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信息化建设中,人们已经意识到教育教学设施设备环境条件固然重要,但如何把信息技术等手段真正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更为重要而关键。价值不菲的设备设施资金投入,怎样产生良好的教育教学效益,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不断追问。“好设施,不如用起来”,“真实应用,贵有成效”成为了大家的共识。大家关注的目标越来越一致,我们更多关注和研究的是方法。
目标定位 在真实体验中转变观念
几年前,一位特级教师到校任教。他看到学校给每位教师都配备了一台计算机、一个邮箱、一个账号;教室里、实验室里都安装了计算机和网络;教师上课人人都会用多媒体,连平时的活动都少不了。这位特级教师想,教书教了三十多年,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不用“多媒体”照样可以教得好!
几天下来,有学生问:“其他老师都用计算机上课,老师您怎么不用呢?”特级教师很惊讶地看着这名学生。
有一次要上公开课,课前特级教师认真备了课,查阅了大量资料,有对教材的深度挖掘,也有对知识的最新拓展。课堂上特级教师却傻了眼,他连问了几个问题,学生一个个抢着发言,一个个都“中”,再问几个认为内容很新的问题,学生也答了出来……他要讲的,学生大都已知道,有的比自己准备的资料还要详实,有的自己连听都没听说过!一问,学生说大多是从网上看来的!
特级教师心里开始发怵了:自己曾经要给全校老师做讲座,讲稿写了又改、改了又抄,用掉了十多本稿纸,可是别人在计算机上输入之后,稍加修改,然后就打印出来,省时美观……如今信息发达、技术先进,该怎样做教师?怎样做学问呢?
在我们学校,有这位特级教师一样经历的后来都在学校环境的熏陶感染下,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通过研究了解学生,逐渐适应当地的教育教学,一个个都带着自己的优势融入学校,做出了成绩,拥有了自己称之为一生受用和自豪的习惯与实力。
作为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于一体的高品质学校,雷丽霞校长指出,现代的学校应当是现代化的,需要信息技术来提升品质、连结世界;现代的学校也是人文化的,它根植于丰富的智力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学校贯彻以信息化建设促进校园现代化,以校园现代化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建设思路,把信息化定位在“真实应用”与“文化建设”上,从“服务过程,优化结构,提升品质”三个层面人手,审视并开展信息技术应用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质文化的现代学校特色,促进了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发展。
一方面,我们选择与教职工日常工作及利益密切相关的应用项目作为切入点,创设“不得不用、用之有益”的技术应用环境。如每周工作安排、信息动态、教研通知、工资查询、维修申请、领物申请、用车申请、绩效考核、学生学籍检索、考试成绩查询、图书资料查询等,目前都已经通过网络管理信息平台以及手机短信等技术手段来实现。学校诸多工作在技术平台的支撑下,从职责、流程到评价等环节清晰明了,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进一步形成了人人参与、全员应用的信息化环境,彰显了现代化学校的高标准、高效率和高品质。
另一方面,我们在教育教学、培训学习等众多环节中提供了一系列的信息平台,通过贴近实际需要、降低技术使用难度,帮助教职工便捷高效地开展工作,使大家“愿意尝试、乐于应用”。以学校网站为门户,我们强化了学科专题网站、教学资源库、班级网站、教师博客叙事、教师发展论坛、管理服务网站、家校联系平台等建设,全方位打造现代化学校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许多教师在应用实践中提升了教育研究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探索形成了自己特色的班级建设思路以及课堂教改经验。
正是在这些看似寻常、却贴近师生实际需要的应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教师从原先的不理解、不参与,通过探索尝试,逐渐转变了观念,成为了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也成为了当前现代化教育教学实践的支持者和真正的受益者。
提供平台变“应该的”为学生“喜欢的”
平日里,大多数教师已习惯以讲授或说教为主,缺乏与学生真实有效的互动沟通,“应该的”很多时候也成了学生“拒绝的”。走近学生、打造不被学生拒绝、实施打动学生心灵的教育,这是当前教育重要而迫切的需要。
大家都知道,现在各校都有学生迷上了网络,迷上了游戏,主要精力没用在学习上。马晓虹老师是我校小学班主任、语文教师,四年来她连续带过两届小学毕业班。接班时班上有以“调皮大王”为首的一批喜欢玩游戏的“电脑高手”,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学习成绩一般。
