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荃信 何兆华 王 怡
西安市灞桥区现有中小学78所、幼儿园110所、职教中心1所、街道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9所、村农民文化技术学校111所,全国中小学在校学生68778人,教职工总数3517人。
2005年灞桥区成功创建陕西省教育强区之后,及时提出了“丰富教育强区内涵,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的奋斗目标,坚持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现在,全区9个街道办事处,已有8个创建成省级教育强街,先后获得“陕西省普及中小学实验教学工作先进单位”、“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两基工作先进县区”等荣誉称号,并被省教育厅确立为“陕西省社区教育实验区”。
灞桥区的经验为我们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和谐发展提供了诸多的启示。
(一)切实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强对教育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2005年以来,区政府在首先保障教育经费足额拨付基础上,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基础建设水平,提高仪器设施配备标准,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推动办学实力再上新台阶。三年来,总计筹措资金4100余万元,用于改善全区中小学办学条件。
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财政拨付的主渠道作用,始终把教育投入放在首位,努力做到年初安排预算时,首先安排教育资金;财政日常拨款时,首先考虑教育支出;财政出现困难时,首先保证教育经费。2005-2007年,教育经费投入分别为10231万元、12572万元、18765万元,增长比例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00612007年度,对区内义务段贫困家庭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投入资金,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100多万元,惠及中小学生13万多人次。同时认真落实农民工子女入学政策,制定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方案,切实解决了农民工子女的就学困难。对教师工资实行“财政安排资金、银行统一发放”的管理办法,确保全区教师工资和离退休教师离退休费的按时足额发放。对中央和省、市、区预算安排的各项教育资金采取“直通车”,按时、足额直拨到学校。
先后投入近1300万元,顺利落实了一批学校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建筑总面积近17000平方米。投入2000余万元,用于学校教学仪器设备的更新换代和图书、电脑的增配。30多所中小学校建成“校校通”网络,所有中学和部分小学建立了网络主控室,其余小学也做到了网络进校园。
(二)坚持“以区为主”,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
灞桥区认真坚持“以区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了区、街、村、校共同参与的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工作机制,确保全区适龄少年儿童依法接受九年义务教育。
1提高入学率、巩固率。2005-2007年,全区学前三年入园率分别为92.24%、93.69%、95.03%;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巩固率均为100%;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均为100%,巩固率分别为99.55%、99.7%、99.76%。全区小学、初中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均为5名,入学率均为100%。
2不断加大对边远农村学校的投入。通过布局调整、危房改造、添置更新教学装备,提升教育信息化程度等措施,基本消除了薄弱学校,学校布局结构趋向合理。区教育局每年根据办学规模和师资条件,制定各校招生计划,有效地控制了大班额。消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留级现象。
3开展“互联共建”活动,提高边远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多年来,坚持开展“城区支援农村,强校支援薄弱校”活动,通过“教师交流、送课下乡、师资代培、捐赠设备、结对帮扶”等形式,有力地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2008年,在全区中小学深入开展“互联共建”活动,充分发挥纺织城、洪庆地区城市学校资源优势,与狄寨、新合等街道的边远农村学校开展“一帮一”结对帮扶活动。城区学校有针对性地支援结对学校教学仪器设备,以改善农村边远学校办学条件;落实教师转任交流制度,城区学校有计划地组织骨干教师轮流到边远学校支教,同步组织农村边远学校教师到城区学校参与教育教学和教研活动,学习和感受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结合每年一次的教学评估工作对结对学校实行捆绑式考评,确保“互联共建”活动取得实效,真正达到逐步缩小城乡办学差距,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目的。
(三)大力促进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跨越式发展
灞桥区十分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树立了“政府主导、行业参与、社会支持,公办和民办共同发展”的大职教观,通过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使职成教育三年来又实现了一次跨越式发展。
在区委、区政府政府的统筹协调下,灞桥区实行农科教结合,整合相关部门力量,建立和完善了以区职教中心为龙头,横向联合各职业院校,向下辐射9个街道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以及111所村成人文化技术学校的职成教为农服务网络体系。
近20所民办教育培训机构先后在灞桥落户,形成了中医美容、服装设计、汽车维修、电子电器、电子信息等五大品牌专业,在校学生稳步增加,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段教育的比例达40%以上。三年来,全区职校学生毕业安置率超过90%。全区每年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民和下岗职工达19万人次,培训率达到93.48%。2007年被省上确定为社区教育实验区。
