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
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三年级(上册)中《红色的画》与下一课《黄色和蓝色的画》是小学三年级美术课程中的以“造型、表现”为主的内容,学生通过这两课的学习,认识三原色,感受红、黄、蓝三种颜色使画面产生特有的美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三原色,通过欣赏各种具有民间喜庆特色的物品及以红色为主的美术作品,增强对色彩学习的兴趣。
利用计算机绘画软件绘制一幅以红色为主的画,表达自己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发现、欣赏,进一步理解红色含义。
结合音乐进一步感受色彩的更深层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色彩美有初步的感受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及合作、观察能力。
学生分析
这是三年级学生第一次正面接触色彩,不能把它上成单纯的色彩课,要使学生开始从盲目、随意地涂抹色彩,到有意识地运用色彩,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知识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色彩画的积极性。
通过和信息技术老师交流,我了解到三年级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附件中的画图工具以及金山画王等软件已经能够较好地把握。我相信利用多媒体交互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动力和表现欲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情景驱动策略(《开门红》录像启动学生直观感受);
多感官参与学习策略(音乐、视频及小游戏等调动了学生眼、耳、口、手的协调参与);
寓教于乐策略(多项选择的网站小游戏激发兴趣,攻克难点);
C+E2s9pEuB8uu9gLwScufDh/3lb+G2WNQ90EqxY616M=
多种活动方式策略(上机动手操作、自主浏览、思考等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及网络优势)。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多媒体平台、计算机网络教室、专题网站(如图1所示)、PPT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铺垫——网站浏览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欣赏红色、更系统地理解红色,我在计算机网络教室上了一节预习课,让学生自主浏览专题学习网站(教师和学生收集与红色有关的作品,上传到专题学习网站的资源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①说说你对红色的印象和感觉;②说说红色与我们生活的联系。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学生运用网站资源,展开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2、引入新课——直观认知
教师简单总结课前学生浏览《红色的画》专题网站的情况;用PPT同时展示黑白、彩色视频(如图2所示)。
提问:“这首歌叫《开门红》,哪段让你感受到喜气洋洋的气氛?你觉得是什么色彩强调了这种感觉?课前同学们对我们专题网站进行了浏览,请大家再用词语总结你对红色的印象。”
学生欣赏、感受并解答问题。教师总结,板书关键词:吉祥、喜庆、热烈。PPT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会声会影”把彩色的《开门红》视频转成黑白视频,利用视觉反差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在对比中直观感受红色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引出课题。让学生感受色彩与生活的关系,明确学习色彩知识的必要性。
3、讲授新知——分层探究
(1)三原色概念(通过Flash动画了解什么是三原色,如图3所示)。(2)如何理解“红色的画”的概念?(在课件中判别对错)
★红色的画就是用红颜色画的画!
★红色的画是以红颜色为主色调画的画!(课件出示图片)
请同学们找出红色家族的其他成员。
(3)计算机游戏:同学们可以打开网站中的小游戏,用画图板中给的颜色,尝试完成一张以红色为主色调的画(如图4所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分层探究、掌握本课的重点难点,了解红色的特性和不同种类的红色,解决画面红颜色与其他颜色的比例问题。利用多媒体交互的学习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4、音乐感悟——调动多种感官
(1)播放不同风格的音乐(好日子、蓝色多瑙河、二泉映月)和图片(如图5所示)所一听,想一想,找一找,哪段音乐情境与画面色彩所表现的感觉相似?
学生通过听、看、感受、讨论,感悟音乐和色彩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用节奏对比鲜明的音乐和画面,让学生在音乐的旋律中寻找色彩,在画面色彩中感受音乐的旋律。
5、启发、扩展——欣赏作品
学生欣赏小朋友笔下的红色的画,讨论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用大量的精彩图片,扩充学生知识面,加大信息量。注意画的选材和方法的运用。
6、自主表现——分层作业
基本要求:能以红色系列的颜色为主画一幅画。
较高要求:能运用红色系列的颜色画一幅体现自己心情的画。
表现内容上:绘画内容既可以选择各种红色的物象,也可以表现喜庆欢决的场面。
表现方法上:既可以选择以红色为主的色块去表现,也可以结合勾线的方法去表现。
表现形式上: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表现,如水粉、蜡笔、水彩以及综合形式等。
设计意图:分层次布置作业,鼓励不同程度的学生完成作业。引发学生发散思维。激励学生大胆创作。
7、展示评价——自评互评
(1)师生点评部分学生作品(通过点评,展示优秀的作业供学生学习,同时也找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不足)。,
(2)学生填写自我评价表格(如图6所示)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开拓思路,激发学生自我表现欲望。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我评价能力是学生学会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学力的基本标志。让学生通过欣赏自己的作品,感受创作的喜悦。
8、拓展延伸——奥运视频
奥运刚刚在北京落幕,每个中国人火热激动的心还没平静,让我们看看下面一个视频(播放奥运视频)。
结束语:“中国红”在这里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热切期待,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运的真诚向往。红色,是我们最崇尚的颜色,舞动的红绸、飞舞的巨龙,用红色舞动奥运、舞动中国。同学们,让我们携手走进红红火火的2008北京奥运年。
设计意图:结合2008奥运年,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反思
这节课最先是为了区里的展示课而备的,我是通过以下环节来进行教学设计的(如图7所示)。
我把参加NOC比赛时设计的教学环节照搬过来,没想到被把关的专家全盘否定了,专家指出:①课堂环节太多且杂乱;②计算机操作没有实际意义。
