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程:怎样关注映秀,我告诉你

2009-12-29 00:00:00
中国经济周刊 2009年18期


  25日晚上10点多,雨越下越大,映秀的板房里有些冷。
  我们正在商量着明天的采访,听到外面有人和房东说话:“你们家住了记者,我怎么不知道?我认识认识。”就这样,我们认识了在映秀镇负责接待媒体的王程。因为第二天重庆卫视有一个七八十人的演出团队到映秀来,王程正冒雨四处在帮他们提前安排住处。
  王程,映秀镇人,阿坝日报驻汶川记者站记者,“5·12”地震发生后,一直跟踪报道映秀的抗震救灾工作。因为是当地人,熟悉各方面的情况,王程就一直留在映秀,除本职工作外,又担负起了媒体接待工作。
  此外,作为映秀的才子,王程还写得一笔好字,是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阿坝州书法家协会理事、阿坝州文联的委员。每当有重要领导来映秀,王程要负责写标语等,“温总理到映秀来祭拜时,他献的挽联就是我写的”,王程自豪地说,“我在镇政府写挽联时,我们镇长说,王程你好幸福,能帮温总理写挽联,你太幸福了。”
  
  “我们现在的宣传重点是家庭重组”
  
  现在,只要有记者到映秀来,王程都要重点推荐几个重组家庭作为采访线索。据其介绍,之所以把家庭重组作为重点,是因为可以通过这件事看出有配偶遇难家庭的生存现状,他们有代表性的自救方式,还可以以点带面,引领灾区百姓更好地进行自救。
  “比如我们推的杨云清大爷,今年59岁,是抗震英雄。他的重组家庭是很有故事的。女方50岁,是马尔康县粮食局的退休干部,有28年的党龄,很有思想,去年看了我们的报道,很感动,觉得老头不错,就到处打听,联系到他,相处后决定共同生活,并准备新房建成后就举行婚礼。现在双方共同出资,搞了个‘5·12’震中饭店。”
  “现在映秀的公益性岗位很少,就业人数连映秀总人口的5%都达不到,无法满足百姓就业。以前,当地水电站比较多,会解决百姓的一些就业问题,现在水电站都瘫痪了,老百姓就失业了,很麻烦。再加上地震后山体滑坡,许多耕地也没有了。大部分百姓没有工作,每天就在街上荡过去荡过来的,假如又想着家人遇难的话,又有些忧愁,回去就喝点闷酒,然后一天就过去了,第二天又是照旧。就业是个大问题。土地没有了,房子也没有了,家里配偶或者子女又遇难了,他们面临很巨大的生存危机。”
  王程告诉记者,现在政府的工作思路是双管齐下,恢复重建工作要有序推进,百姓自身的自救能力也要加强、提高。
  
  “地震后有四类人群值得关注”
  
  王程认为,地震后的映秀,有四类人群值得媒体和社会重点关注。
  “第一类,他们在亲戚朋友处借了钱,在银行贷了款,刚把房子建好,账还没还完,地震了,穿条短裤就跑出来了。这部分人占全部映秀镇(包括农村)人口的60%—70%。他们是最难受最难受的,什么都没有了,还负债,真的很惨很惨的。虽然地震后国家有政策,银行的贷款可以免掉,但亲戚朋友的账是免不了的,摆在头上,压得他们受不了。”
  据王程介绍,映秀之所以盖新房的人这么多,是因为地震前阿坝州要搞旅游开发,映秀作为旅游环线的一个重点小镇来打造,许多老百姓,包括山里的,都到映秀的国道边盖房居住,想做生意。“本来有很多商机的。可惜地震了。”
  “第二类人,房子垮了,亲人也死了,银行里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存款,比如两三万。他们要盖永久性住房,除了政府补贴等,费用的缺口基本上自己能补上。但这类人只占总人口的10%—20%。而且即使新房盖起来了,钱也花完了。以后的生活也是问题。”
  “第三类人,是失去孩子的中年人群体。人到中年,虽然可以再生,但他们想,我都四五十岁了,生个孩子的话,还没养大自己就可能去世了。这不是害了孩子吗?关键是不能就业,没有收入,怎么把孩子抚养大?所以就选择不生孩子。他们也很痛苦。”
  “第四类人,在外地、本地打工的映秀人。好多地方是非法用工,层层转包,不签合同,也没有保险,地震来了,打工者死了或者伤了,但老板也走了,你找不见。四川省劳动部门有规定,凡是地震灾区的百姓,建立劳动关系的,不管是临时工还是长期的,不管是去世的还是受伤的,都要认领工伤。但这类人群就麻烦了。虽然事实劳动关系存在,但老板都找不见,你找小老板,人家说,我都受灾了,受伤了,哪里有钱给你。这类人群心里很难受,国家有赔偿但是享受不到,以后的生活也受到影响。他们每次见到我,都会说这件事,我也很难受。”王程说,准备把这件事调查清楚后,写篇内参,向领导反映一下。
  所有到映秀来的人,包括抗震救灾单位、援建单位、媒体等,只要王程打过交道,他都会写一幅书法作品,拿几块震中的石头送给他们。“大家都来帮助我们,我们很感谢,但这边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可以送人,只好这样了,一点心意嘛。”王程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