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铸造港北发展动力源

2009-12-29 07:27李立振
桂海论丛 2009年4期
关键词:发展优势对策

李立振

摘要: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通过发挥其辐射作用和扩散效应,带动和拉动周边地区共同发展,这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铸造发展动力源,是推动港北科学发展的战略突破口。

关键词:区域经济增长极;发展优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494(2009)04-0089-05

一、打造港北区域经济增长极的现实基础

(一)从区域内部条件看,港北区有以下六方面的有利因素

一是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港北地处桂东南广西最大的平原——浔郁平原中部,位于南宁、柳州、北海、梧州四大城市的几何中心,被誉为“黄金之道”的黎湛铁路、324国道和209国道、南梧二级公路、西江航道交汇贯通全境,辖区内的贵港港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内河港口。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使港北区成为大西南联系华南与港澳台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广西构建大西南出海通道的主要通道之一,同时还是广州5小时经济圈和南宁2小时经济圈叠加交汇点。随着南宁至广州高速公路建设正加快推进,南宁至广州高速铁路启动建设,处于北部湾经济开发区、珠三角经济圈以及大西南经济圈几何中心的港北,区位优势更为凸显。

二是具有较好的发展基础。自1996年建区以来,港北区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商贸旺区、开放活区、农业稳区”战略,全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市场体系日臻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从建区到现在,港北区由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区,变成了繁华的市辖商贸区、工业区,初步塑造起桂东南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的门户形象,形成了饲料、建材、电线电缆、化工、食品等主导产业。目前港北区已成为广西重要的水泥生产和金银矿开采基地,广西无公害优质谷、甘蔗、荔枝、龙眼、“龙宝猪”、奶水牛的主要生产基地和广西最大的兰花生产基地,日益壮大的经济实力为港北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港北区地域宽广,交通便利,拥有丰富的水土资源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老城建筑密度大,人口密度达2万人,平方公里以上,相当多的农民有进城就业和居住的要求,具有较强的人口容纳力。工业园区初具规模。2008年8月,港北区与市政府、广西农垦局合作,共同出资1600万元注册成立“广西贵垦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开发建设西江产业园。目前,占地5621亩的西区一期工程已启动;投资1500万元投入道路、水、电、气和污水管网等基层设施建设。政府为人园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工作程序、配套的优惠政策体系,现在已有13个项目人驻园区,计划总投资8.07亿元,协议总用地面积为1131亩,其中8个项目签订了投资协议书并缴纳了10%土地款的保证金。西江工业园区选址科学,规划起点高,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为港北区大工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平台。

四是具有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巨大潜力。近年来,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和西南六省市区区域合作日益密切,北部湾经济区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建立,中国一东盟“M”型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加快实施,为港北区扩大开放合作提供了良好机遇。基于独特的区位优势,港北可以加快融入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特别是北部湾被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作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一极,必将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吸引周边地区加入东盟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港北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五是具有干事创业的可贵精神。港北区各级党政领导和干部群众,打造港北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思想统一,组织到位,目标明确,行动有力。近年来,港北区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来抓,把“走出去”和“引进来”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区,成效显著。一方面坚持在硬件环境建设上做到“规划超前、配套齐全”,在软件环境建设上做到“政策最优、服务最佳”,以日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一系列配套的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吸引客商前来投资兴业;另一方面在珠三角和长三角等地召开老乡恳谈会和招商引资推介会,主动加强与客商的联系和新项目追踪,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范围。

六是具有优良的政务服务环境。近年来港北区着力规范完善政务服务中心建设,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各级政府、各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服务全区经济发展大局的丁作效率正在不断提高,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政务环境。同时,区里特别注重加强招商人才的培养,从乡区选派年轻领导干部到区重大项目工作组挂职锻炼,打造了一支干实事、谋发展的招商队伍,在全区上下形成“人人招商,人人是投资环境,人人是港北形象”的良好氛围。

(二)从外部环境看,也有许多积极因素

一是国家十分重视。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对西部开发开放T作做出明确指示,提出了殷切期望和要求。经国务院批准的《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将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纳入重点经济区,研究采取综合措施推进其加快发展。

二是社会各界非常关注。2008年以来,学术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建设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思路和对策;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中央主流媒体多次对贵港特别是港北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密度的宣传报道,这些都在区内外扩大了积极影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三是中央和自治区政策倾斜。随着《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实施,中央将继续坚持重点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不减弱,并将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优惠政策。同时,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严峻变化,针对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带来的市场需求萎缩、产品价格下跌的影响,中央和自治区高瞻远瞩,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措施,这必将对加快打造港北区域经济增长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综合分析上述各方面因素,打造港北区域经济增长极,既有蓄势待发的内部张力,又有宏观政策的外部拉力,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有利条件。

