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世江,王凤湘
(1.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2.河北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河北保定 071002)
中国老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质性分析
段世江1,王凤湘2
(1.河北大学经济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2.河北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处,河北保定 071002)
参与动机支配着老年人的具体参与行为。本研究采用质性分析方法,通过对选取的老年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探讨了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研究表明老年志愿者参与动机主要表现在实现角色转变、实现自我价值、保持人际网络和履行社会责任等方面。动机类型的多元共生性、实现价值的精神心理性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老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一般性特征。
老年志愿者;社会参与;动机
老年志愿者活动是老年人参与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承载着积极老龄化丰富的内涵、目标和行动。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所体现出来的广泛而深远的价值和意义,意味着老年人不仅不是社会的负担,还是重要的社会资本;参与志愿者活动不仅能减轻社会和家庭对“老有所养”的负担,而且还能继续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还有利于建立老年人积极而正面的形象。《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提出的有关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内容①《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从事下列活动:(1)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教育;(2)传统文化和科技知识;(3)提供咨询服务;(4)依法参与科技开发和应用;(5)依法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6)兴办社会公益事业;(7)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协助调解民间纠纷;(8)参加其它社会活动。”,基本上是以志愿者活动为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法律地位和重要性。
但是,中国老年志愿者还没有形成像青年志愿者一样的组织,也没有体现出特有的群体特征。目前有关中国老年志愿者活动的研究相当薄弱,远未形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甚至还没有形成“老年志愿者”这一专有名词,人们对老年志愿者活动及其理论认识尚处于萌芽阶段。而在发达国家,过去30多年关于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一直是学界和相关机构的研究热点,相关理论探讨已经深入到老年人物质文化生活的多维领域,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一些欧洲国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产生了极其丰富而成熟的研究成果。
参与动机研究是老年志愿者活动研究的重要内容,这往往牵涉到参与者个人对志愿服务的理解、选择志愿服务的原因以及参与的目的等问题。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实施积极老龄化战略的具体实践中,对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了解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实际需求,从而引导和推动老年人通过志愿者活动的方式实现有效的社会参与;个体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也是组织或机构规划志愿服务的基础,尤其对于建立志愿者激励机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原因有二:一是本文主旨在于探讨城市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行为背后的心路历程,而质性研究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了解他们的看法,注意他们的心理状态和意义建构[1]10。了解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需要当事人的主观经验和认知过程。这一特点符合质性研究的特性与适用准则;二是对于需要深入了解主体选择意愿的志愿动机调查,定量研究的问卷法显然不是最适合的,因为所有选项都是调查者事先确定好的,而被调查者只能在封闭的范围内做出选择,这难免会遗漏许多受访者的一些真实信息。通过一对一的深入访谈,可以得到真实情况,并能从涉入者的角度了解现象背后复杂的因素。因此,对于需要深入了解主体选择意愿的志愿动机调查,必须由研究者进入当事人的内心世界,进行深度访谈与观察,以半结构访谈方法收集研究主题的资料。
