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初探

2009-12-31 07:24
职业·中旬 2009年11期
关键词:烧瓶试液喷泉

杨 柳

提高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激发做实验的兴趣

1.设疑兴趣,创设悬念情境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尽量设计“出格”的实验现象,使学生疑惑丛生、心存悬念,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 状态。此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实验的目的,并将实验问题进行微格分析,然后对感觉信息、感觉材料进行组织化、程序化、整体化的理性思考。使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思考,实现从现象到本质、从分析综合到概括的思维过程。让他们开阔思路,学会探究,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学生进人主动活泼,乐学会学的学习境界。

教师首先设问:“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溶液一定是酸吗?”学生会齐生回答“是”。教师取出两支洁净的试管分别装入适量盐酸和 NH4Cl溶液,先后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振荡。结果两支试管内溶液均变红,学生此时议论纷纷。紧接着教师问:“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的都是碱溶液吗?”学生仍回答“是”,但口气明显变弱。当分别对 NaOH 溶液和Na2CO3溶液作对比实验时,两者均呈红色的事实使学生坐立不安,面面相视,心存疑感,急切想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此时已把学生引入了对新知识的主动探求的意境之中,教师适时给出“盐类的水解”的概念。剩下时间的课堂气氛就可想而知了。

2.分组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完氨溶解于水的“喷泉“实验后,教师把烧杯内的水换成滴有酚酞试液的 NaOH 溶液,烧瓶内装入用排水法收集的 CO2作对比实验,结果观察到NaOH溶液也沿着导管喷入烧瓶中,溶液红色变浅。

设问:(1) CO2不属于极易溶于水的气体,为何能形成“喷泉”?(2)溶液颜色变浅说明了什么?(3)通过上面两个对比实验,可知“喷泉”形成的实质原因是什么?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使得密闭容器内压强骤然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将下面液体压入烧瓶中,从而形成喷泉现象。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几组“喷泉”实验,如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气体与溶液的反应、改变体系的温度等。通过问题的设置、解答,使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因材施教,强化实验教学的有效功能

教学大纲规定,化学实验课分为演示实验、边讲边实验、学生实验三大类。不同的教学内容只有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才能凸显化学实验教学有效功能。

1.演示实验

实验时,教师应该根据演示实验课堂模式的特点,按照下列程序来教学:

实验 →观察→思维 →分析、概括 →结论→实践

要以投影仪或板书的形式,要求学生明确:(1)实验目的;(2)应观察到的重点、关键、主要现象;(3)能得出的结论 ;(4)实验成败的关键。

要让学生心中有数,然后教师以规范、准确的操作演示实验,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观察现象(不要放过任何细节),针对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借助联想思维方法积极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对于没有达到的预期效果,分析产生失误的原因,提出修改方案。这样通过“看、记、想、归”四条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思维判断能力,并在应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边讲边实验

将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教学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四类:一是有关物质的性质,需要借助实验验证;二是一些抽象的重点、难点内容;三是内在联系紧凑,可以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内容;四是为了形成正确观念或强化某一概念的内容。

3.学生实验

学生实验的操作始终应在教师的引导、鼓励和提示下进行。经过努力不仅要能顺利地解决教材要求的内容,而且还能借助实验完成一些探索性的内容。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使教材上的内容得以延伸和扩展,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甘美,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不同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上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各有突出,演示实验强调了教师的主导,而教师如不设法利用实验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使他们能把“看、记、想、归”有机结合,其学生的主体作用就不能得以充分体现;边讲边实验中学生如果不能认真地在教师的引导、提示下有创造性的进行操作,一味的去验证实验,教师的讲就失去了指导意义;学生实验模式的实施,只有将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职业教育中心)

猜你喜欢
烧瓶试液喷泉
PCR仪温度过冲特性有限元仿真研究
可乐瓶里的“喷泉”
钢化玻璃的来历
可乐喷泉
自制喷泉
水重新沸腾实验的改进
神奇的“魔术”实验
皮试液配制专用注射器的设计思路
水泥试样三氧化二铁的测定(基准法)中如何快速准确地调节pH值
破伤风抗毒素皮试方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