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省首批安置点,共有居民2000余户的幸福家园备受瞩目。其A区的活动板房从修建到竣工只用了5天。去年5月23日凌晨,首批受灾市民916人便已人住。各级领导和众多媒体都来过这里。这里的居民见过大场面。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来到幸福家园时,正值晚饭时间,社区里飘散着川菜的香味。小广场上,许多大姐跟着音乐在跳舞,小伙子们在打篮球,孩子们在人群里穿梭嬉戏。
看见记者,9岁男孩吴汶凯走了过来,问:“叔叔,你是哪个报社的记者?”记者问他都知道哪些报社,吴汶凯一口气说了人民日报、成都日报、天府早报、华西都市报等近10家报纸,当然,他没看过这些报纸,只是这些报纸的记者采访过他。在他眼里,记者都挺温柔的,而且都是一男一女采访他。他反复追问本刊记者,你们为什么是三个男的,为什么不是一男一女。
见多了记者,他会一本正经地、熟练地先来个自我介绍:“我叫吴汶凯,口天吴,汶川大地震的汶,凯旋的凯,今年9岁,上小学三年级”等等,然后煞有介事地问本刊记者:“你为什么要采访我?你为什么不用录音笔把我的话录下来?”显然,他很愿意接受采访,因为他多次拒绝了同伴找他玩耍打闹的要求,并在录音笔前,认真地把之前的话又讲了一遍。他很开心地告诉记者,住在这里很好玩,“有那么多小朋友一起玩,以前住在市区的楼房里,小朋友很少,平常就是玩游戏,看电视”。他唯一不满的就是现在的学校太远了,离家有4公里多,“每天还得妈妈骑电瓶车送我上学。以前很近,还没走完一条街就到了”。
大人们的不满显然比他要多而且复杂。一位大哥笑着说,板房最大的不方便就是隔音差,隔壁放个屁都能听见,晚上都不敢和老婆说话。一位大姐说,板房不通风,天气越来越热了,至少每天要洗两次澡,社区有公共澡堂,尽管水电政府免费提供,但社区管委会一次要收两元钱的管理费,“洗澡都洗不起了”。
社区居民最为关心的是住房问题。关于永久性住房的消息在幸福家园流传着多种版本:政府免费提供每户70平米的安居房,此外没有任何补助;政府发放70平米置换房的凭证,居民将来可以去市内任何一个商业楼盘要房子,多余的面积按市场价自己掏;政府统一提供置换房70平米,超出部分按每平米2575元购买……据说最新版本是,超出部分按每平米3390元购买。此外,关于永久性住房的位置、结构等等,都是大家反复商讨、争论的焦点。“住房的问题不明朗,其他就都不明朗。这个问题必须尽快解决。”一位居民说。
见惯大场面的幸福家园居民,很热情地和记者熟练地交流着自己的快乐和抱怨。他们甚至会停下来问:“说给你们管用吗?别不管用,浪费我的口水。”他们还会很谨慎地不时四处观望,说:“别让我们社区干部看见,不好”,“你记住我的话就行了,名字就不要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