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一: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淹没于一片参差不齐的民宅之中。周边的空地上正在施工。在校长吕红军的眼里,那片凌乱的工地是一座多功能的实验教学楼,那里有新的网络教室、机器人实验室、礼堂,承载着他的教育梦想……
印象二: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装配着交互式电子白板,创造性地将白板与黑板融合在一起。网络教室,科学实验室、数字图书馆一个都不少。4个笔记本教学班更是让人叹为观止:笔记本教学实验班人手一机,学生熟练地操作电脑,进行自主学习、小组交流;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进行多媒体展示与即时互动反馈。
印象三:学校荣誉室里,各种奖牌和证书琳琅满目,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简称NOC活动)的奖牌格外耀眼,学校连续两年参与NOC活动,均夺得网络英语竞赛小学组第一名,并且有6名学生获一等奖,5名学生获二等奖,获奖人数居全国第一。
印象四:学校的电子报告厅是校长吕红军最引以为荣的地方,淄博市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现场会在此召开,各级的信息技术教育课题在这里开题,知名的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和各级领导到此参观指导工作。这里俨然成了全国教育技术创新应用的一块“试验田”。
走进北门里小学,此情此景,让我们印象深刻,类似的印象也不胜枚举。这座在周村古商城的风风雨雨中伫立了近百年的学校,让人敬仰,同时,也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座曾经只能招收到8个学生的学校。谈起学校那段经历,掌舵北门里小学的吕红军校长略带心酸地说道:“选择信息化,对我们来说是突破困境,背水一战。北门里小学的两个校区可以说是难兄难弟,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大量外流。到了2004年,北门里校区学生只有700余名,2005年,凤阳校区一年级只招收了8名学生,全校学生只有100余名。如此严峻的形势,对于刚刚接过担子的我,压力可想而知。生,还是死,这是摆在面前的一个很6a505da7f4dadf75179e75cdeb54168162bb59d95ae47573c57cada1317c9292现实的问题。对我来说,只有背水一战,别无选择。”
面对“山穷水复”的境地,学校做出了艰难的抉择。然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综合考虑和安排资金、设备、人员和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当时条件有限,虽然名义上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宽带进校,所有班级装配了29英寸彩电,但由于当时学校的信息化仍处于初始阶段,教师对信息技术仅停留在初级认识,利用电脑搜索资料、备课、制作课件,还没有形成真正的自觉行为,加上电视界面不够大,坐在后边的学生看不清楚,因而利用率很低,课时的平均覆盖率不超过10%,还远远没有形成支持课堂教学的一种氛围和机制。
现实的条件以及一系列棘手的问题,对一个刚刚走马上任的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来说是一个挑战。当时,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对于这样一所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的学校搞信息化,许多人不理解,甚至是嗤之以鼻。然而,吕红军始终坚信:只要做了正确的事情,就一定会有好的结果。这个战略性的决定基于对教育发展深思熟虑的判断。其一,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始终处于基础性、先导型、全局性的战略地位,要适度超前发展。超前发展,就要求用最先进的人类科技成果武装教育。其二,素质教育的大环境,要求关注校内和校外、课内和课外,而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既提高了课堂的效益,也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成了没有围墙的教育。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在考察完学校后非常赞赏这样的决策,她欣然题字:“以教育的视角反思技术的应用,以技术的手段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穷思变,变则通”的道理很简单,然而,学校在资金、管理、教学应用上面临着巨大的鸿沟,教师观念的改变、信息素养的提升,也并非一日之功。
在资金上,北门里小学量入为出,资金充足可以一步到位,资金不足则可以逐步推进、分批实施。在设备配备上,要考虑性价比,考虑到实际利用的价值。在人员安排上,要理念先行、骨干先行、培训先行,不能新的用不来,传统的也丢了。在管理上,维护要跟上,否则,技术的双刃剑也可能伤及自身。
正是这一系列措施的落实及近几年的积累,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从一开始的怀疑观望到试着干,再到今天师生须臾不可离开,其中有彷徨焦虑,有酸甜苦辣,有挫折教训,而更多的是今天收获的欣喜。截至目前,全校所有班级全部配备了交互式电子自板、“按按按”课堂互动反馈系统、数字实物投影,其中四个班级实现了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全校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另外,还装配有台式机网络教室一个,高配置电子报告厅一个,引进了敏特英语、一起学习网、一百易英语、数字图书馆等优秀的学习平台。从4年前仅有100余名学生到今天门庭若市,可以说,信息化彻底改变了这所学校的面貌。
北门里小学以项目推动应用创新,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技术应用形式和教学资源。不管是一对一的笔记本教学实验班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还是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教学反馈,抑或是通过Blog开展的作文教学,诸如此类的教育信息化探索,都将应用创新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我们从学校开展科研的情况及教师、学生在应用上的创新也可以窥见一斑。
●科研引领应用
信息化绝不仅仅等于高配置。其实,配置只是必要的条件,主要的工作还在教学实践上。必须明确每一项技术是干什么用的,解决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学校的课题研究就给出了这些问题的答案。
