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体验到情感抒发

2009-12-29 00:00:00王占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09年13期


  编者按: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健康情感和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语文阅读课无疑应担负起这项教育功能。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良性发展,是本期“跨越式专栏”关注的主要内容。我们希望通过理论与《夏夜多美》教学设计的结合,给广大教师一点启发。
  
  情感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态度体验的一种心理过程,它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为人类所特有。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语文教学要注意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与传统教学目标相比,更加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地位,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需要摒弃以往过分强调文字的工具性、偏重学生认知目标培养、以应试为唯一目的的偏向,转向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文字的世界中感悟真、善、美,从而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全的人格,在学“文”的过程中明其“道”。此外,随着计算机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普及应用,如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优化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也是我们亟须思考的问题。
  在我国加速教育信息化进程以及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宏观背景下,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组织了“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实验研究”。该研究经过近6年的实践探索和不懈努力,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网络环境下“识字、阅读、写作”三位一体的语文课堂教学指导模式,从而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其中小学语文阅读课,每课一般花费2~3个课时,各个课时的教学偏重点略有不同,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重点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读懂读顺课文;二是对课文的深入处理,升华主题。无论哪个课时,一般都包含创设情境、课文处理、拓展阅读和打写留言这几个基本环节。本文将结合这几个基本教学环节来谈在落实课文相关认知目标的同时,情感目标的具体落实策略。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上课伊始创设情境,一方面让学生做好学习新内容的心理准备,另一方面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续阅读活动的展开奠定感情基础。在情境创设阶段,对于情感的激发,可以从以下两个方向来进行。
  1、应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
  音频、视频或者动画、图片由于其丰富的表现力,在情感传达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段音乐、一节视频、一幅图片在瞬间就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产生共鸣,并很快融入到特定情境之中。例如,在《夏夜多美》案例中,伴随着教师的导入语,一段优美的背景音乐悄然响起,引领学生迅速进入课文的学习。
  2、教师的情绪准备和导入语言设计
  教师的教学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师生之间情绪的传达除了肢体、表情以外,很重要的就是语言。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出发,才能打动心灵深处,用真诚动情、富有启发性的语言触动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想象空间,联系生活悟出真谛,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动情、优美、富有感染力的导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期待心理,也会很快点燃学生的课堂参与欲。
  
