虽为战胜国,反而失去了许多本应属于自己的权益。
如果GDP数值等于强国,世界和中国的近代史应该倒过来写才对。再看今天,中国是所有大国中唯一没有实现统一的。从另一个指标看,民富则国强。如果我们是仅次于美国的强国,我们的人民居住条件也应该仅次于美国才对,我们的军队也应该仅次于美军才对,我们的航空母舰集群、我们的民用客机、我们的汽车业等等,都应该和美国媲美才对。
怎样理解强国的标准?风靡国际关系界的《大国的兴衰》一书作者保罗·肯尼迪认为,整个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中国都不被看作大国,只有在朝鲜战争之后,中国才真正被国际社会看作大国。可是,朝鲜战争时期中国的GDP仅是美国的18%!20世纪中后期,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第四,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的排名都靠后,但拥有两弹一星等尖端国防科技的中国,是当时影响世界格局的“大三角”之一。
进入工业革命以来,强国的唯一标志,就是国家工业化水平。近代以来,大国的强国地位都是靠战争来确立的,而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就是工业和交通运输。《大国的兴衰》一书认为:经济总量本身并无太大意义,“数亿农民的物质产量可以使500万工人的产量相形失色,但由于他们生产的大部分都被消费了,所以远不可能形成剩余财富或决定性的军事打击力量。英国在1850年是强大的,它强就强在拥有现代的、创造财富的工业和由此产生的一切利益”。
换句话说,没有军事转化能力的GDP一文不值。而要转化为军事能力,主要要看GDP中的现代制造业。历史证明,决定强国地位的核心指标,是以现代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而不是GDP总量和GDP在世界上的排名。
GDP用来衡量宏观经济增长,或许还是一个有点用处的指标,但要以此作为评判国力的指标,则不免有点自欺欺人了。▲(作者是塔里木大学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