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改革发展 助农增收

2009-12-28 05:15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09年19期
关键词:专业合作社

何 力

摘要:文章主要对贵州省贵定县供销合作社企业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如何进行改革改制,改制后所取得的成果以及成功的经验总结等作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供销合作社;改革改制;职工安置;专业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F3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45(2009)29-0029-02

贵州省贵定县供销合作社位于贵定县西部,是该县一个专门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职能部门,经过50多年的发展,该县供销社已经形成一个上下贯通、服务功能健全的经营网络,全县供销系统企业独立核算单位有七个,即:贵定县农资公司,贵定县土产公司,新场、沿山、昌明和城关五个基层供销社,到2000年底,全系统固定资产净值达1800万元,改制前有职工干部300多人,离退休人员167人,该县供销合作社和其他各地的兄弟社一样,传统的四大业务(农产品收购、农产品加工、工业品销售、饮食服务)在1992年就已经全部进入市场竞争。

一、贵定县供销合作社企业改革改制的原因分析

由于市场经济的放开,多年来集体管理方式,责任不明、制度不严、经营管理粗放、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跟不上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改革开放后,该县供销合作社专营的农业生产资料使该社在1998年前尚能维持生存,但由于批发和零售环节的放开,经营者的日渐增多,致使该社化肥的销售业务大滑坡,在1999年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一年后,该社就开始出现亏损,吃化肥的日子也寿终正寝,2000年度全系统经营亏损5.7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亏0.55万元。企业普遍存在经济包袱沉重,有个别企业最基本的养老保险都难以支撑,更谈不上职工的最低生活保障。加之供销合作社由于建社时间长,且点多面广,部分基层社和企业危困,存在管理力度弱化、资产不明等严重问题。为了解决好职工的稳定,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体制改革,从产权制度这个根本的问题入手,企业改变体制、职工转变身份,充分利用资产来安置好职工,从而使供销合作社加快扭亏脱困和稳定发展。

二、贵定县供销合作社改革改制的具体做法

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该县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金为纽带,采取联合、兼并、托管、承包、租赁、股份、出售、解散和破产等多种形式,着力在企业的产权结构上下工夫。该社也采取“一县一社”的建强之路,实施资产重组、结构调整和产权制度改革。在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职工安置、妥善处理债权债务的基础上进行,改革的具体形式如下:

(一)成立社有资产营运公司

为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县供销社成立社有资产营运公司,负责经营同级社有资产,基层社改制后的剩余资产纳入县供销社或资产营运公司管理,其收益作为同级供销社的发展基金。

(二)兴办专业合作社

对经济基础好,效益佳的基层社,按照合作社原则,加快体制转换,真正办成农民的合作经济组织;对已经失去竞争和服务优势,勉强维持经营的基层社,实行撤社留店,由就近的基层社托管,也可调整重组为股份合作企业或剥离出部分优质资产进行改造,结合小城镇建设和发展,重新构建新的基层社;对长期亏损或边远分散、不便管理的企业或网点,通过租赁、拍卖,实行个人业主制或合伙制。

(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县以上企业全面推进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企业产权制度。广泛吸纳社会法人、自然人和本企业职工投资入股,甚至控股,构建社有资产合资、控股、参股、加盟的企业组织结构,使其在体制上与市场经济接轨。

(四)创办龙头企业

经改制的企业按照公司带农户建基地、搞加工、建市场、搞开发、创效益的要求,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依托市场,立足资源,以龙头为载体,以效益为纽带,实行农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

