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2009-12-29 08:47
关键词:同性恋王尔德面具

杜 蓓

摘要:《道连·格雷的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唯一一篇长篇小说,也是一部集中体现了其人生观的作品。通过对这部小说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窥探到王尔德主张戴上各种面具伪装自己、在艺术和生活中追求唯美以及认同同性恋的复杂人生观。王尔德的人生观折射到其作品中就成为王尔德式的艺术观,也因此形成了其特有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奥斯卡·王尔德;面具;唯美主义;同性恋

中图分类号:11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09)05—0125—04

奥斯卡·王尔德,19世纪末20世纪初爱尔兰名噪欧美的剧作家、诗人、小说家和文艺批评家,他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与唯美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人生是一出或长或短的戏,也许使得观众打盹,也许博得满堂喝彩。而时间是一位忠诚而正直的评论家,它会告诉人们究竟哪出戏中的主角最具价值。经过百年的历练,奥斯卡·王尔德今天仍频频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这位在文学浪潮风头浪尖上跳舞的舞者,在唯美主义阵营中摇旗呐喊的旗手和在同性恋运动中努力抗争的精神偶像,留给后世的财富远比他曾经拥有的多得多。他曾说:“人生的目的是自我发展。充分表现一个人的本性,这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活在世上的目的。”其实他一生的目的就是通过自己的作品来表达他的人格魅力,施展他的创作天才。《道连·格雷的画像》(以下简称《画像》)是奥斯卡·王尔德创作的唯一一篇长篇小说,也是一部集中体现了其人生观的作品。本文拟从面具观、唯美观以及同性恋理想三方面解读王尔德对于人生的态度,以及这些态度对其特有的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

一、戴着面具跳舞的人

在艺术创作中,作家需要根据不同的目的和需要戴上不同的面具。在隐藏和保护自我的前提下,做到既能巧妙地表达思想揭示真理,又能肆无忌惮地讽刺社会和揭露罪恶,使“正派者以此为鉴,负罪者改邪归正”。这就是王尔德所提出的面具观。他说:“当一个人亲自讲话时,他最不是自己。”。《画像》就是在他独具匠心的面具伪装下,揭示道德败坏必遭惩罚和上流社会丑恶面的力作,而我们也可以通过这部作品窥视到多重面具下的王尔德。

一方面,王尔德在自序中就详尽地阐明了他的面具观。他说:“艺术的宗旨是展示艺术本身,同时把艺术家隐藏起来。”“艺术把艺术家隐藏起来的程度远远超过把他展示出来的程度。”这部小说的一个功能在于揭示了道德败坏要遭惩罚的这一真理。小说中的主人公、“的确美得出奇”的贵族青年道连在看到画家贝泽尔为他画的肖像画后,又经受不住享利巧舌如簧的诱惑,深深地陷入痛苦于自己青春美貌的短暂易逝的感慨中,最后出于对美的逝去的恐惧,愿意用自己的灵魂和上帝做交易,以换取永恒的美貌。但是,“事实上,他的美貌不过是一张面具”。面具下的道连沉溺于对美的追求,置道德廉耻于不顾。在王尔德的笔下,道连美貌青春的面具其实是其罪恶的意象物,承载着道连的罪恶。而正是道连面具使他在罪恶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最终陷入死亡的深渊。对此,美国雷纳·韦勒克说《画像》“展现了一幅道德败坏遂遭惩罚的寓意画”,极为精僻地点明了该小说的主题思想和道德教育的作用。而它的另一功能在于讽刺和揭露了当时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上流社会,把矛头指向了整个社会的时弊和丑恶。在小说第十二章中,道连说:“中产阶级在饭桌上吃得酒酣耳热的时候,就要宣扬他们的道德偏见,对上等人的所谓秽闻窃窃私议,以此显示他们也是出入上流社会的,同他们所毁谤的人关系密切。在这个国家里,一个人只要有点与众不同,有点头脑,立刻就会招来一班蠢货的造谣中伤。其实,那些标榜道德高尚的人自己究竟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老兄,你别忘了我们生活在伪君子的发源地。”贝泽尔答道:“我知道英国糟得可以,英国绝不是什么君子国。”在第十一章中,王尔德又这样写道:“在社会上,至少在上流社会,人们总是大不愿意相信任何有损那些既有钱又可爱的人的名誉的话。人们本能地认为,气派比道德重要得多,再高尚、再可敬的品性也永远不如家有一位好庖厨米得吃香……亨利勋爵说过,甚至最伟大的德行也补救不了半冷不热的汤菜。”王尔德在小说中强烈地表现了对上流社会的憎恶,正如小说第一章所公开说明的:“英国的民主派对于他们所谓的上层阶级的劣根性深恶痛绝,我也颇有同感。老百姓把酗酒、愚昧和道德败坏视为他们所专有。

