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苏虹
当前,高等教育正发生着重大变革,即从重视知识的传授、智力的培养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培养知识型人才观”向“培养创新型人才观”为主的教育转变,树立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科学教育理念。同样,外语教育也亟待从知识的获取转向创新能力、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笔者认为,建构主义教学观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最新理论,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在分析建构主义教学观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际,阐述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最早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1966)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皮亚杰(1972)从认识的发生和发展这一角度对儿童心理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提出了认知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观点。这也是建构主义观点的核心所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Vgotsky,1978)第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认知和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第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情境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与真实的或类似于真实的情境相联系的,是对真实情境的一种体验。学习者只有在真实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社会性交互作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才能积极有效地建构知识,重组原有的知识结构。第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学习”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强调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以及学生和教学内容、教学媒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第四,建构主义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习者提供各种资源,鼓励学习者主动探究并完成意义建构,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
二、建构主义教学观
在总结并批判地继承不同认知学派的教学理论基础之上,建构主义学派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理论。
1.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一一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何克抗1998)。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是在特定的环境下由教师指导的一种建构活动,具有特殊的社会建构的一面,不是独立的个人行为,是学习共同体(Community of practice)行为。当然,学习者个体有其独特性,但任何学习活动都不能离开社会文化整体的大环境。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是互相依存又互相促进的辨证关系。学习者通过习得社会的规约而发现规则,从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师的地位与作用是:
(1)主导作用,导向作用、组织者。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据可依、有理可循,教师要恰当地对学生进行褒奖、启发,并适时地鼓励学生,帮助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有能力从各种范式中揭示隐藏在其背后的思想方法,变具体为抽象,再变抽象为可知、可学、可用的方法。
(2)发现者。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教师既要备课,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动向。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首先应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不断增强学生克服学习困难的信心与能力,享受学习进步的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高度重视和纠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不断提高水平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
(3)中介者(intermediary)。教师是整个教育链中的重要一环,他(她)既要把最新的学习方法和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所以,教师既重守成,又要注重创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觉能动地贯彻总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目标。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观与传统教学观的区别
1.教学理念不同
传统教学方式以“教”为主,属于“教师灌输式”。知识被看作是一成不变的,由教师机械地灌输给学生,学生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没有发挥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这种教学法认为,教学是一种按既定步骤进行的固定程序,教学效果也是完全可以预期的,具有很强的重复性;学生的意识被看成是“一张白纸”和“一面镜子”,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等待教师用理性的结论把“空桶”装满或把美丽的图画印到纸上。但是,与传统教学观相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建构学习活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已有的知识、认知风格、学习态度、信心、动机、观念等)得到了充分的肯定,每一项新的学习活动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直接相关,是动态的。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
2.教学目的不同
传统教学观的目的不是鼓励学生自己去分析他们所观察到的事物,而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当然,传统教学观也有其合理之处。例如,学习者开始接触一个全新的领域时,教师能提供一个结构完整的学习环境,这对初学者来说是有利的。但是,弊端在于,传统教学法的机械性限制了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
建构主义的教学观指出,要努力创造一种学习环境,在这一环境中,学习者能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从而积极学习。所谓积极学习,是指学习者主动与周围沟通,获得自己对事物的见解,采取灵活机动的学习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观承认由于个人经历的不同,每个人对于客观事物的理解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它主张学习者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结合个人先前的经历和已有的知识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进行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四、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建构主义认为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揭示了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得以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什么是理想的学习环境等等,并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形成了行之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这对教学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教学实践提出了指导性的启示。
1.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注重创造性
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学生和老师的双重性应同时并重,即重视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也要充分调动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或者“多边活动”;正视“知识传授——强化——记忆”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人才培养的利弊,并要保证教育方针的贯彻、教学理论的采用、教学策略的实施、教学方法的设计、教材的选定等都有利于师生发挥积极性、调动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情景”、“合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Jonassen,1992)。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在一定的情景中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学习环境中的情景必须有利于学生所学内容的建构。英语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还要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情景的创设。因此,对社会文化背景大环境下的教学小环境,即学习环境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做到尽可能的情景化。与此同时,这对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将理论与教学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3.注重培养创新思维与原认知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不仅让学生认识世界,而且培养学生透过事物的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具有辩证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原认知能力,使之视学习为自觉的意识和自觉的行动,这才是教育的基本目标。
21世纪的英语教育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上,建构主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性策略。建构主义教学观反映出外语教学的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外语教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接受型学习为发现型学习、变陈述性语言知识的传授为程序性语言知识的传授。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这与“与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不谋而合,为21世纪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教学理念,对我国外语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职业大学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