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诵是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
葛永红
众所周知,语文的学习很难做到一定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在古代,我们的先辈就相当重视积累,要求学生“穷经通史”,通晓“诸子百家之言”,现代的语文教育大家张志公先生更是认为:语文这个工具,要掌握得好,运用得好,首先必须手中握有丰寓的材料,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由此可见,要想提高语文能力,就得有丰富的文字积累,而要想让学生多获取语言材料,就不仅要靠多读,还必须要求熟读以致背诵,背得“烂熟”,这些材料才能真正为他所有。驾驭起来才可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归根结底,背诵是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
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更是如此,学生通过背诵,储备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材料,增强了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吸取了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体悟到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通过背诵,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形成了良好的语感,锻炼了表达能力,显而易见,背诵可谓一举多得。
戴震曾说:“不注重背诵,犹渡江河弃舟楫,欲登高而无梯也。”清末民初的大学问家王国维,现代文学史上的鲁迅,钱钟书等,他们一生著作等身,文学造诣颇高,虽治学方法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博闻强记,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做报告,写文章才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可见,加强背诵定会使学生在语言积累方面大获裨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学生要有较丰富的语言积累,要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7—9年级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毋庸置疑,这一要求无疑指出了背诵对于积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背诵这一最简便最直接的积累方法不容忽视。现在的中学生一提起写作,就愁眉不展,头脑变得迟钝,文思桔涩,绞尽脑汁也不过是干巴巴几句,铺陈不开,发挥不畅,甚至前言不搭后语,寻根究底,就在于缺少背诵练习,也就是知识的积累活动——词汇积累,句子积累,以及名篇佳作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名人轶事,脑子里装着各种题材结构,许多范文佳作,这就要记,要背。通过反复记背,领悟体裁结构的妙处,体会范文佳作的意味,情趣和文气来培养语感。比如:要说一个人做事有恒心,有毅力,若积累的多了,就会用“锲而不舍,水滴石穿,持之以恒,铁杵磨成针”等形容,不再是那干巴巴的,没有表现力的一个词了。因此,教学中就应要求学生阅读,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佳作,养成积累语言材料的良好习惯。学生时常口诵心记,体会其意境,吸取其精华,到使用时,就会“信手拈来”,再也不会挖空心思,生搬硬套,空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诚然积累语言材料的来源很广,教材,课外读物,报刊杂志,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经典理论专著比比皆是,然而,只有理解的东西才便于记忆,因而,指导学生积累时应尽可能的理解这些语言材料,方能记得牢固长久,现在,正值他们记忆的黄金时期,更该利用记忆优势多背诵一些文质兼美,富含文化内涵,时代气息的优秀诗文,使他们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经过思考,积淀,将这些知识归纳,演绎,推理,溶进自己的思想情感,创造出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字来。
综上所述,背诵对语言积累是十分有效的,我们应该重视语文教学中的背诵,既然如此我们就不妨发扬拿来主义,教学生巧用背诵,向他人借词,借句,借气,借势,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何乐而不为呢?
谈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王利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同样信息技术学科也必须转变现有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改变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以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理念。而且,现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为信息的传递提供了更为广泛的空间,学生已面临着如何从网络技术中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考验。因此,现代教育也面临着要教会学生能从网络等信息技术中收集信息并进行自主地学习的任务。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我们在高二、高三部分班级进行了网络教学实践。
1信息技术教学与常规的教学模式的区别
1.1教学环境的改变。信息技术教学一般是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整个教室基本做到了每位学生一台电脑。因此,学生的学习工具除了普通的课本、笔、纸外,还有与因特网相联的计算机,整个教学过程看起来是在教室进行,但教学环境却是真正的因特网环境。学生真实的接触到了远程教育体系、终身学习和社会化学习这种看起来遥远的事情。
1.2师生角色的转变。作为一种创新教学的尝试,教学中我没有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而是采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讨论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3教学过程的转变。上课时教师首先通过计算机把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内容及学习提纲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网址进入相关的网站进行自主学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讨论。最后利用交互式的教学软件进行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再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
1.4教学方法的转变。信息社会的特点是个性化、多样化,关心人、尊重人、一切为了人成为信息社会的主旋律。网络教学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学目标规定的最基本的方面都能达到合格标准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发挥每个人的潜能与价值。在教学中努力渗透“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思想。尽可能在教学中让学生讨论一些现实问题。如:在学习“收发E—mail”时,可设计以下一些问题:1、E—mail是怎么回事?它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实际应用?2、E—mail对人类有哪些好处?人们要警惕E—mail中的哪些应用?等。让学生运用各种知识,从社会利益、风险、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网络安全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以培养学生的科学评价、科学决策能力。
2结论与思考
2.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运用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的多媒体教材替代枯燥的信息技术课本,网络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和复杂信息传输过程生动直观地显现在学生的眼前。加上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问题讨论,使学生感到信息技术趣味无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中的网络教学通过因特网的使用,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达到了“人一机一人”相互学习,即学习者通过网络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进行相互交流,协作学习。
2.3学会信息资源的利用。运用网络进行教学,使学生初步形成了信息社会所必须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能力。
2.4增强了对现代教育的认识。信息社会使知识的创造、存储、学习和利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计算机技术、音像技术、现代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网络教学完全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勤学好问。因为每个学生都蕴藏着无限的潜在创造力;相信学生是发展与创新的“兴奋剂”。老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机会,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会,驱使学生向无数次的成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