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湖田中学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过程中,根据自身实际,以建设促应用,以应用促发展,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信息化资源库建设,高效整合、应用网络资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用无形的资源,“有形”的网,走出了一条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实效教学常态化之路。正所谓,置有形的信息化常态实效教学于教师的“观念网”之中。于无形的优势资源整合中,构建有形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网”。从而,打造出教育信息化的“湖田”,打造出具有代表性的信息化领导力引领下的淄博教育模式!
“无形”的资源
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点是应用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教学资源改进传统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优化课堂结构,提高学生学习绩效,拓展学生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其中,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是实现信息化课堂教学的基础。
湖田中学在全市率先实现了“班班通”。在“班班通”建成初期,学校积极推进多媒体课堂教学,教师对此报以极大的热情,学生也非常喜欢使用多媒体上课学习。但没过多久,教师的热情就大打折扣,多媒体上课率明显减少。原因是缺乏系统、便捷、实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师准备一节多媒体课,往往要花费比传统课堂教学多出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精力去搜集、整合相关的教学资源,准备课堂教学,这使得平时工作就非常繁忙的教师不堪应付。校长刘洪斌意识到,进行教师信息化素养培训,提高信息化技能的同时,建设丰富、系统、高效实用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库,方便教师信息化资源应用,是应用信息化课堂教学,使之走向常态化的重要途径。于是,学校开始大力开展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只有不断整合、开发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应用、积累,才能建设丰富、实用的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起初,学校购置了一部分信息化教学资源,如K12学科资源库,“十万个为什么”等光盘资源,通过“蓝剑校园网”平台进行整合应用,大大提高了教师多媒体课堂教学效率。但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对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要求的提高,购置资源的局限性日益明显,难以满足学校常态教学实际的需要,多媒体教学又进入一个低谷。在购置资源难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现实面前,湖田中学依靠教师集体的力量,全部更新了教师办公计算机,配置了高性能的品牌计算机。并以制度为引导,先后制定了办公计算机应用制度、学科资源库建设考核方案,要求每位教师在办公计算机D盘中建立相应资源库文件夹,分门别类地把教学多媒体资料、电子教案和学科拓展资源等进行整合,在局域网内共享应用,学期末由学校统一归类整理到学校资源服务器。这样,经过几年的建设积累,学校教师的自建信息化资源库日益丰富,基本能满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的需要。教师在进行信息化课堂教学,多媒体资源的搜集、应用方面摆脱了难题。
2007年,淄博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与教学同步的,更为广泛、全面的卫星教学资源也进入到湖田中学。学校重视这一资源在教师中间的普及、应用。将农远卫星资源网链接在校园网主页,要求教师每日浏览,并将远教资源及时整合、应用到日常的教育教研中,进一步丰富自建信息化资源库内容。学校还及时制订、实施农远卫星资源应用考核方案,促使教师有效应用卫星教学资源进行课堂教学,促进专业发展。
现在,学校以校园网平台为依托,优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实现了购置资源、自建资源和卫星资源的有效整合——三网合一,形成完整的网络化教学资源库。丰富、流畅的无形教育资源,突破了信息化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资源搜集、整理资料难的瓶颈,使信息化课堂教学走向常态化,实现了教学质量增长方式的不断优化。
“有形”的网
网络资源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通过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建设,促使常态教育教学走向信息化。在功能庞大、信息丰富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水平作为无形的网,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观念网”的蜕变
起初,对于信息化教学的应用,湖田中学的部分老教师限于年龄、知识、技能等多种原因,对教育信息化应用的积极性不高。校长意识到只有整体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水平,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整体优势,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的差异,湖田中学采取分层培训的形式。对于青年教师,学校每学期都制订相应的信息化素养提高培训目标及方案,如熟练应用常用的多媒体制作软件,熟悉微机等电教设备安装、维护和常见故障的处理,积极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等。对于老教师,则首先实行基本操作集中培训,然后,再进行青年教师和老教师一帮一的二次技能培训。学校制订相应的教师信息化素养考核方案,通过制度的规范进一步促进分层培训的效果,并使培训走向学期常态化工作。例如,对于老教师提出熟练输入、基本操作熟练、实用简单多媒体制作软件等要求。这样通过分层培训,考核引领,全体教师的信息化素养都能得以提高,为信息化教学走向常态化奠定了基础。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应用信息化的积极性及重视程度,学校还采取以赛促学的形式,有效促进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高。每学期,学校都要开展学期信息化素养方面的比赛、活动,如计算机输入比赛、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网络信息技术课比赛、资源库应用建设论坛等。而这些比赛有的是针对青年教师的,有的是关于农远设备资源利用的,有的是关于多媒体课件制作和信息技术教学的……通过不同要求和层次的比赛,促进年轻教师和老教师学习、运用电化教学资源的积极性。从而增进技术应用交流,提高了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不同针对性的赛项以及优秀年青教师的一堂堂结合信息技术应用、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的示范课,大大促进了老教师学习、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他们从排斥应用到主动请教、熟练运用的过程,即是“观念网”从旧到新地蜕变过程。如今,湖田中学无论教学质量,还是教师专业发展,以至于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里的教师用自己的课堂和成绩,在省市、全国信息化教学赛项中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农远”进校园,“三网合一”助教学
教学资源的网络化,为常态教学走向信息化提供了智力支持。特别是农远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丰富的卫星资源更为网络教育资源注入了强大活力。农远卫星资源既有分学科的教学资源,还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学科知识拓展,学生素养提高等方面的教育资源,如100部爱国主义影片,小小律师、少年文化、科技人生、专题教育、学科培训等。在应用中,教师得心应手,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以青年语文教师丛玉昕的《苏州园林》的教学为例,丛老师在应用农远卫星资源网教学资源的同时,整合学校自建资源中往年其他教师讲授《苏州园林》的教学资料,把多媒体园林视听资源,以及网络收集到的关于我国南北园林艺术的资料,与课堂互动反馈技术有机结合,为学生营造起走进苏州古园林的情境氛围,从而使学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熏陶。应用课堂互动反馈,学生主动探究,小组合作,网络释疑,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及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教师高效应用三网资源,提高了备课效率,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综合素养。课后,丛老师把这节课堂教学的感悟及时发布在自己的教育博客上,又为其他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开拓了思路。她的这节课将三网的优势与教学内容成功整合。在2008年山东省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优质课评选中,丛老师的《苏州园林》获得了一等奖。信息化的课堂教学,使丛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日益提高,学生也越来越喜欢上她的课。
走向教师专业发展之“网”
随着湖田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学校把教师网络研修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整合常规管理和网络研修,建设湖田中学教师教育博客网,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奠定了基础。
为此,湖田中学特别制订了规范教师教育博客的指导意见,结合教师博客建设,改进常规管理,使之和网络研修有机整合。如鼓励教师将读书笔记、教育随笔、科研日记等都随时发布在教师个人教育博客,成为学校常规考核材料的一部分。教师应用教育博客平台,建设起一个个“教研工作室”。在教育博客平台,教师交流教学实践,分享读书思考,启迪教育智慧,共享专业成长。学校每学期都进行优秀教育博客评选。网络研修和常规管理的有效整合,提高了教师网络研修的积极性,并作为一条教师专业发展之路,逐步走向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