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那花开

2009-12-29 00:00:00龚道敏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3期


  14年前的7月,是大中专毕业生可以自主择业的第一年,当然没有现在学子们这样自由的空间,也没有出现如此竞争激烈的局面,更多的还是讲究专业对口。因此,数学教育专业的我从心底也没有想去其他的行业试试运气,依然回到了一所小小的山城,在几所学校中寻找合适的岗位。
  当我来到一所本地名气较大、教育信息化(那时还称“电教”)水平全国知名的学校自我推荐时,校长第一句话就问:“你除了数学外,懂计算机吗?我们学校不缺少数学教师,差一名计算机教学(当时的课程名称)与管理人员(当时计算机专业的学子根本不会到教育行业来)。”我虽然在学校也辅修了计算机,还是觉得有点合不得苦苦学习了几年的数学教育专业,但是为了进入这所学校,也就在机房展示了用C语言编写“三角函数”教学演示软件,校长非常满意,当场就在推荐表上签字,并要求参加学校暑期举办的计算机兴趣班的教学工作,就这样我轻松地进入了心中的名校。
  这些年来,经历了“电化”到“现代教育技术”名称的改变,承担了现代教育技术管理与研究、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与教研、农村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研究与管理、网络教研等任务。经历了很多事情,做了很多尝试,也有很多思考……如今,激情不减,仍在寻求,似乎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使命迫使我不断地奋斗和追求。
  
  电化教育:在传统中积淀
  
  刚刚踏上工作岗位,在一名电教老师的带领下参观学校的电教设备。从学校电视演播室、编播室、库房(存放电视机、幻灯机、录像带等教学设备资源)到配置50台386计算机的教室转了一圈,我既惊又喜。惊的是我具备的那点计算机知识无论如何也对付不了这么庞大的电教系统;喜的是我在优越的环境中,不愁没有设备使用,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于是,暗暗下定决心,在一个月内必须学会使用那些在读书时没有见过的电视摄、录、编、播系统的操作。
  在后来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找出各种设备的说明书,把相关的设备链接起来,尝试着摄、录、编、播等实验,反复操作三五次,所有设备使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在正式工作的时候,我的同事看到我如此熟练,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你们读书也用过这些设备?”我只是微微一笑,当然没有说:“没有!”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学校电教工作渐渐得心应手,也成为骨干。学校也十分顺利地被教育部确认为首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全国443所),也承担了中央电教馆的“九五”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素质教育实施研究》。
  在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我有更多的机会参加全省、全国学术交流会议,聆听到何克抗、李克东、祝智庭等一大批教育技术领域专家的报告,领略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沿动态,感受了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课堂,体验了获奖论文答辩时的紧张与快感。
  经过4年多的摸爬滚打,规范的课题结题报告,一节节精彩的课堂实录、一件件精美实用的课堂教学软件、一篇篇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和报告,使“九五”课题顺利结题。在结题的总结会上,课题评审组长说:“希望当地教育科研部门能够利用好该校课题组的成果,特别是本课题组主要成员,使其引领本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当地教育科研部门在课题评审组长的建议下,举办本地区第一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培训会。我生平第一次走上讲台,面对来自全州中小学的300多名教研员、学科教师,作了《CAI课件创作过程与策略》的报告,诚惶诚恐间迎来了阵阵掌声。随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应州教育科研部门、现代教育技术装备部门的邀请,担任了全州教师继续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主讲教师,成为了全州小有名气的现代教育技术“专家”。
  
  必修课程:在混沌中澄清
  
  进入世纪之交。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迎来了发展的春天,课程不仅得到官方的正名,确定为必修,同时还颁布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信息技术课程将从混沌中走出一条明晰的发展道路,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也会得到快速发展。
  在一阵欣喜之后,静静地按照课程指导文件具体实施课堂教学时,由于文件高度的抽象与概括,时时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在基本上求助无门的情况下,只有与同道中人一起不断地探索。凭着学生时代掌握的一点课程理论知识,从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案等方面着手,边实践边总结。形成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及应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任务驱动”课堂教学设计的探索》、《关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方案的探索》和《提高中小学学生信息素养的策略》等成果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在《网络科技时代》、《教育技术研究》和《中国教育报》得到推广,得到同行的认可。最使我记忆犹新的是,我指导同事一节信息技术课参加全省首届中小学信息技术优质课评选获得一等奖,其采取任务驱动、半成品加工的方法得到评委的高度认可和精彩点评。同时,在《信息技术教育》(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执行主编王黎明女士的指导下,我作了《从“三道茶”谈起》教学设计的点评。
  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了一点小小的收获,交流的圈子也渐渐扩大,一些观点和做法也得到更多的专家和同行的认可。上级教育科研机构、出版社也时而来函邀约编写教材、撰写论文或专题发言。回过头看,虽然参与编写的几套教材,发表的一些论文略显稚嫩,但仍然是一件好事——成为信息技术学科不断完善的“靶牌”,即使“身败名裂”,也还是比较快乐。
  