二、打造港北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基本对策

(一)把握产业转移新态势,增强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机遇感

近几年来,以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导向的产业转移,在全球范围内日益加快。我国东部地区着眼于缓解日益加剧的资源、环境压力,突破交易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制约,腾出承接全球高端产业转移空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升级,也相继掀起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低端产业的新浪潮。中央把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有力推动了这次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大转移。国务院提出了引导和推动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带动中西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思路;商务部和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出台了促进东部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政策措施。国家有关部门还将就落实党的十七大关于大力促进中部崛起的要求,陆续出台一系列具体政策。为中西部地区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2008年1月16

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与东盟合作的一个重要平台,作为带动和支撑西部大开发的一个战略高地。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必将会提升区域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港北吸纳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港北区处于桂东南区域性经济中心区和华南地区与西南地区的结合部,毗邻北部湾经济区,既是西南地区东进粤港澳的重要通道,又是西部地区接受港澳台经济辐射和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承接产业转移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因此,港北必须牢牢把握这次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参与区域合作,认真研究东部产业转移的规律和特点,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综合成本优势,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区域性加工制造基地、商贸基地、物流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在统筹城乡发展、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中,形成港北区域经济增长极的新优势。

(二)以“六靠”思路为指引,实施“六大”工程建设

一是准确把握大局,深入推进思想引导工程。要紧扣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靠经济,经济靠工业,工业靠项目,项目靠招商,招商靠环境,环境靠作风”的“六靠”思路,牢固树立“以空间换时间、以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的理念,按照自治区党委郭声琨书记提出的“四个有利于”要求,主动融人多区域开放合作的机遇格局,大力实施“东联、西靠、南进”战略,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合作大格局,扩大对外开放合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加快发展临港工业、物流、农业、旅游和现代服务业;要主动融入桂东南经济区梯次发展的动力格局,依托“六靠”载体,打造好发展平台,促使机遇转化成为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要主动融入非常规发展的创新格局,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务实创新基础,提升创新活力,推进自主创新,发展创新产业,优化创新环境,以全方位创新促进全方位开放。

二是坚持科学发展,深入推进产业培育工程。坚持港北科学发展,必须突出重点,以“工业强区”为目标,推动城区和农村联动,在主攻城郊型工业中打造三大经济增长极,即通过加快根竹工业集中区建设、完善西苑工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城东工业园的开发建设,以及制定和完善推动全民创业等激励机制,造优企业入园的大环境,在做大做强非公有制经济中打造园区经济增长极;通过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发展领域,全力支持电力、饲料、建材、化工、电缆、服装、食品、农产品加工等企业加快扩张,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能源、新材料、环保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在做大做强现有规模工业中打造工业经济增长极;积极发挥城区和港口优势,通过大力发展以仓储物流为重点的商贸流通业,加快推进各类市场建设,积极整合中小型物流企业,打造大中型物流集团,培育一批现代商贸物流龙头,努力建设桂东南人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同时以“超市下乡”市场工程建设为载体,加快构建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在做大做强物流产业中打造商贸经济增长极。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拉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打造农业经济增长极。

三是实施基础优先,深入推进设施提升工程。基础设施是支撑人流、物流、信息流高效便捷流动的基本要素,也是形成区域增长极的基本条件。围绕工业化、城区化的发展,着力完善规划和建设,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要强力推进以道路交通、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以港北新区和南梧公路沿线乡区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要狠抓工业园区建设,进一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着重加快根竹工业园进园主干道建设进度,完善西苑工业园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使之发,挥基础设施的先导效应,增强吸引力和凝聚力。要着手规划建设武乐、城东等工业园,对进园企业实行优惠政策,进行重点保护、管理与支持。要根据现有非公有制企业的分布情况,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由点成线,由线成面,逐步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在集群发展中培植壮大骨干企业。要切实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布局与小城区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现代物流、商贸、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紧密结合起来,以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进园办厂设店,组织农民从事二、三产业,加快农民农转非步伐。

四是增强服务意识,深入推进环境创新工程。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创新环境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地方有没有竞争力、有没有吸引力的重要体现。因此,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大力实施创新环境战略,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一要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环境。着力营造好适于经济发展的思想舆论环境、优惠的政策环境、健全的法治环境“三个环境”,做到思想要放开、改革要放宽、政府要放手、干部要放胆、企业要放心“五放”。二要进一步改善非公经济发展环境。积极理顺银企关系,拓展非公有制企业的融资渠道,增强非公有制企业资金周转和扩大再生产能力。引导、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乡区集体企业改制、西部大开发和承接产业转移,开辟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培育和形成一批产值超亿元、10亿元的龙头企业,促进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切实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和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三要建设服务型的政府。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即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把政府的职能转移到搞好宏观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逐步建立政务公开、精干高效、动作协调、行为规范、公正廉洁的政府宏观管理机制,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继续改善和完善政府管理宏观经济的方式方法,重点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综合运用计划、财政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强化宏观经济政策与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各项改革措施的相互配合;进一步完善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防止决策的随意性;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厉打击各类危及非公经济发展的违法犯罪行为。