另一方面,可以说,王尔德在这部小说中利用艺术的手法展现了多重面具下的自我。

就人物而言,这部小说似乎是关于三个男主角和一幅画像的故事,小说的三个主人公形象实际上就代表了作者那复杂、矛盾、变异的三个不同自我。王尔德曾经说过:“贝泽尔是我心目中我的形象,亨利勋爵是世人心目中我的形象,道连则是我但愿自己能够成为的形象——只不过不要他那样的年龄。”由此可见,这三个艺术形象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但却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表现了王尔德的一个侧面:贝泽尔的真挚,亨利的玩世和道林的放纵。贝泽尔是带着艺术家面具的王尔德,亨利是戴着唯美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宣传者面具的王尔德,而道连是戴着生活体验者或是理论实践者面具的王尔德。套用弗洛伊德的观点,道连、亨利和贝泽尔分饰自我、本我和超我。小说中这三人的矛盾冲突也正是王尔德不同自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在王尔德生活的时代中,世人眼中的他就是一个矛盾复杂的形象:既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批评家和作家,又是一个美学小丑;既是社会反叛者,又是时尚追随者;既是一个花花公子,又是一位先知。而王尔德不仅从不否认自身的矛盾性,还在生活中有意识地扮演好这些角色,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对象选择适合的面具戴在自己身上。因此他就像是上流社会身体里的肉刺,在鄙视和鞭笞其虚伪本质的同时却不可救药地从属其中。

二、唯美主义的狂热追随者

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旗手和“为艺术而艺术”的倡导者,王尔德从理想与现实、艺术和生活的矛盾冲突中努力寻求一条唯美的创作之路。首先,《画像》中的男性人物形象,都只是侧重于人物单面着色,来表现出他们最显著的特征,可以说这些人物在王尔德的画笔下被“典型化”处理了。这种理想人物化,人物理想化的创作方式,被视为是唯美主义者从艺术之美中抽取“美的因素”。可以说,这些人物虽然都是“变形人物”,却表现了王尔德对于复杂人性唯美化处理的手法。而人物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则带有明显的唯美主义倾向。其次,小说对于生活和艺术矛盾的处理也表现出王尔德对于现实与理想关系的缜密审视。他认为:“一切坏的艺术都是返归生活和自然造成的,并且将生活和自然上升到理想的结果,生活和自然有时候可以用作艺术的部分素材,但是它们对艺术有任何用处之前,它们必须被转换为艺术的常规。艺术一旦放弃它的想象媒介,

也就放弃了一切。”小说中,王尔德把女演员西碧儿刻画成一个艺术美的实现者。当她站在莎剧的舞台中央,就像是莎翁笔下的人物穿越时空活生生地来到我们面前。如果她忠实地摹仿艺术,她就能收获爱情和幸福;可当她否认了艺术之美而追求生活的真实时,她就只能啜饮痛苦和死亡。对于她的人生,王尔德尽其所能地表达了对艺术之美的狂热追求。所以,在他眼中,也许西碧儿之死真的有几分咎由自取吧。但王尔德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感悟是伴随其冲突的发展而不断升华的。小说结尾部分,道连对自己的灵魂反思——“对他来说,美貌不过是假面,青春是一种讽刺,充其量青春是什么呢?是一段幼稚不成熟的时期,一段情绪浅薄、思想病态的时期,为什么他老是穿着青春的外衣呢?青春已经损害了他。”这时,我们不难猜测,在王尔德心中是否也在对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审视呢?而《画像》这部作品本身也成为了唯美主义与现实主义文学观互相较量的一块重要阵地。反理性倾向、享乐主义和消极厌世情绪是唯美主义文学的三大表征。当亨利对道连的青春美貌鼓起如簧之舌大加恭维并且宣称“一种新的享乐主义—这是我们时代的需要。你可以成为它的有形的象征”时,代表着当时英国资产阶级贵族自私自利、个人至上、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思想和颓废心理的艺术形象也就跃然纸上。道连和亨利有着相同的阶级和精神素质,故而二人能够产生思想的共鸣,而这也正是身处下层阶级的艺术家贝泽尔无法做到的。透过道连和亨利的人生态度,我们不难窥探英国贵族阶级腐化堕落的生活和享乐主义的心理,也充分体现了其寄生和腐朽的本质。