关于调查取样,因为本研究的重点不是推论,而是要用深度访谈对以前未曾深入描述的现象作探讨,以发现未被深入探究的问题。再者,研究是希望透过访谈来洞察事件的本质,而非做一些量化的了解,所以样本的代表性并非主要的关切点。因此,研究者将以立意取样法来寻找受访者。取样重视资料内涵的丰富性,而非样本数量的足够大;研究者依“理论”“研究的问题及兴趣点”确定取样架构后,再选取访谈对象。取样具备“弹性化”和“随研究进展而演变”的特质,根据研究领域的相关概念选择受访对象,并随着正在发展的理论需要随时修正。
本研究取样分三个阶段①具体调查从2008年6月初开始,7月底结束。,访问了19位老年志愿者。受访者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受访者基本情况
本研究所称的志愿者,既包括正式志愿者也包括非正式志愿者。由于目前中国老年志愿者活动仍处于发展初期,很多个人或一些团体,尽管他们所参与的活动事实上就是志愿服务活动,但并未冠以“志愿者”或“志愿服务”等称谓,而这些恰恰是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不论是否被称为志愿者,只要参与具备志愿服务特征活动的人,都是本研究的对象。受访者的选取同样执行这一原则。
样本来源于北京市,主要考虑因素有四:首先,北京市经济发展迅速,社会事业完善,人们的社会参与程度高,作为首都,其独特的城市功能又进一步拓展了人们的社会参与空间。其次,志愿者活动组织程度高,发展速度快,发展较为成熟,因此,志愿者的感受会更全面而真实,受访者也能提供更为全面而真实的信息。再次,选择北京市,可以一览中国较高水平的老年志愿者发展情况。而它的现状,又是其它地区努力的方向。因此,选取北京市,不但具有典型性,还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最后,北京市人口老龄化程度已属全国前列,并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更为迫切,更能显示研究的实践价值。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2]314。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就是指直接推动老年人从事或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以满足其某种心理需要的内部心理状态。本文的动机是特指老年人最初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即受何种因素的影响而开始关注、接触并参与志愿者活动。
通过对以上访谈资料进行分类和编码,在理解、综合和理论化过程中,提炼出了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主要有实现角色转变、实现自我价值、保持人际网络和履行社会责任4种。
退休、丧偶等是人在老年阶段必然要面对的“丧失”事件,意味着老年人永久地丧失一些非常重要的角色及与之联系的活动和关系[3]。由退休、丧偶等重大生活事件所引致的“真空”,需要有意义的事情来填补。活动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如果老年人能够保持原先的活动水平,就可以增进他们的健康,这个目的可以通过以一个角色取代另一个角色来达到[4]415。
受访者描述他们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寻找志愿者角色,以适应退休对生活所带来的冲击。
因为我们都是退了休的,原来在工作上做的也不错,突然退下来,觉得在家呆着也没什么意思,多做点对老百姓对大家有益的工作,生活会充实些。(受访者8)
我有一个体会,退休以后,思想观念的转变很重要,有的同志就转变不好,退下来以后总觉得做什么都不合适,别扭,结果死了,所以,咱得吸取他的教训,一定要过渡,这个过渡还相当重要。(受访者6)
也有人把退休看做是一个彻底的改变,例如,受访者5描述了其退休前后状况的变化。
退休以后的生活有另外一套规律,跟上班截然不同。上班追着你,没有节假日,很累,很辛苦。退下来就放松了,着重把身体搞好,所以就坚持每天锻炼身体,而且每天还教人们练太极拳。(受访者5)
退休给了他放松的机会,也使他享受到了和大家一起娱乐的乐趣,受访者5在社区教老年人学太极拳,对于他而言,志愿服务也是一种休闲的形式。
对于部分老年女性而言,由于其退休前后的大部分时间承担着家庭照料者的角色,对退休并不敏感,因此也使她们不能较早地参与志愿者活动。受访者1就是履行完照料责任以后才加入志愿者活动的。
刚退休我没有时间,那时照看孙子,照顾老人,老人都有病,等老人去世了,老伴也去世了……才参加志愿者活动。(受访者1)
对于那些履行完照料责任以后才加入志愿者活动的老年人,也可以说她们是从照料的岗位上退休的,她们认为志愿者活动更有意义,而非照料者角色的延续。
那时就呆在家里,每天买菜购物的时候才有机会出来,照顾老人和病人很紧张,现在出来参加一些活动感觉好多了,能和姐妹们在一起做些事,生活很有意义。(受访者1)
相对于退休而言,丧偶更是一种恶性的负性生活事件,尤其是老年人,生活惰性大,更难适应丧偶所带来的生活剧变,相继产生的抑郁情绪和孤独凄凉感难以排遣,常使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因此,对于丧偶老年人来说,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对于他们尽快适应角色转变、调整角色行为、平稳过渡到有序的生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受访者12曾是一家医院保健科的医师。2001年老伴去世后,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谁也不理睬,孩子和亲戚想安慰她,她就说:“你们别给我打电话,我跟什么都打交道,就是不跟人打交道……”。
“我差点就进了精神病院。那时候我特别敏感,看见别人小声说话就起疑心:是不是在说我呢 ?”(受访者 12)
不久后,“好姐妹”的组长带着司堃范来邀请她参加“姐妹组”。受访者12不愿意参加。司说:“不成!你一个人在家干嘛?不如出来一起做点事。”几天后,社区医院给社区老年人检查身体,司堃范发挥受访者12的特长,让她量血压。当老年人说“谢谢”的时候,她激动得流了眼泪:“司大姐,你看,我还有用啊!”
