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虹 万晓卉
[摘要]谚语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本文从英汉文化词汇对比的角度,对英汉谚语表现出的文化共性和个性作了比较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谚语;文化词汇;共性;个性;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09)04-0142-02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象征系统。”(Nida,2001)作为各民族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谚语是“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包惠南,2001)英汉谚语中最能体现各自民族特色的除了独特的文化内容以外,就是英汉两种语言中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在英语学习中,大量使用英语谚语,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丰富知识,还能使学生在形象感受中对其深刻内容牢记不忘,所以,学好谚语对于学好英语有很大帮助。但是,谚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英语学习尤其是英汉谚语翻译中的难点。“翻译是以一种语言为载体的文化内涵转换为另一种文化形式的广义的文化翻译。”(王宁,2000)因此,理解反映各自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词汇特征对我们成功她进行英汉谚语的翻译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英汉谚语的文化词汇比较
谭载喜先生(2000)归纳出英语与汉语词汇对比的四个特征,这四个特征同样适用于英汉谚语。
(一)词汇偶合
谭说:“两种语言在选择词汇时,不可能出现绝对的一致,因为人们的生活经验是往往互不相同的。然而,我们都属于人类,生活在同一物质世界里,自然甚或条件基本上是相同或相似的。因此。我们各自的语言终究尊存在着不少选词、用词上的相同之处。”赫德森认为,人类语言和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应该属于同一种模式,反映了—个共同的深层“人类共性”。(转引自束定芳,1994)各个地域民族的生活共性使得人类在语言表达和思维形式上形成了跨越时间和地域的共性,我们发现有些英汉谚语有着惊人的相似:
Constant dropping wears the stone,滴水穿石。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
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利于病。
Diligence is the mother of success,勤奋是成功之母。
Practice makes perfect,熟能生巧。
这组英汉谚语用相同的喻体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可说是形似意和。
(二)词汇并行
谭载喜(2000)说:“联防中语言在表达同一事物或思想是采用不同的方式,称为词汇并行。”由于英汉民族地理环境、文化差异和思维习惯的不同,人们对同一概念必然会采用不同的参照物和表达反应同一事物:
1.Like a cat on hot 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2.Cryupwineand sell vinegar,挂羊头,卖狗肉。
例1中英语以‘猫和“砖”为喻,在汉语中换成“蚂蚁”和“热锅”,例2中以“羊头”和“狗肉”代替“酒”和“醋”。还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里,东风即是常年天的风,如宋朝诗人朱熹的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英国地处西半球,报告春天消息的确实西风,英国诗人雪莱的“Ode to the Wind”正是对春的讴歌,“Ifwintercomes,can springbefarbehind?”
(三)词汇空缺
由于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宗教信仰的不同,语言之间必然会出现词汇空缺现象。谚语作为一种极具民族文化色彩的语言形式,在阐明深刻哲理的同时,必须保持其精练见解的修辞特点。这样必然会使谚语蕴涵大量语符之外的文化信息,反映在词汇上,就会出现词汇独有的现象,即另一语言词汇空缺。如反映汉民族宗教信仰的“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佛教),“物极必反”(道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儒教)。取自文学典故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等。而在西方学多国家,人们信奉基督教,在基督教中,上帝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神,固有:Godin whereHewas(上帝无处不在)o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中的Homer来自西方文学《荷马史诗》。
(四)词汇冲突
由于中英两国谚语形成的环境和过程不同,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和心态各异,因而对同一事物就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语言中常常出现互相矛盾的词或概念。以动物在英汉谚语中的设喻为例,中国人爱猫,用“馋嘴猫”比喻人贪嘴,带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常和阴险、狡诈联系在一起。龙在中国人眼中为神圣之物,以龙的传人为骄傲,对孩子寄予希望,称之“望子成龙”。而英美人是龙为凶恶的怪物,如英国长诗中的beast(怪物)即为dragon(龙)。
二、英汉谚语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活动。”(朱乐红,陈可培,2000)因此,翻译的任务首先是准确地理解原语语词背后隐含的思想、文化,然后选择适合的词语如实、恰当地用谚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下面是笔者针对谭载喜所归纳的英汉词汇对比的四个特征提出的几种翻译策略。
(一)套译
