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红(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现代物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首席顾问丁俊发曾经肯定地说过:“现代物流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由于时间较短,物流业尚处在起步阶段,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与当今世界水平相比还非常落后,急需大批懂得现代物流管理的中高层次物流人才。现代物流人才的匮乏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高校的物流教育也严重滞后于物流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当务之急是要加快培养物流人才,解决我国物流人才短缺的问题。
中国物流市场目前的规模已达到了2 400亿元,据预测中国的物流产业将会以每年30%的速度迅速增长。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到2010年,全国高级物流人才需求量约为20万~30万,而中级、初级物流人才需求达600万左右,目前我国各类大专院校物流专业年培养规模约2万人左右,远远跟不上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人才供需严重失衡,物流专业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
高等职业物流专业教育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级实用人才”为目的,其毕业生主要是满足市场需要的第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物流本科生教育主要培养中层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以培养物流企业的管理人才为核心。这类人才需要熟悉物流企业运作流程,能够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协调管理能力和一定的战略决策能力。物流博士及物流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层次管理人才、科研人才和高校师资。以培养物流科技创新、知识型和研究型物流人才为核心。但目前,物流教育正处在初级阶段,虽然不少高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但水平参差不齐,缺少特色,与发达国家的物流教育相比差距较大,研究生层次教育刚刚开始起步,而职业教育则难有成就,博士生教育更是凤毛麟角。另外,高校所开的课程多不适应物流业的需求方向,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尤其不能满足市场对高级人才的需求。同时,物流师资力量不足,难以保证教育质量。由于物流学科是一门综合学科,它是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边缘学科,物流产业又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产业,同时它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所以发展物流产业,不仅需要操作型人才,然而,更需要高级物流管理人才。日前的物流人才培训却与市场需求相脱节,无法适应市场需求。
物流人才既要懂得物流技术,又要懂得物流经济,不仅要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行家,更应掌握企业供应链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国际贸易和通关知识、仓储运输专业知识、财务成本管理知识、外语知识、安全管理知识、法律知识。由于高等院校受资金及场所的限制,只能满足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需求,不能满足对实践教学的需要,使物流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岗位实践与实际上岗应用能力不足,往往需要一个过渡期来适应刚刚发展起来又更新很快的新行业,社会认可和评价尚不充分,造成市场需求不能满足,使得毕业生就业评价不高。
针对上述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结合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我国今后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将是广泛的和多层次的,而且需求量非常大。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目前我国物流人才培养的状况,根据自身特点及未来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情况,在人才培养结构、及培养方式方面做出自己的特色,摸索出适合未来物流发展趋势开放的、多层次的物流人才。
在物流人才市场供不应求的迫切形势下,高等学校应担当起物流人才的培养大任,依托现有资源,创造条件,构建物流管理与物流工程专业的大专、本科、硕士和博士多个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做好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良好链接。使物流人才多层次系统化培养。在下一层次人才向上一层次人才输送工作中,要做好优秀人才的挖掘工作,使他们得到进一步深造,从而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比如,要鼓励掌握系统物流理论知识、具有扎实功底的本科生继续深造,作为研究生生源的基础,从而继续进行高端培养。
另外高校要聘请物流专家开展物流教育的专题研究,保证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物流教育专题研究要围绕物流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物流人才对物流产业发展的贡献研究和世界各国物流教育制度的比较研究等专题进行。要支持和资助大专院校及科研机构在物流方面的研究和创新活动,提高我国物流理论和技术的整体水平,鼓励企业建立物流研究机构,鼓励企业与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合作,以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物流领域的专家还应积极撰写培训教材,为我国高等学校开设物流专业提供充足的保障,也可以深入企业普及物流教育,为物流人才的培养展开专题研究。
理论教育首先要从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开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流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根据市场和物流业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设置,并要随着我国物流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做相应的调整。各高校应该在物流专业目录的指引下,根据自己不同情况,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在物流课程体系的建设上,拓宽基础、突出创新、注重能力,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原则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培养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因此,要培养合格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物流课程体系。其次校内实训要落实在模拟物流基本运作流程上。如有的高校建立的ERP实验室,就是集财务、人员配备、供应及销售为一体的仿真模拟,极大提高了实训效果,使实训更接近于实战;同时进行沙盘对抗练习,从而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校外实践主要是与物流部门合作,在企业中建立实践基地。同时,学校在教学计划中应开设专门进行社会实践的课时,从而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己。
在培养方式上要做到以下儿点:一是制定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教学计划,构造学生网络式的知识结构,使学生能较早接触和熟悉工程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工程环境;二是改革专业教学方法,将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改造成大信息量、突出知识点渗入、强调能力本位的综合化教学模式;三是加强专业教学设施建设,建好物流实验室和实验基地,为培养物流管理及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开辟良好的实践环境。
物流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科学和实践性极强的产业,离不开产学研的结合。物流研究中心与物流研究所要与教学结合起来,把研究成果用于企业,真正做到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学校要与物流企业合作,使学生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学生与企业、学生与就业的“零距离”。
由于高校物流专业建设时间短,师资一直是制约物流专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又由于物流专业是与实践结合最密切的专业,因此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一般的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又要求教师具有相应的专业实践工作经验。高校应通过以下途径加强物流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是增加在职教师的进修机会,有计划的安排教师参加专业学习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二是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与企业建立横向联合、指导企业发展等活动,作为考核教师实践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教师利用寒、署假及业余时间,积极参与企业的实际工作,既提高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又及时地了解了行业发展新动态,充实了理论教学的内容,可谓一举两得。三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四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外聘教师队伍,弥补该专业师资的不足。根据需要聘请一部分在企业管理第一线的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上课、讲座的形式,将物流产业第一线的信息及时传递给同学,开阔学生眼界的同时,将对专业建设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1]王又军.构建多层次物流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8(3):72.
[2]吕延昌.加入WTO与我国的物流发展[J].山东经济,2001(3):25-27.
[3]梁金萍,等.现代物流学[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4]王槐林,刘明菲.物流管理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5]丁爱美.物流专业人才高职教育培养模式之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63):25.
[6]谢鹏,严慧敏.浅析高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J].江西蓝天学院学报,2008,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