王尔德之所以能够作出如此一针见血的刻画,与他本身处于这一阶层且又崇尚及时行乐的个人主张不无关系。历来被视为“颓废派”作家的王尔德,在其作品中常常表现出消极悲观情绪。《画像》结尾道连遭到艺术美的“报复”,在他把匕首刺向画像的同时,却刺中了自己的灵魂。虽然表面上似乎是艺术美的胜利,它惩罚了美的叛徒,保持了自身的独立和完整。实际上,它的胜利带给人们的不是希望的曙光,而是不幸的哀吟。美的捍卫者贝泽尔的死亡,而诱惑者亨利还在等待去引诱下一个道连去背叛艺术美,可见艺术美未来的道路何等艰辛和凄凉。王尔德悲观的情绪笼罩了小说的后半部分,表现出故事的结局并非是艺术美的胜利,而是道德恶的胜利。

英国评论家麦克斯·比尔波姆说:“早在一八八〇年以前美就已经存在,但让美登台亮相的却是王尔德。”可见王尔德被认为是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先锋。王尔德唯美主义作品的内在实质紧密地联系着他的人生态度,而生活中的王尔德也不遗余力地身体力行其唯美宣言。王尔德在学生时期就富有智慧和空想力,他把牛津大学的小居室装饰得像周围的环境一样美:房间墙上涂满了美丽的色彩,台子上和书架上放满了古玩;而他自己呢,则常常穿一身天鹅绒的衣服,宽领汗衫,倒折领口,打一条一样的领带,手里拿一朵向日葵或百合花。对于他一生影响最大的是希腊旅行。沈泽民认为:“这一次旅行虽然不能把他造成一个健康的异教徒,却把他平日梦想中的美境大大地证实了,并且还给他看了许多平时他梦想不到的美,王尔德自己曾说从此番游历之后,他把忧愁的崇拜一变而为美的崇拜了。”他穿着奇特,像一个别出心裁的花花公子,他对装饰有一套自己的理论。对于美他具有天生的嗅觉,他的一切行为仿佛都超出常人的理解。王尔德到伦敦时,接受了作为新鲜事物的印象主义画家惠斯勒的艺术观点,他从一个对传统美学的拥护者转化为唯美主义的倡导者。王尔德对此发表了很多演讲,并且身体力行,他穿着华美繁复的服装,留着染成栗色的长发且举止娇揉做作,像一个从历史书中跑出来的典型人物。他以此表示一种追求纯粹美的旨趣和倾向——唯美倾向。唯美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理念,还是唯美主义者所尊奉的生活观、人生观,无论在生活上还是作品中,王尔德都实践自己的美学观。

三、不敢说出名字的爱

《画像》在1890年被登载在《利平科特月刊》上时,就因为有涉及不道德主题之嫌而遭到大众舆论的强烈谴责和猛烈抨击。其中关于男主人公道连与同性之间意义不明的感情问题,则被王尔德定义为“不敢说出名字的爱”。在审判王尔德的法庭上,当他被公诉人问到:“‘不敢说出名字的爱是什么?”时,王尔德回答道:“本世纪的‘不敢说出名字的爱指的是一个年长男子对一个年轻男子的深刻爱情,比如大卫和约拿单之间的关系,还有被柏拉图视作他哲学基础的情感,与米开朗琪罗和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所表达的感情。它是一种深刻的精神之爱,既纯洁又完美。它主宰和渗透了伟大的艺术品,比 如莎士比亚和米开朗琪罗的作品……它美丽、优雅,是爱情最高尚的形式。它没有任何不自然的成分。它是精神的,它常常存在于一对年长和年轻男子之间,年长男子拥有智慧,而年轻男子则拥有青春的所有快乐、希望和魅力。世人不理解为什么会是这样。他们嘲笑它,有时还因此给人戴上颈枷手枷示众。”由此可见,“不敢说出名字的爱”实际上就是成年男子和年轻少年的同性之爱,而《画像》正是体现了作者的这种同性恋理想。主人公的名字“道连(Dorian)”暗示了希腊的同性恋。据说是一支名为多利斯(Doris或Doria)的部落把同性恋引进了希腊。而对于道连外貌的描写,在小说中多处都提到了几个古希腊神话人物或历史人物,如:阿多尼斯、那西塞斯、安提勒斯(他们像道连一样年轻貌美,但都是陷入同性爱的少年。)。在《画像》中,通过对道连、贝泽尔和亨利三人之间的同性恋关系的暗示,不 仅体现了王尔德的同性恋美学观,也映射出他的人生体验。道连不仅像那西塞斯那样爱上了自己的美貌,同时也被别的男人(贝泽尔和亨利)所爱着。亨利身披着道连生活导师的外衣,骨子里却充当像撒旦一样诱惑者的角色。他一面把“将生命当作艺术品”的论调强加在道连身上,给他灌输各种享受人生的大道理,一面鼓吹“把生活从目前正在复活的粗鲁丑陋的清教主义那儿拯救出来”的新享乐主义,即王尔德所期望的自由选择性伙伴。在他的精神导引下,道连完全失去了理性的判断,逐渐变成了一个冷酷、自私、无视他人痛苦和死亡的被引导者。他人生的唯一目标就是“去不停寻找新的感官快乐!”。相对于亨利对道连爱恋中的奉承与诱惑的意味,贝泽尔却是被动而崇高地爱着道连。他的爱是一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欲念的、柏拉图式的爱,他像慈爱的上帝一样去引导道连。他深知社会舆论对于同性恋的不齿与排斥,却无法摆脱道连青春美貌的吸引,因此造成自己内心的内疚、压力与恐惧。