对于一项新技术,一开始大家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学校首先申请加入该技术的国家课题组,依托专家的力量,利用参加研讨的机会来学习推进技术的应用。从2006年开始,学校先后加入了国家“十一五”教育技术重点课题《信息环境下的小学生提前读写研究》、《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混合式学习的研究》、《利用敏特记忆引擎促进英语学习》、《利用互动技术发展社会化学习网络的研究》课题组。同时,学校还加入并进行了《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提前读写教学》试验。此外,还在专家的指导下积极进行了“魔灯”、“一百易”英语、数字图书馆的前期实验工作,取得了基本的研究经验。
在实施这些课题的过程中,结合自身遇到的问题,学校又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申请成为总课题之下的子课题,如《基于交互白板的小组合作式学习的研究》、《利用互动技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研究》等,并形成了《敏特两种课型》、《一百易四种模式》、《互动技术五先五后》的初步研究成果,呈现出非常浓厚的本土教育特色。
在研究中,学校坚持“理念先行、专家引领、小组攻关、跨课题协作,实践中探索”的路子,每一名教师都纳入一个课题小组,小组长是第一责任人,负责召集和研讨。学校给每一个课题都聘请了指导专家,王陆、黎加厚、庄秀丽、赵景瑞、李雨龙等信息技术界知名的专家学者都是学校的专家团队成员。更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当中不仅有学术理论专家、学科专家,还有长期从事一线推广技术应用的知名校长。每一个课题组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和研究计划,同时,学校定期通过举办研讨会、座谈会、调度会等形式,通报各个课题的进展情况,以便相互借鉴,相互促进。
教师是应用的关键
教师是根本,教师的培训和强化应用是关键。教师是从不同时代过来的,要让他们在应用新技术新媒体的过程中体会到职业的幸福感,就要以人为本。但是必须要让教师懂得,技术引领发展,教师可以不用技术,因为技术本身不能淘汰教师,但懂技术的教师必然要淘汰不懂技术的教师。这样,在操作当中就会凝聚起大多数教师的共识,形成应用的热潮。
学校坚持“四动”的原则,使教师较快地适应了新技术新媒体的应用。一是任务驱动。使教师沿着尝试课-公开课-优质课-示范课-精品课的方向不断努力。比如,每学期45岁以下教师都要上一节基于信息技术的观摩课,在此基础上,选出优秀课例,各个教研组组织教师一起研讨,再向全体教师展示。通过一起研、一起说,大家对如何更好地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二是活动促动。为了使教师整体的应用不断产生动力、出现活力,每学期学校还开展不同形式的课件、课例制作,论文、反思、赛课评比等活动,如每学期一度的“信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涵盖了所有学科,使交互式电子白板、互动技术、数字图书馆、笔记本电脑等信息技术手段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三是培训带动。采取走出去培训、参加高层研讨、比赛等形式,促进优秀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从2006年开始,学校先后派出3名教师赴深圳跟班学习;先后派出20余名干部教师赴台湾、上海、南京、杭州、郑州,北京、广州等地参加课题研讨或交流活动;聘请首都师范大学王陆教授,特级教师赵景瑞等专家学者来校指导,做报告。据统计,3年多时间里,用于教师的研讨、培训费用达到10万余元。四是机制拉动。学校把教师的专业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水平作为教师考核晋级的重点,牵引着教师不断向纵深领域发展。学校已经成为全区名师成长最快的学校之一。
学生是应用的主体
任何技术的应用,任何课题的实施,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都必须把学生放到应用和研究的核心来考虑。比如,学生从一年级到五年级要掌握电子白板、互动技术、实物投影、计算机的哪些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实验班,除了掌握以上内容外,学校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制订了明确的目标,这就为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现在,许多乐于钻研的孩子成了计算机小能手,如制作电子报刊、编写电子书籍、电脑绘画,甚至简单的编程等,计算机真正成了他们学习的好伙伴。
当然,在应用中,还要摒弃唯技术论的观点,应用新技术新媒体并不等于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既要适时应用新技术,又要避免作秀,还要与传统的手段相对接。不管是应用什么手段,只要是应用得恰到好处都是成功的手段。同时,技术的双刃性必须很好地把握。在技术给教学带来便利和直观、调动学生情感兴趣和实践参与的同时,是否会影响到孩子思维的发展,对孩子的健康特别是视力的影响也不容小视,这些都要引起重视,趋利避害。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学校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北门里小学也正是依托强有力的信息化领导力,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根据学校实际及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将信息技术作为教育创新的动力。因此,学校面貌得到了根本改变,教学质量得以大幅提升。在校学生也实现了“从8到1118的飞跃”。这一切使我们在走出北门里小学之后,对于吕红军校长讲述的场景还能历历在目。
场景一:特级教师赵景瑞就“课堂即时反馈系统”的话题问学生:“你喜欢‘按按按’吗?为什么喜欢?”孩子的回答真的是天真可爱:好玩,就像游戏机的遥控器一样等。
场景二:学生在家学习“一百易”英语,教师不仅可以从网上布置作业,学生、教师之间还可以进入对方的空间互相听发音,一起交流,互相留言,网络真的使他们变得零距离。
场景三:孩子们用数字图书馆阅读器进行自主阅读,画枇写注,通过Moodle上传到白板,交流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碰撞,提高了阅读的效果。
场景四:二年级孩子的博客发表在《中国教育报》上。“我们看到一个孩子从三轮车上往下跳,结果摔得鼻青脸肿,通过看孩子的博客,家长看到原来孩子是想学着鸟儿飞翔。”网络让我们走进了孩子真实的内心世界,架起了老师、家长、同学之间心灵的桥梁。
虽然北门里小学的面貌因信息技术而得以改观,然而,教育信息化创新应用这条路没有终点。正如校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的那样,“信息化之路,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如何使教育信息化这个杠杆在教育教学中发挥更大作用、产生更好的效益?如何关注成果积累,搭建终身学习平台,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如何共享各种教育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这些尚未破解的命题正在不远的前方等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