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华
小学数学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设计应“立足基础,着眼于发展”的原则“精心选题、精心安排”,适宜小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符合小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练习效果,才能实现课堂练习有效、高效。
一、以教材为主阵地
要进行富有实效的练习设计,教师要立足教材,与教材对话,领会编者的意图;同时,由于学生对知识的领会、掌握和运用,按照“懂、会、熟”的顺序向前发展的,安排练习也要与之对应,注重基础性、针对性、层次性。
1注重基础性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要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及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2注重针对性
根据不同的内容特点、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教学练习的设计要围绕知识的重点、难点,针对学生认知过程中的错误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帮助学生领会知识的实质。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必须的数学。
3注重层次性
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不能“一刀切”!而应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基本练习到变式练习、开放练习、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二、以生活为主战场
要切实开展有效学习,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联系生活创设情境是促使学生开展有效练习的有力手段。我们要把社会中心的“用”,学科中心的“序”和儿童中心的“趣”很好地结合起来。也就是:练习情境的取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数学的应用性,突出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平均数”一课,联系学生生活中熟知的各地区的气温状况、各户的用水现状、打靶游戏、小明去游泳会不会有危险等内容进行设计,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了身边的有趣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问题,这个过程不只是对数学能力的培养,而且让学生感到活生生的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必需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这样的数学课堂练习是有效的练习。
三、以思维为主练线
有效的数学练习,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发散性。让数学练习真正拥有思维的脊梁。
1注重概括性
概括性,它要求学生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收敛起来,得到一个正确答案,或者从形式上不同的现象和问题中发现共同因素。因此,在数学思维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寻求、发现事物间的联系,抛弃与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无关的因素,抽象出本质因素,并且对一定范围内的事物概括其特征或对一定阶段的事物变化寻找规律。
如,“甲、乙两仓共有粮食38吨,甲仓存粮的4/5等于乙仓存粮的2/7,甲、乙两仓各存粮多少吨?概括能力强的学生,在感知这道题目时,就会想到这是一道“把一个总量分成两个部分的题目”,把一个总量分成两部分,或者是平均分配,或者是按比例分配,根据此题的条件知道是按比例分配,进而想到按比例分配题目的基本结构是已知分配总量和两个部分量的比,求两个部分量,然后把甲仓存粮的4/5等于乙仓存粮的2/7抽象为数学形式:“甲×4/5=乙×2/7,求出甲:乙=5:14。”
2注重开放性
发散思维着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它往往是从一个问题、一个条件、一个已知事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寻求不同的答案。数学课堂中可通过一题多解、一法多用、一题多变等多向思想解决问题。通过练习,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思考和探索的空间、时间。给每个学生自我发现、自主创新、体验成功的机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如:乘法口诀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这时,组织学生讨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首先发现每组叶子中,两边叶子上的数相乘等于中间叶片上的数;每盆中两组叶子中间的叶片相差1。在这样的思维碰撞中,学生的思维被激发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被提高了。于是学生又发现每盆中第一组叶子两边叶片上的数相等;紧接着学生再次发现每盆中第二组叶子两边的数分别比第一组两边的数少1或多1,即两个乘数的和分别相等。
在这样的练习中,学生的思维流畅,灵活多变,能迅速从已知的信息中不断产生新的结果,向不同的方向扩散。学生的智慧在寂静中酝酿、在阐述中闪烁、在争辩中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