(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该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精神,切实抓好全区中小学校长的考核与管理,每年度安排中小学校长按期参加岗位培训,着力提高学校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建立了教师电子库,进一步规范了教师管理工作。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了教师竞争上岗和落聘培训制度,形成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
经验和启示
(一)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切实可行的措施是“教育优先发展”落实到位的关键
一是灞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教育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确保教育优先发展。二是灞桥区委、区政府时刻密切关注全国、全省教育发展趋势,结合灞桥实际,及时确立新的更高教育发展目标。三是灞桥区委、区政府坚持教育例会制度、领导包抓教育制度、人大和政协视察教育制度、领导干部教育工作考核制度。四是灞桥区委、区政府坚持把教育作为改善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坚持由区委、区政府、涉教部门和街道办的一把手亲自抓教育。五是着力营造良好教育发展氛围,涉教部门、街道、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重教兴学积极性高。六是教育投入大,三年内用于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资金达4100万元。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是充分发挥教育为当地经济服务的基本途径
一是职业学校在校生在校学生稳步增加,辖区内中等职业教育占高中段教育的比例已达到40%以上。二是以区职教中心为龙头的职成教为农服务网络体系健全,培训人数多,效果好,为增加农民收入、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显著贡献。三是民办职业教育发展迅猛。以西安思源学院、西安海棠学院、西安汽车科技学院为主,总校园面积2240亩、在校学生49200人的狄寨民办职业教育基地初步形成。四是政府统筹、多方参与的社区大教育、大培训格局初步形成,3年来,全区社区学校组织多种教育培训活动3700多次,参与活动的群众70万人次以上。
(三)科学合理的调整好中小学布局,是当前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条件
灞桥区积极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快农村边远坡塬地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制定了“重点建设38所小学和11所中学”的规划,三年来投资1272万元,完成了16700平方米的学校建设项目;撤并了灞桥、洪庆、新合等地区的6所学校,接收了辖区内17所企办学校。同时,结合落实市政府纺织城振兴计划,重组优质教育资源,制订了《纺织城地区基础教育资源布局调整工作实施方案》,已于2007年启动实施。灞桥区坚持有计划地开展支教和教师转任交流,实现了城市教师到农村支教、农村教师到城区学校学习交流的双向互动,有效缩小了城乡师资差距。
(四)德育为首,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
灞桥区坚持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新课程改革为抓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积极探索和改革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和管理办法,不断丰富和深化素质教育内涵。严格禁止学校以各种名义设立重点班,不以升学指标衡量学校、评价教师和学生,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落实了“一小时”健身计划,促进了学生健康成长。灞桥区构建了区、街、校三级同抓,社会、家庭、学校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利用区少年军校、区文化馆青少年文化艺术活动基地等场所,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特长教育,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灞桥区少年军校以其良好的工作成效,成为我省青少年国防教育的一面旗帜。2007年8月,灞桥区少年军校代表陕西省赴京参加全国第六届少年军校检阅式,获得4项大奖。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是教育均衡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灞桥区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一是建立了区、街、校三级教师信息库,实行教师动态管理,有序流动,合理配置人才资源,探索出了一条“区管校用”教师队伍管理经验。二是对校长、教师全部实行教育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实行资格准入制度、岗位聘任制度和竞争上岗制度,形成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三是通过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三年引进103名优秀大学毕业生,优化了教师队伍。四是重视师德教育,通过组织集中政治理论学习和开展“铸师魂、塑形象、展风采”等活动,不断提高广大教师的政治修养、理论水平和献身精神。五是狠抓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坚持开展教研教改和多种赛教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业务素养。六是关心教师生活,“创强”期间完成教师住宅小区一期工程13.37万平方米,入住1308户;教育强区命名后又实施了二期工程20万平方米,竣工后可安置2000户教师人住。目前该区拥有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73名,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167名。全区专任教师合格率、高一层次学历率均居于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