我反复思考:的确,在短短的一节课里,想包容那么多东西实在是不可能,如何把环节进行删减、整理、归拢,更好地为教学服务呢?怎样才能体现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作用呢?难道播播图片、放放音乐就是整合?课堂上让几个学生上台操作几下,也仅仅是流于形式,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放弃计算机操作这个环节我又心有不甘。后来,我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个环节中运用Flash制作小游戏的兴趣极高。通过这个环节我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哪些知识点把握不够。既然一定要保留这个环节,那么怎样才能让它不流于形式呢?突如其来的一个念头在我脑中一闪——网页!我可以建立一个专题网页,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将他们知道的都放上去,还可以扩展他们的知识面。这些设计只有在计算机教室里才能实现,而我校的数字化教学早已自成体系,真是天时地利,至于人和,就靠我创造机会了。
首先,我发动学生在课前寻找与红色有关的文字和图片,并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其寻找的成果,再和学生一起对找到的资料进行筛选,挑选出有代表性和特色的图片和文字;然后由教师收集、分类、整理这些资料,运用Adobe photoshop对一些图片进行处理,还运用了PowerPoint制作了美术专题学习网页《红色的魅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的资源和互动交流的平台。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这个平台,欣赏多幅以红色为主的摄影和绘画作品,启发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常见到的红色为主的物象和场面,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的欲望,通过欣赏画面中表示吉祥、喜庆的红颜色,感受红色带给人们的热烈的、欢快的、充满激情的美感;并通过对比,认识不同深浅红色系列的颜色。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沉醉其中;其后再运用了Flash制作了小游戏。学生根据自主浏览网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附件画图、金山画王软件等绘画软件,在计算机上进行初次尝试《红色的画》的创作(以上环节学生在计算机教室自主探究学习完成)。
有人问,“为了这样一堂课,这样大费周章值得吗?”我可以肯定地说,值得!正因为我大费周章的制作专题网页,才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增加了课堂知识容量,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也让学生懂得知识的获取不仅在课堂,也在课外;正因为我大费周章地制作专题网页,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而且展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不是流于形式,而是落到实处,真正地为教学服务,让学生受益。
但并不是所有的美术课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来教学的,美术具有一定的专业性,比如我的这节课,在其中的一个环节就不太合适用计算机,如何调配其他的红色?用什么颜色加调?两种颜料的调配比重各是多少?水分如何把握?我认为这些是计算机无法做到的,必须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际操作中领悟、理解,所以在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作业阶段,我还采用了传统的绘画形式,让学生拿起画笔、颜料(水彩、水粉、蜡笔水彩、油画棒等),提供多种表现方式让学生通过白纸、通过动手实践进行多方面绘画手段的尝试。事实证明,学生在实践动手过程确实出现了我预设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实践操作的环节还是非常必要的。
通过参加这次比赛,我更强烈的感受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给美术教学带来的影响,也更深刻的体会到信息技术与美术学科整合,有效提高了教学效率,为美术教学拓展了新空间,拓宽了视野,也是对我们提出的一个新的挑战。
《红色的画》教学设计点评
刘卫平
色彩教学是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斑斓的色彩对儿童智能发展有重要启蒙作用,到了小学中年级,这种启蒙已经开始了从感知到对色彩理性思考的初始过程,《红色的画》正是在儿童美术素养发展到这个阶段的教学,是一节有效应用信息技术促进美术教学课的有效课。
重视生活中的美术,重视美术学习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是这节课的最大特点。在情境创设、新课导入、分层探究、作品赏析、实践作业、拓展延伸等诸多教学环节中,教师利用专题学习网站中的各种资源,从黑白与彩色视频人手,结合中国人对红色的喜好情感,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强烈印象。继而在认识三原色的基础上,感觉不同音乐与不同色彩的联系。欣赏自然界、生活中、民间艺术乃至学生作品等各种以红色为色彩基调的图片,这些都强化了学生把对红色的认知升华为美感的体验,引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兴趣。
学生在充分参与实践中提高能力。这节课,学生既根据教师的引导,同时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去填涂色彩,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操作。学习网站中展示的各种作品,特别是学生自己的画,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没有简单去模仿,而是在教师鼓励下,展开丰富联想,进行有个性的涂色设计创作。学生作品富有创意、精彩纷呈,色彩设计能力、表现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体现了这节课的学习效果。
这节课,教师重视发展性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特别是“学生自我评价表”的独特设计,反馈及时真实,贴近学生学习实际,有益于改善今后教学,应该长期坚持。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专题学习网站和图画涂色软件的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较好地将师生交互与人机交互有机整合,在交互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益。
当然,这节课还有需要优化之处。
用软件填涂颜色是学习方法之一,虽然快捷易修改,但绘画的手感是美术素养重要内容之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手笔合一,笔从手,手从心,这是需要训练的。以手执笔去画线条、在纸上均匀涂覆颜色,虽然需要更多教学时间,但这种能力用计算机软件是无法培养的。对丰富多彩的学生作业,呈现出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出各种表现方式,在评价中要尽量找出每个学生作品的特点,让学生用简短的几句话表述自己的创意,激发其他学生对色彩的心灵感悟,比只从“优点”和“不足”来互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