在现实世界中,王尔德更像《画像》中的亨利,他和其挚友道格拉斯的关系,却如同画家贝泽尔和道林一样,贝泽尔对道林所说的:“你已经成了我看不见的理想的可见的化身。”与王尔德在给道格拉斯的信中所说的“你是一切可爱东西的化身”表

达的实际上是同一思想。王尔德的同性恋身份也成为日后《画像》备受人们诟病而且一度被列为“禁书”的重要原因。他幼年的经历使他的性格有些女性化,对男人强壮的身体有着潜意识的向往,但他同时又憎恨这种身份。这种与生俱来的似乎命中注定的倾向是王尔德自己也无法克服的。在电影《王尔德》中有一段是王尔德的妻子来监狱看他时,他们的一段很感人的交流。王尔德说到他的困惑:我不了解自己的本性,如果我能选择自己的本性……可是,不管本性如何,必须遵循它,否则,我们的生活更要充满谎言。同性恋作为一个众人忌讳谈论但又的确在现实中存在的个人的情感,成为表现对现实反叛,追求完全的个性的最好题材。这亦与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美学观不谋而合。虽然王尔德赞赏同性恋,但是在小说中却没有明确的描述。这一方面是迫于社会压力,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期男子同性恋的地下活动十分活跃,而且出现了很多同性恋小说以及同性恋者的自传。像弗兰克·哈里斯的《我的隐秘生活》、杰克·索尔的《平原城市的罪恶》等。在当时颇有名声的《特伦尼》这部小说中作者让主人公以自杀解决同性恋者面对的困惑。所以当时同性恋小说已经不再是个新鲜事物,但对同性恋的描绘仍然受传统道德的约束,所以同性恋者也依然面对很多苦闷。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通过道连的苦闷看到王尔德自己作为一个同性恋者不被理解的沉重心情。他作为一个被边缘化的群落中的一员,同顶一片蓝天,生活却是如此的尴尬。他希望通过作品可以让人们理解道连的行为,也就是他自己的行为。

王尔德的一生有如漆黑夜空中一簇簇的烟火,哪怕是瞬间的璀璨也遮盖不了它的光芒。他的人生冲突不断,高潮迭起,是一部拥有无数闪光点的人生悲喜剧。王尔德人生的大舞台上不仅有他呕心沥血的伟大作品,还有他用生命谱写的命运之歌,更有他灵魂深处不能说的秘密。他的作品涵盖了他的人生,而他的人生又是他最伟大的一部作品。随着时光的推移,王尔德及其作品的价值越来越得到世人的肯定。让我们以理查德·依曼的评论作为结语:他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但更多于属于维多利亚那个时代。现在,远离了那些丑闻,岁月肯定了他最优秀的著述,他安静地来到我们面前,杰出而高大,讲着寓言和哲理,欢笑而又哭泣,如此娓娓不绝,如此风趣不俗,如此确凿不移。

参考文献:

[1]RICHARD ELLMAN,Oscar Wilde[M],NewYork:Vin-tage Books,1987

[2]王尔德全集·小说童话(1)[M],荣如德,巴金,译,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2000

[3]雷纳·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M],杨自伍,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LAMBOURNE,LIONEL,The Aesthetic Movement[M],London:Phaidon Press,1996

[5]奥斯卡·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M],孟宪华,译,青岛:青岛出版社,2004

[6]吴伟仁,英国文学史及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7]MONIGOMERY H,Hyde,The Trials of Oscar Wilde[M],London:William Hodge,1984

[8]OSCAR WILDE,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and OtherWritings[M],New York:Simon&Schuster Inc,2005

猜你喜欢
同性恋王尔德面具
为自己
为自己
王尔德的色彩
漫画二则
面具给我的惊喜
面具中的鱼
高职高专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调查
台湾同性恋题材电影现状初探
从《道熙呀》看韩国电影的女性主义色彩
浅析《蝴蝶君》中的同性恋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