  网络环境:提升整合品质
  
  进入新世纪,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在进行一场信息化革命,教育也不例外。关于网络教育的新技术、新理论层出不穷,席卷而来。从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我当然不能视而不见。整天都沉浸在网络中、杂志里,寻求网络环境下课程整合的模式与方法。记得《信息技术教育》(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杂志“扫盲式”地连载了大量关于WebQuest、MiniQuest的翻译稿件,成为了我实践的主要理论与方法支撑。
  当时可以借鉴的WebQuest、MiniQuest范例很少,其他学科教师更谈不上了解,要以WebQuest模式开展教学实践难度比较大。为了尝试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我按照WebQuest模式开发出了语文教材《黄河是怎样变化》一课的专题学习网站,然后请一位语文教师参与试教、修改,完善网站的制作和教学设计。待成形后,以全校公开课的形式向老师们推介WebQuest教学模式。
  经过长达两年多的研究,我与学校语文、美术教师实施了《只有一个地球》、《民族艺术——土家族建筑、服饰》和《剪纸》等案例。当这些案例在《信息技术教育》(现《中国信息技术教育》)、《湖北教育》发表后,引起了时任湖北省电教馆副馆长江尔诚先生的关注。在2003年暑期专程来我州就此考察,并邀请我在“中央电教馆十五重点课题第二批课题开题大会”上作典型发言。在发言之初,在场的代表表示惊讶和怀疑: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教师,能在信息化教育方面做如此研究?当我把实验过程的录像播放出来后,真实的场面说服了他们。
  
  网络教研:促教师快速成长
  
  时光的车轮转到了2004年,全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和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在我州全面铺开。这也是我成为信息技术教研员的第一年。我经常下到基层学校与老师们探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校本培训、研究和学科教学研究等问题。
  在一次“校本研究”研讨会上与一位参会教师聊天,他说了一句话:“这样大规模的集中研讨活动,费时也费财,受益的还只是少数的几十个人……”让我觉得改变现有的培训、教研模式势在必行。
  也就在这一年,教育博客“旋风”般刮到了大江南北,也正迎合了“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教师专业化发展理念,出现了“不写博客就跟不上时代”的说法。当时,我也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同时还搜集了许多关于如何运用博客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服务的素材,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于是发表了《教师博客难负教师专业发展之重》一文。呼吁更多的网络教育专家正视博客的功能,引领教师专业更加有效地发展。
  基于我州地理环境——山大人稀,交通不畅,农村中小学离其所属县城平均距离65公里,离恩施州城平均120公里。若举办相对集中的州(市)教师培训会议,教师花在路途的时间一般都需要两天,培训成本高。我们提出并推行了以网络教研为主体的具有老、少、边、穷,库、山区特色的网络教研、校本培训、区域性联片校本教研、校本科研、校本课程开发五大校本行动研究。网络教研作为五大校本行动研究之首,引领全州中小学教师专业快速发展。
  在实施全州网络教研的过程中,我主要搭建了“恩施民族教育科研网”和“恩施教师博客”,开通了“UC视频”房间。“恩施民族教育科研网”主要用于发布网络教研课堂教学实录(视频)、引领性文章及课例点评、反思及交流性文章;“恩施教师博客”主要为全州教师提供书写教育教学行为,交流、讨论教育教学问题和反思的平台;“UC视频”主要是为集中讨论课例、疑难问题等面对面的交流、引领活动服务。组建一支资源建设、管理和服务的网络教研队伍。主要采取“上传课例-教师观课-网上评议-总结反思”的模式开展活动。据统计:2007-2008年两年时间,小学语文、数学、科学、英语、思想品德与生活(社会)多门学科以课例研讨形式开展网络教研活动108次;有近100位教师提供了研究课例视频;近600所中小学(农村学校占80%以上)近30000人次参加了网络教研活动,有235位教师在“恩施教师BLOG”上建立了博客,撰写日志12000多篇,在“民族教育科研网”上传课例视频、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研讨小结等信息2352条,总容量达13GB之多。形成了“主题确定一个人学习一集体讨论一个人反思”的网络教研活动的操作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2008年恩施州网络教活动半年工作总结和研讨会上,鹤峰县容美镇中心小学田琼芳老师说:“网络教研活动将我们聚在一起,让我感受自己在狭小天地中永远无法感受到的开放,无论年龄,无论性别,大家是平等的,互为老师,是朋友,能听到各种真实的声音。伴随着这种声音,我在不断成长。”这就是网络教研活动团队成员间相互开放、平等交流、胸怀坦荡、同侪互助影响的结果。
  正值我州义务教育网络教研活动走向深入研究时节,全省普通高级中学的课程改革正式启动,我相信,作为地方教育信息化的引领者,将会以饱满的热情、务实的作风迎接下一个花的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