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石头仰望一片云(组诗)

2009-12-30 06:51
扬子江 2009年5期
关键词:陈奂生

沙 白

听古琴曲《搔首问天》

赴水而去的那个人

把水声

留在琴弦上

泠泠,铮铮

搔首问天

把最后几根秃发

都搔落在汨罗江上

天何曾应声

应声的是那个渔父

“众人皆醉

何必独醒……”

没有人理解

一颗被放逐的心

“宁赴长流

而葬于江鱼腹中……”

半轮皓月

一骨碌跳进江心

琴声铮铮

水声泠泠

留住

数不清的风风雨雨

走不完的坎坎坷坷

剪不断的丝丝缕缕

要割舍的何曾能够割舍

要留住的未必便能留住

无法留住虹霓

无法留住闪电

无法留住踩在雪地上的脚印

无法留住徘徊在月光下的身影

无法留住岁月

像向书页中

夹一根青丝

无法留住童心

像向天边边

放飞一只风筝……

本命年

拉磨?耕田?

七个轮回

已经够长

自转,公转

有一条鞭影赶着

陀螺也停不下脚跟

鼻子下一根牛绳

是永恒的紧箍咒

空有一张牛皮

不会吹破天

毋须反刍

把咀嚼过的

再咀嚼一遍

故宫

那些软体动物

早已不复存在

只把一枚美丽的贝壳

留在退潮后的海滩

供人观赏

别看那张龙椅

默无一言

当年的一丝响动

可以让群山打颠

多少番争夺

多少次杀戮

只为坐上去

感受片刻冷暖

拖着长辫的帝王

阴魂不散

时而在电视中出现

宣称:

“还要再活五百年”

注: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语。

金环蚀

谁将金手镯

向遥天一扔

太阳失色

刚刚正午

暮帘从高空垂下

满目苍茫

出卖影子的人满意了

任谁也发现不了

他的失落

金子的光芒横空出世

人欲燃烧的糊味

使地球变暖

一块石头仰望一片云

没有比头顶那片云

更闲散轻灵的了

从出岫峰出岫

漫天空飘游

自来,自往

时聚,时散

忽而跟太阳开玩笑

忽而跟苍鹰捉迷藏

影子掠过飞来峰顶的飞来石上

惹得石头怔怔地抬头仰望

从天外飞来

曾经也有一对会飞的翅膀?

一旦落在这高高峰头

地心吸力是永恒的羁绊

一身的红尘

一身的沉重

几时能追随那片云

漫天空飘游

一身的闲散

一身的轻灵

列车第一次穿过苏中平原

這条似龙非龙的怪物

在苏南大地上

奔跑得累了

(它在那儿奔跑了100年)

这条似虫非虫的大爬虫

在苏北大地上

爬行得倦了

(陇海线建了多少年)

二十一世纪跑到苏中大平原撒野

把好端端的平野一踹两片

深夜肆无忌惮的鼾声

让沉寂了许多世纪的麦浪稻波

一阵心悸,无法成眠

一份迟到的通知书

惊动扬州的二分明月

骨碌碌掉进大运河波心

惊动项王故里沉默了二千年的

那匹乌骓也想长嘶一声

惊动纪念馆里梁红玉手中鼓槌

渴望挝鼓三通为它催阵……

南黄海的夜潮

在车轮和铁轨的絮语中生成

仅仅一个时辰

把大江小河涨满

拆迁

城市是真正的饕餮

吞嚼庄稼、绿树、田埂、小河仍不餍足

连一个小小村落也不放过

一个“拆”字,大笔一挥

陡地

多了一片蓝天

添了遍地瓦砾

这些棚舍,李顺大

曾经一砖一瓦

如燕子衔泥

这些小楼,陈奂生

曾经一柱一椽

如鹊儿结巢

铲土机巨臂挥动

声称能够拆毁地球

新迁入的楼房

或者离天近了几尺

不知为什么总惦着

老屋前那棵杏树

一个杏儿从半空坠落

把一场好梦惊破

偷偷回到拆迁处看看

正有人在瓦砾堆上放风筝

注:李顺大、陈奂生为小说家高晓声笔下的农民,他写有:《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等。

古银杏

依旧是这条河上的航标灯

依旧是这个小村的守护神

依旧是鸟雀的斗歌台

歌声送走太阳唤醒黎明

仍是儿时见到的模样

八十年不显一丝儿苍老

岁月似乎没有留下足迹

只把沧桑收进一圈圈年轮

背着手立在桥边看行人

把黑发看成白发,祖父换成孙孙

探着头在村头看小村

谁知村子多少番换了主人

龙旗走过,青天白日旗走过,太阳旗走过

可还记得那个扛旗的小日本

一把火把村子烧作灰烬

你也被烙下半身伤痕

当年无人村重又人丁兴旺

你默默立在村头为历史作证

太湖

谁从遥天一扔

扔下了一张硕大的湖桑嫩叶

三万六千顷碧波铺展

云蒸雾腾

七十二峰缈缥

七十二个仙子

环侍在周边

养育无数吴蚕

吐丝作茧

织出一个锦绣江南

水村山郭丛丛烟树

稻浪一直铺到天边

水光山色吸引

吴泰伯在这儿建国

范蠡的小舟中

西施对着湖水梳妆

渔火点点

寒山寺的钟声逐浪飘来

让人们记着

我们曾经有过盛唐

水淋淋的吴歌

从湖波上升起

从日落西山

一直唱到月上东山……

三万六千顷碧波浩荡

不是蓝藻的家园

猜你喜欢
陈奂生
从文学到舞台,陈奂生人物形象的转变
——评滑稽戏《陈奂生的吃饭问题》
陈奂生在当代
——当小说变为滑稽戏
高晓声笔下的中国农民
——分析高晓声代表作《陈奂生上城》中陈奂生的形象
心理有特点
特殊钉子户
农民双重性格在陈奂生身上的体现
陈奂生与当下农民精神之比较
陈奂生与当下农民精神之比较
《陈奂生上城》中的四个改变
论高晓声乡土小说中的“他审/自审”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