马老师从“扬长处”人手,通过“巧评价、搭平台”为学生发展创设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如鼓励学生参加机器人创作小组、引导学生网上发表作文、建立班级博客网站……学生发挥了特长又增长了见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自己“补短”的内驱力。
马老师班上这些“电脑高手”后来都成为了特长突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目前这些孩子到了初中,孩子们的学业仍然优秀,特长继续发展,在各类竞赛中频频获奖。马老师实现了“从帮助学生成功,到学生自主成功”。
在我校,老师们面对现实,从研究了解学生人手,借助学校提供的各种信息平台和众多实践展示的机会,在“适合”两字上下功夫,有效解决了学生发展中的许多教育难题和疑难杂症,帮助学生体验到了求知的乐趣和成长的幸福。
ubQSmEahWjMbUskzbMRS6UM43UIKfrGQ3Y2K4dlNdgE= 我们认识到,新颖、时尚而独特的网络应用,符合当今青少年的成长特点。网络让学习更具吸引力,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网络还是当前社会人与人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学生愿意通过网络进行交流。通过网络,师生、生生、家校可以充分沟通,从思想和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及时的指导和引领,使教育更有效果。
我校校园网站上有师生、家校互动园地。许多班级建立了自己的班级网站或主页,网站版主大多由学生担任,几乎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主持的板块,他们设立了网上作业,开设了家长专栏。师生通过网站充分交流和沟通,增进师生了解和情感,同时也加强了家校联系和班级宣传。
不少学生由于经常发表文章,写作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同时也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优势。原本上网玩游戏、迷恋网络等不良习惯改掉了,变得乐群合群、积极上进了。家长为此十分开心。
“原创作文网”上,每天都有很多学生发表自己的文章,学生经常利用这些网站提交作业、参与活动,他们还参加“数学Z+Z”、机器人、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网络口算比赛、电脑技能大赛、快乐杯电脑创作大赛;从2006年2月起,学生每学期都有“网上寒(暑)假作业”……
我们还把网络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结合起来,举办了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如“2008年模拟奥运会”、“走进民族大家庭”、“改革开放30年”等主题运动会。以运动会为载体,以入场式各班研究成果展示任务驱动,各班抽签定研究主题,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座谈访问,编印研究报告刊物,举办主题班会课,参加作品征集、方案设计等活动。
校园电视台小记者、节目采访录制,学生还应邀参加央视电视节目拍摄、与著名主持人北大博士王利芬、思科全球总裁面对面交流,他们的表现得到了这些名人名家的高度评价……
在这些实践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单一走向了综合,从展示走向了体验。新颖有效的学习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同时也起到了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的教育效果,在家长中、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学生在这些丰富多样的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中感受到了乐趣,收获很大。对于这些新颖的学习方式,学生这样说:“原本单调的现在变得丰富有趣;作文不再只是老师一个人改,网上好多不认识的人也来改,帮助我们提高,不用我自己说,爸爸妈妈打开网页就知道我是不是真的进步了,是不是有老师表扬我!”
家长在网上留言说:“孩子的这篇作文是我在她发上网的时候看到的,看完后我哭了,每一字句都令我很感动——她明白事理、坚强、宽容!我为你骄傲,我的好女儿!”
家长给校长发来短信说:“从国庆节家庭作业中,我觉得数学作业布置得很好。老师让学生在网上解答题目,同时也可以把题目发到网上去。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机应用水平,希望推广下去。”
在信息化实践中,教师转变了教育观念,思路方法不断拓展,教育方式方法越来越适合学生,效果更加明显。家长们也在参与中增进了解,对信息化促进孩子的发展增强了信心。通过转变思路,提供平台,促使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应该的”成了学生“喜欢的”。这是很有意义的教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