在家呆着就朽了,所以出来做点事……就像我吧,就是护士长找我来的。因为我那会也不愿意出来,就在家里呆着,不是刚失去老伴嘛,心情不好。后来护士长①受访者12提到的护士长(也是本研究的受访者14)就是司堃范,她退休后成立了爱心工作室,对她的事迹媒体多有报道。说你得出来,参加咱们志愿者,后来我就答应了。出来以后就感觉一切都变了,人不能老在屋里呆着。(受访者12)
这种寻求新角色的过程,体现了老年人的社会化过程。它不是一种被动的转变过程,而是发挥老年人的自觉能动性的转变过程。角色转变的顺利实现能够使老年人更好地适应晚年生活,也能使老年人的社会功能得到发挥。
“实现自我价值”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出的,是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最高需求价值,与志愿精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当今社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是人生最高层次的需求。
很多人在解释其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原因时都认为是个性使然,认为参与志愿者活动并非为了成就动机和个人发展,而认为帮助有困难的人是其天性,即是“热心肠”的表现,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是个热心肠的人,愿意为大伙服务。(受访者4)
很自然的一件事情,国家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所以很自然,当然要干了。(受访者9)
在访谈中,一些受访者在表述中明确提到诸如“喜欢”“快乐”等概念,呈现出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个性倾向性,这意味着在他们心目中,志愿者活动是一种快乐的奉献,能满足其某种个性导向的需求。做好事是善心和社会责任的体现,其实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来自于个性。受访者10“一生就喜欢干服务工作”,退休以后有了能使自己的“个性”继续充分发挥的机会,感觉十分满足,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他一直乐呵呵的,发自内心的骄傲和快乐洋溢在脸上。
我就喜欢干这个,我这一生就喜欢干服务工作,没退休那会就喜欢干这个,工人退休就要发挥工人阶级的优势;另外,我也有这个特长和条件。(受访者10)
喜欢,快乐,我的生活讲究快乐。(受访者9)一些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需要引导和激励,而还有一部分则更可能受自身“需要”的驱使。如生活安排的需要、增强自信的需要、发展兴趣爱好、丰富生活的经历等。而受访者11的“需要”就是“回报社会”和“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他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就是出于这样的原因。
一是我退休了,在家里又没有多少事干;二呢,自己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身体条件还可以。那么出路在哪里呢?就在志愿者,把自己的知识回报社会,自己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受访者11)
一般来说,老年人的社会网络是逐渐萎缩的,补偿社会网络萎缩的办法就是参加活动,通过活动,老年人能够认识更多的人。而且,根据Rook[5]的研究,在参加共同的活动和有意义的社会角色,并形成规律性的交往时,人们之间最容易发展成友谊。志愿者活动便提供了这样一个非常合适的促进社会参与和友谊形成的媒介和平台。受访者17就是通过这个平台满足了发展人际关系的现实需要。
能多认识些人,多交些朋友。我自己呆不住的。以前的朋友、同事都不怎么联系了,很不习惯,参加志愿者活动又认识不少人,我们关系都很好,在一起活动,一起聊天,有些难事大家就互相出出主意。(受访者17)
社会网络的功能性视角认为社会关系能够提供情感、工具和回馈性支持[6]。重建友谊和社会网络对社会支持的获取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进入老年期,人们的社会网络将收缩,而且在他们孤独的时候孩子们也没有时间和他们在一起。属于一个团体或组织,可以为使他们交到新朋友,发掘展现自我的机会,也能间接地提高他们的影响。
密歇根大学的学者研究表明:最满意的人群是对因退休而失去的人际关系和活动机会补偿的最充分的退休者。他们最常从事的是为慈善组织当志愿者[7]124。
Okun等人[8]231-239设法在参与者的年龄和不同的参与动机之间建立起一种关系,研究发现,60~69岁年龄组的志愿者比70岁以上年龄组的志愿者表现出更高的结交朋友的动机,这意味着当面临退休和其它角色丧失时,老年人或刚刚退休者可能选择志愿者活动来补充他们趋于消失的社会网络。
当代老年人有着履行社会责任的强烈愿望,他们把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作为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方式。这种动机受其特有的成长、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深刻影响,极具时代特征。
将当前一代老年人(60岁及以上)按照70岁为界划分为两个群体,这两个群体的成长、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有联系但也不尽相同,因此而形成的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存在一定的差异。
70岁以上老年人履行社会责任更多地体现为“回报党恩”,对此,一些受访者在受访中表达的非常直接而强烈。他们出生、成长在旧社会,经受过旧社会的苦难。这部分老年人见证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沧桑巨变,经历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富中国”这一颠扑不变的真理。他们对党抱着一种朴素的“感恩”“报恩”思想,根据自己的条件与优势,做点有利于党、有利于人民的事。受访者6已经八十高龄,但十四年来一直坚持在社区讲党课,叙述中,流露出的是经历了新旧社会由艰辛而幸福后的肺腑之言。
我是党员,受党的教育这么多年,总得要给党回报点东西吧,在这么多年党的教育培养下,退休了,生活好了,身体还行,那为什么不干点事呢?所以干点事也是应该的,而且吃过苦,总是对党有一种报恩的思想,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咱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现在的生活,我们这代人特别体会深,对党的恩情特别体会深,所以这在思想里也是个动力。(受访者6)