三、贵定县供销合作社企业改革改制后的初步效果

该县供销合作社企业改制,自2002年12开始至2005年元旦结束,至此该县供销合作社企业完成了全系统的改革改制工作,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如今该县的供销系统由其主管部门——贵定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及其下属的贵定县供销社农资商贸有限责任公司所组成。参加改制人员250人,其中:一次性安置职工201人,内退36人,保留原企业职工身份13人。改制后,企业职工纷纷走入市场,结合自身的情况,自主择业,发挥自身优势,19人被组建的贵定县供销社农资商贸有限责任公司聘为经营管理人员;6人与公司签订合同为营业员;县农资公司、县土产公司留守人员1人;61人到工商部门登记,办证经营,经营范围包括:农用生产资料、烟酒、副食、百货、针织、五金交化、饮食、建材、美容美发等;11人购车,包括拖拉机、货车、客车、机动三轮车等从事运输、客运、驾驶和售票管理工作;其他10人,被聘用或借用到有关部门工作。根据民政部门的要求,县供销社为企业改制后一时还没有找到工作的64户,162人办理了低保证,月发6840元,解决了职工的一定困难,稳定了职工队伍。

四、成功的经验总结

贵定县供销合作社企业在改革改制的过程中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在职工安置方面

对职工实行一次性补偿安置,解除与原企业的劳动合同,保留养老等社保关系,补偿标准遵照国家规定,结合企业自身承受能力,分时段按照实际工龄计算,根据本人实际工作年限参照2002年社会平均工资水平,以每年工龄一至二月社会平均工资为基数,计发补偿安置费。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五年(含五年)以内的职工实行内退内养,其养老保险由原企业向社保机构缴纳,到达法定退休年龄时办理退休手续,由社保机构按月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内退内养人员的基本生活费和养老保险金列入原企业的改制成本,其中内退内养人员的基本生活费一次划转给企业主管部门,由企业主管部门或委托新的企业支付或发放。

(二)在组建新公司方面

新成立的农资商贸有限责任公司一是在经营品种上,根据农民的用肥习惯,选择只经营名牌优质化肥以确保农户的用肥安全性;同时展开测土配方化肥、病虫害防治等系列服务,让农民尝到了甜头,自愿使用供销社的放心肥;二是调整农资供应网点的布局,建立了大量的村级农资综合服务站,实行挂牌服务,满足了农民购买农用生产资料难的问题,使得为“三农”的服务更加到位,同时也占领了更多的市场;三是总结了近些年来开展送肥到村到户的经验,延伸服务,根据与农民预先的约定,有条件的地方直接租车把化肥送到家门口或田间地头,方便群众,运送化肥达600多次,配送各种化肥5570多吨,支付运输费用达8.2万元,为农民节约工日23000多个,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此外,县供销合作社还根据本地的土壤、气候、水源等自然资源条件,有选择性地发展和建立起了自己的茶叶、苗圃、百合粉基地,在专业合作社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逐步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与农民结成利益联合体,增加农民收入,实行产、供、销一条龙的管理方式,采取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价格、统一销售的办法。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不仅盘活了资产,分流了富余人员,同时也为农民走向致富道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通过几年的工作和努力,该县供销合作社企业改革改制工作从试点到全面推开,积极稳妥、有序进行。改制后供销合作社为“三农”服务的办社宗旨并没有改变,随着服务网点的扩大,服务工作也更加细致到位,真正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企业也在为农服务的过程中求得了更大的发展,增加了收益,这些成绩都是值得肯定的,同时也证明了贵定县供销合作社走改制的道路是正确的、可行的。这不仅有赖于县社领导的正确指导和员工的积极配合,同时还与贵定县委、县政府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该县供销合作社还会取得更大的成就,真正体现供销合作社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贵定县人民政府.贵定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意见[J].贵定县人民政府文件贵政发(2001)82号.

[2]贵阳鑫鑫农产品日杂有限公司.深化改革抓扭亏,重组企业促发展[J].2002年全省供销合作社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2002,(2).

[3]黎平县供销社.深化基层社改革,积极探索为农服务的新路子[J].2003年全省供销社工作会议经验交流材料,2003,(1).

[4]赖庚英.稳定职工队伍,走入市场,自主择业,实现再就业[J].供销社信息,2003,(9).

作者简介:何力(1980- ),女(布依族),贵州省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管理科学系助教,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猜你喜欢
专业合作社
“订单+金融”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与设想
海西州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探析
农民参与专业合作社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SWOT分析的土地托管服务研究
农村牧区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现状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