五是突出招商引资,深入推进开放合作工程。一是念好“引”字经,积极主动接纳产业转移,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围绕推进区域合作谋划项目,认真研究当前产业转移尤其是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和方向,有针对性地谋划一批加工型、劳动密集型、高新技术型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强项目管理,坚持实行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努力构筑吸引资金和项目的平台,营造优良发展环境。建立约束激励机制,制定专门的项目建设考核办法,对主要工作进行量化、细化,明确责任,奖优罚劣。二是念好“借”字经,借外力促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力度,努力拓宽发展空间。明确重点开放区域,积极主动融入珠三角、长三角和港澳台经济圈,抓住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泛北

部湾经济合作区的开发建设的新兴机遇,积极引进项目、资金、人才、技术。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根据自身的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突出招商重点,以粤港澳台为主攻方向,加强与专门做投资业务的中介组织、各种商会、民间团体的联系,有针对性地参加招商会和开展推介会等活动。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搞好协调服务,实行首问负责制,实施“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一条龙服务,职权内的事立即办,职权外的事帮着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在舆论环境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组织和参加大型商务展览、产品推介会等多种渠道宣传港北的投资环境、资源和区位等方面的优势,让投资商了解港北。同时,通过建立港北招商网站,大力宣传加快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措施和办法,在全区上下营造出“亲商、安商、扶商、护商、富商”的浓厚发展氛围。三是念好“导”字经,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非公制经济发展。这是打造港北区域经济增长极非常重要的任务。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固然重要,但是也必须同时培育众多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经济,打造大中小企业共存互补、相互促进的企业集群,打造各类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区域配套经济。这样的增长极才有可能长期持续地得到巩固和发展。

六是重视人才开发,深入推进人才保障工程。打造港北区域经济增长极,最根本、最长期发挥作用的还是要靠人,靠人才,靠提高国民素质。当然,现在主要是通过建设项目和事业发展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但是,要更加重视开发实用技术人才、管理营销人才、资本运作人才和适应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开拓型人才。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努力满足东部转移企业在发展中的人才需求。还要更加重视对农村青壮劳动力、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区下岗职工的就业技能培训,千方百计提高劳动力素质。

七是关注社情民意,深入推进民生保障工程。着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持续改善民生。要统筹兼顾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进步,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医疗预防保健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打造健康港北。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城乡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统筹兼顾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全面落实“五有”要求,把更多资金投向民生领域,认真办好改善民生的实事,大力推进就业惠民、创业富民、社保安民,切实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八是打牢和谐的根基,深入推进社会维稳工程。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在当前经济发展的严峻的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群体性事件及社会不安定因素出现的可能性增大。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增强政治使命感和责任感,高度重视社会问题,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妥善处理好各类社会矛盾,抓好安全生产,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要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权益,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权益作为社会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解决好收入与分配、职工与企业、建筑业主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切实维护好低收入群体和弱势群体的权益,确保不出现一起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确保不出现一起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的问题,打牢社会和谐的根基。要妥善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抓紧解决涉及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下大气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为目标,在源头治理、妥善处置上下功夫,集中进行排查整治,畅通信访渠道,抓好信访工作结案力度,疏导情绪,化解积怨。要努力提高处置复杂社会问题的能力,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群体性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矛盾和群体性事件的诱因,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平安港北建设为载体,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持对刑事犯罪分子的高压态势,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打造全国最安全城市,为改革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着力提升城市化水平,加快打造城市核心区

港北区地处贵港中心城区,与全市人民的期待相比,与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在城市核心区建设方面,在扩大规模、完善功能、集聚产业、资源共享、辐射带动等方面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要以科学规划为准绳,着眼于打造50万人口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进一步做大城市框架和城市规模,为城市长远发展打好基础。强化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新建、续建好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加快完善城市生产、消费、就业和服务功能,加快商业、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实现城市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大力发展金融商贸、休闲文化、装备制造、现代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城市核心区的产业集聚能力、经济带动能力。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落实和完善促进住房消费的政策措施,促进保障性住房开发建设。港北新区建设上要市区共建,尽快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使更多居民和企事业单位人驻新区,吸引更多投资者在新区投资创业,做旺人气,汇聚商气,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富有魅力、适宜人居的现代化新区。要提升城市生态、文化、管理和服务品位,打造城市品牌,扩大港北城市核心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猜你喜欢
发展优势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中国民族风健美操在高校发展优势分析
海南省建设品牌马拉松赛的优势与效益研究
“互联网+农业”视野下现代农业的发展探讨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的发展及优势研究
普惠金融视角下社区银行发展的优势、借鉴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