他们从切身的经历和新旧社会的对比中,由衷地热爱国家、热爱共产党,将这种感情融入到实际行动中,以回报党的恩情。
“这是我半年前就想好的事情(十七大召开之际,交1.7万元特殊党费)。从一个孤儿、穷小子,到今天有这么好、这么幸福的生活,我不能忘记党的恩情。作为一个老党员,我要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党的感谢和热爱。”(受访者18)
1940年,受访者18投身革命,当时他只有14岁,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有着59年的党龄。他曾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现在则享受着生活富裕、家庭和睦幸福的晚年生活。穷苦出身的他觉得今天的一切都得益于党的正确领导,一直以来,他都对党充满着深厚的感情。这几年,老人的收入增加了,但生活依然简朴,可每次为希望工程、灾区居民捐款,他都踊跃参加,慷慨解囊。离休后,也闲不住,常年为公司机关义务分发报纸,还组建过老年京剧队。多年来,他一直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党的热爱和忠诚。
受访者19退休后不忘教育事业,带领一批志同道合的社区志愿者白手起家,创建了北京首家街道级老年学校。从无教室、无师资、无固定教学内容的“三无”状况发展到今天,学校教室面积百余平米,常年设有书法、绘画、装裱、古典文学、诗歌创作等固定教学科目,累计学员2400余人,成为北京市东城区小有名气的一所老年学校。老人已年近90高龄,仍坚持坐着轮椅到校讲课。“报答党恩”的信念也是她一生奉献的动力。
年轻时我生活非常坎坷,从小没了父母,我作为人民教师,已经是受党的培养,我才能有为人民服务的技能,但是怎么样来报答党和国家给我的恩惠呢?我觉得一个人退休不能退志,不但我这样,我也要影响我周围的人。(受访者19)
而70岁以下的老年人的参与动机则侧重“履行党的宗旨,奉献社会,发挥余热”。这部分老年人没有太多旧社会的经历,但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所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朴素”等思想得到大力弘扬,形成了那个时代人民群众尤其是共产党员的道德规范,并内化为自己行动的意向和决心。在新时期,他们把党的宗旨赋予了新的涵义。
作为一个党员,老党员,做这些工作是应该的,是份内的,党员就是志愿者,从党来说,严格要求自己就是志愿者。(受访者5)
作为我来讲,受传统教育,我党龄都40多年了,65年入的党,在毛泽东时代入的党,我们这些老党员,说实在的,发挥这热啊,愿意发挥这热。觉得为大家做点事,咱心里高兴。(受访者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已然内化为那一代人的整体人格要素,使他们在进入老年以后,仍然心系党的工作和人民的事业,怀着继续参与社会发展的强烈愿望。
党员,党章里面规定了,必须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那你怎样做到这点呢?就是要有牺牲精神,这是你应尽的义务,要把这作为一项责任,不是说干或不干都行,不干你就不合格。(受访者10)
我就觉得退休了,作为一个党员啊,就是一个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身体行,我就愿意奉献,我就愿意干事,反正身体还行。(受访者13)
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自己是个共产党员,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受访者15)
给人办点实事,我觉得老百姓就需要办点实事,说空话没用。江泽民的三个代表说代表群众利益,那咱们怎么代表呢?给群众干点事比什么都强,什么利益不利益的。(受访者10)
特定的时代背景,使得现在的老年人呈现出许多同别“代”相比很不相同的特征:①这一代老年人对新中国、对社会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爱最深,因为他们有新旧社会对比的感性认识;②这一代老年人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多,不少人对共产主义信念坚定不移;③这一代老年人走过曲折的道路,他们损失的年华最多,他们希望有所作为,给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的愿望最强烈。这种时代特征使老年人表现出忠于祖国、拥护共产党领导、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的思想感情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境界。
履行社会责任的参与动机,在共产党员身上体现的更为深刻。现在,中国的老年志愿者队伍处于逐步发展壮大的阶段,在初始阶段,有组织的志愿者队伍就是以社区居委会为依托的社区党委成员,通过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来促进老年志愿者队伍的进一步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总结出中国老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三点特征。
第一,动机类型的多元共生性。这种多元共生性揭示了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动机的复杂性和被志愿者所感受到的价值方面的互惠性。一方面,虽然访谈结果显示出四种动机类型,但就老年志愿者个体而言,并非独呈其一,很多受访者体现出两种及以上的动机类型,因此可以说,激励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因素是多元的。另一方面,虽然四种动机类型都能够分置于“利他——利己”的动机范式之中,但对于老年人而言,利他与利己的动机界限并不分明。尽管利他主义强调他人的需要,但是老年志愿者也能从这些活动中受益,这种“利己心”是人们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心理驱动力[8]。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体现了其奉献社会与满足个人精神需求、利他与利己的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更进一步诠释了“我奉献、我快乐”的志愿精神以及志愿者活动满足老年人不同方面、不同层次需求的特质。