  以疑导文,通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意思是说不能脱离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来感悟人文思想、落实情感目标。但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不应该是机械单调、千人一面的,应当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以感受、思考、探究等方式,积极主动地建构意义、生成知识,获得自身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教师是学生与文本的中介,是阅读中的对话者、课堂阅读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而不应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具体、深入地思考课文的质量和深度,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的词汇、结构、情节、人物和思想做出反应。
  1、引导学生质疑,提供通向情感目标落实的途径
  问题会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使他们能更准确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学生经由对文本的探究,看到或找到自己不曾发现的问题。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作为协作交流的工具,可以为学生提出疑问或教师了解学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提供最好的交流平台。教师可以课前在网络教学平台开辟一个讨论区,在课上深入处理课文之前,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提交到相应板块;教师则在浏览学生问题的基础上梳理出其中关键性的问题,作为课文教学的解决重点。这样,既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提高课堂的参与度,方便教师整体把握全班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点和疑惑点;还可以通过点评学生所提出的典型问题来引导学生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反思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2、与文本对话,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悟意义,获得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不应该千人一面,而应该是在理解和思考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创造机会让学生就自己的感受进行交流和讨论,在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深化理解和情感体验。
  需要指出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上述目标的实现可以更为便捷和有效。首先,与文本的对话、关键问题解决的过程不再单纯借助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的讲解、点拨,而更多的是利用网络作为认知探究工具,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意义建构。也就是说,针对课文中的关键性和较为复杂的情境性问题,网络可以提供问题解决的空间(情境、资源、工具、案例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意义的深入感悟,为个性化的情感体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四册课文《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时,学生对于诗中所提到的太阳、北极星、大树、积雪为什么能够指点方向存有困惑,这也是这篇课文的难点。如果教师采取逐一讲解的传统方式,则费时费力、效果欠佳。在网络环境下,则可以提供针对上述问题的图片和文本资源,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和学习,效率、效果都要好得多。其次,网络环境给学生阅读感受的表达、情感体验的抒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学生可以在阅读、探究的过程中,随时在网络平台上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与全班同学分享。针对某个问题的讨论也不再局限于班上个别积极举手的学生,这对于参与性较弱、不习惯举手发言的学生意义尤其重大。
  3、以读(演)促感,在朗读的过程中渲染情感
  朗读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训练点。同时,朗读的过程是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再现、想象成各种情节之像、情绪之像、物体之像的过程。学生通过朗读,运用语言、声调、表情、动作,可以把文本所表达的意思显性化、有声化,学生通过朗读把喜悦、悲伤、愤怒、爱慕之情表达出来,同时也能更好地体会课文的意境。朗读有各种形式,教师在应用的时候切忌反反复复围绕同一内容开展同层次的朗读,而应该注重朗读活动的目的性,如听课件读、教师范读等能起到示范和整体感知的作用;放手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则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读中感悟,而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段落进行品读,则是让学生边读、边品、边悟。在品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通过抓两头(朗读效果好和略微不足的学生)的方法来对学生朗读的技巧进行点拨和指导。
  学生都很喜欢模仿和表演,给他们创设一个情境,学生就会惟妙惟肖地进行表演。在低年级阶段,有很多课文都适合学生表演。可以开展分角色“表演读”的活动。课文中的不同角色有不同的情感色彩,让学生扮演课文角色,其实也就是应用移情策略,提供机会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对于缺乏丰富的生活经历作为情感理解基础的儿童而言,通过自身实践演读,在情感目标达成方面远比阅读或讲解有效得多。例如,在学习《棉花姑娘》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分组、分角色进行课文朗读,再读、表演的过程中,学生用不同的肢体动作、表情、语气来表现棉花姑娘生病时的难受、求医过程中的期盼、病医好后的开心,在不知不觉中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都进行了渗透。
  在朗读的过程中,多媒体网络技术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辅以音乐、画面,在师生朗读环节的氛围创设,情感渲染和效果达成方面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拓展阅读,深化情感
  
  在学完课文后,提供给学生更多相关主题的拓展材料,能够帮助学生在更多的实例中强化情感目标的达成。例如,在学完人教版第五册《我不能失信》这篇课文后,学生从小宋庆龄的身上,明白了做人要守信这个道理。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个道理,教师可以提供几篇名人守信的故事。“守信”在不同的故事情境中以不同的角度加强学生的印象,从而使其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网络资源为实现拓展阅读的自主性提供了可能。为了更好地落实情感目标,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拓展阅读时,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注意材料提供的层次性。由于全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各不相同,教师在选择资源的时候要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所选择的材料可以按照难易程度和重点推荐程度进行排列,还可以在文章标题上加一些师生提前约定的标识符(如五角星的颗数)来提示文章的难易程度,方便学生快速定位适合其阅读的资源;二是可以在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前提一些关键问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更能集中精神进行N19evmOlb5RPCSbPouSQWw==思考,三是学生阅读后,注意鼓励学生口头或在线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阅读收获,及时把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梳理和表达。
  
  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阅读教学不但要教给学生如何赏析文章,还要使得学生能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无论是课文学习还是拓展阅读,学生所要体验的都是文中角色的情感,所要表达的都是对文中故事和人物的感受。而写作环节则能够帮助学生把获得的感受、体验转化、移植到自身,能够结合自身的实践进行反思,用所积累的词句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或是重新审视自己的实践,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并及时外化表达。这种由此及彼,由人及己,由思考到表达,由隐形的情感体验到显性的文字表达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同时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求真人格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写作环节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的统一性问题,在体现情感目标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题目设计,可以设计多个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自主选择;二是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践进行个性化的表达,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通过文本抒发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三是注意体现网络技术作为教学评估工具的作用。教师选择个别学生的作品示范点评,然后引导学生在线浏览、批改和评价其他学生的作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巩固了学习目标,学会如何正确、流畅、得体地进行情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