有些英语谚语和汉语谚语在词汇表达的内容和意义不谋而合,具有相同的喻体、相同的喻义,即词汇偶合的现象。在翻译这些英语谚语时,就可直接套用相应的汉语谚语,这样既可以忠实的表达原句内涵,又可以使译文不失谚语的形式及特性。运用同义的汉语谚语来翻译英语谚语“一方面可使译文更加通顺,另一方面更容易为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冯庆华。1997)如: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
Hewho ridesthetigeri8 afraidto discount,骑虎难下。
Learn t0 creep before you leap,先学爬,后学走。
No man can sel've two master8,一仆不能侍二主o
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二)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在符合译文语言规范的基础上,在不引起错误联想和误解的情况下,保留英语语言的比喻、形象及民族特色。如果所要翻译的谚语喻义清新、形象逼真。按其字面直译其意,就能表达原文的喻义,则可直译。这样既能较完整地保存原语的表达形式和原语的神韵,又可以丰富我们自己的语言文化。如:All roadsleadt0Rome的汉译:“条条大路通罗马”早已成为我们汉民族语言的一部分。对于When the eats
away,themicewill play的汉译,有人译为:“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虽然表达出原语的喻义,但抹杀了原语的喻体。不利于我们吸收外来的文化。因此笔者认为,译为:“猫儿不在,鼠儿作乱”较好,既表达了喻义,又点出原语的音韵美(压韵)。还有其它可直译的如:
Among the blind the one-eyed man i8 king,盲人国里,独眼称王。
He laughs best who laughs last,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Hopeforthe best,butpreparefortheworst,抱最好的希望,做最坏的打算。
(三)意译
有些词汇上并存的英汉谚语,即用不同的喻体表达相同的喻义,由于带有各自语言国家特有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因素,直译后,译文读者难以理解,虽然加脚注或说明可能表达喻义,但失去了谚语的语言简练的特点。采取意译,则“可以避免在某些情况下因直译而引起的拖泥带水、隔靴搔痒“甚至以词害意,造成误解等弊病。”(曾自立,1983)谚语的翻译,从本质来说是语词背后的总体意象的转换,翻译过程中意象的转换既要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也要考虑翻译对译文的文化影响问题。“当在翻译中出现文化意义和风格的冲突时,意义的翻译应处于主导地位。”(Njda,2001)如:Every-man has a rod_m his sleeve,应译为“人人都有糊涂时”。而如直译为“每人袖筒里都有一个傻子”,则读者难以理解其语词隐含的意义。再如英国人地处岛屿,西临大西洋,航海业发达,有许多与水有关的谚语;中国长期以来是个农业为主的国家。汉语谚语有很大一部分与土地有关。因此,当英语谚语中的“Spend money like water,”被意译成“挥金如土”就很容易被中国读者理解并接受了。其它适宜意译的如:
Care killed the cat,忧虑伤身。
WhenGreekmeetGreek,then comesthetug 0fwKr,两雄相争,其斗必烈。
Betterbethehead 0fadogthanthetail ofalion,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There i8 n0 smoke without fire,无风不起浪。
Theleopardcanneverchangeitsspots,江山易该秉性难移。
(四)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有些谚语具有浓厚的民族、地方特色,直译虽然可以保持其特色,但译文读者不一定理解其意;意译可使人明白,却失去原语的形象比喻和民族地方特色。这种谚语最好的翻译办法是直译与意译结合,点出语词后面的隐含意义,使原文形象生动,体现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并且,使读者能接触到异域文化。如:
AB poor aB Job,穷如约伯,一贫如洗。
Even Homer sometimes nods,荷马也有瞌睡时,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好狗应得好骨头,有功者受奖。
To help a lane dog over a stile,帮助一直跛腿的狗跳跃篱笆,帮人度过难关。
Between the devil and the deep sea,处于魔鬼和深海之间,腹背受敌,进退两难。
三、结语
英汉谚语是英汉两个民族语言文化宝库中的可贵财富,而英汉谚语中反映各自丰富内涵的文化词汇特征体现了良种关于眼见的共性和个性。正是这中共性和个性,决定了英汉谚语翻译策略的多样性。本文针对荚汉谚语在词汇对比层面上的表达特性提出了套译、直译、意译和直译意译结合的翻译手法,以期能够较为准确传神地翻译谚语。同时又不失其风格特点。要想提高英汉谚语的翻译水平,进而提高在东西方语言文化交流中应对自如的能力,就需要我们长期不断地学习、思考和积累。
参考文献:
[1]Nida,E.A.LanguageandCulture-Context in Txanslatl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时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4]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1997.
[5]陆固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
[6]束定芳.语言·文化·外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7]谭载喜.翻译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
[8]王宁.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研究和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0,(1).
[9]曾自立.英语谚语概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0]朱乐红.陈可培.英汉谚语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J].外语教学,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