第二,实现价值的精神心理性。与其他群体不同的是,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动机更多的是实现精神心理满足。从访谈资料可以看出,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收获包括:肯定自我价值、获得成就感、获得尊重和认可、结交朋友、促进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等,实际上就是“受人尊重”和“被人需要”的自我价值认定。可见,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强调的是心理满足和精神富足,是老年人在追求积极情感体验基础上形成的“利他”效应[9]。在参与中获得尊重,有机会发挥自我,获得鼓励支持以及希望有所贡献等精神心理感受是老年人参与的主要动机。
第三,动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体现出浓厚的“回报党恩”与“党性”情结。老年人强烈的参与愿望与其特殊的生命历程和制度背景有关,因此老年人参与志愿者活动所体现出来的这一特征,与其它特征相比,既是中国老年志愿者的独特特征,也仅是中国这一代老年人的独特特征。这一代老年人普遍见证了新旧社会两重天的沧桑巨变,经历了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壮大的历程,他们有新旧社会对比的感性认识,因此,以实际行动奉献社会,回报党恩,已经成为他们参与志愿者活动的内在动力。他们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积极参加有组织的志愿者活动,起着模范带头作用。对于共产党员而言,在长期受到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熏陶之后,具有较强的党性意识,“党员必须付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员必须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等已成为老年人共同的价值信念,因此,老年人常常把参与志愿者活动看作是作为党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ZENA SMITH BLAU.Changes in Status and Age Identification[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56,21(2):198 —203.
[4]霍曼.社会老年学——多学科展望[M].冯韵文,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5]ROOK K S.Facilitating Friendship Formation in Late Life:Puzzles and Challenges[J].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91,19:103—110.
[6]FITZPATRICK T,GITELSON R J,ANDERECK K,et al.Social Support Factors and Health Among a Senior Center Population in Southern Ontario,Canada[J].Social Work&Health Care,2005,40:15—37.
[7]泽林斯基.在40岁开始考虑退休[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8]OKUN M A,SCHUL TZ A.Age and Motives for Volunteering:Testing Hypothesises Derived From 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J].Psychology and Aging,2003.18(2):33.
[9]杨金廷.利己利他“斯密问题”的启示[J].河北大学学报,2008(6).
The Qualitative Analysis on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Older Volunteers
DUAN Shi-jiang1,WANG Feng-xiang2
(1.College of Economics,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2.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 of State-owned Assets,Hebei University,Baoding,Hebei 071002,China)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forms of social participation,aged volunteer activity carries the full significance,goal and action of the active aging.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dominates the actual social behavior of the elders.The study on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the elders will help guide the elders to achieve social participation effectively,thereby promoting the health activities of aged volunteers.Studies have shown that 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of aged volunteers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four areas:changing roles,achieving self-value,maintaining interpersonal networks and fulfilling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ies.The participation motivation has such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as follows:plural symbiosis,the spirituality for self-realization and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older volunteers;social participation;motivation
段世江(1970—),男,河北张北人,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社会老年学和人口学研究。
C913.6
A
1005—6378(2010)02—0121—05
2010—01—14
[责任编辑 卢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