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城市定位研究

2009-12-27 05:19董亮亮周晓芳
现代商贸工业 2009年1期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主成分分析济南

董亮亮 周晓芳

摘 要:城市定位是一项战略决策,需要对若干重要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同时应把城市放到不同层次的区域进行综合比较。以济南市为例,从城市竞争力的角度,根据地理学区域的思想,结合研究对象的空间区位优势分析,从全国、环渤海经济区以及山东省三个区域层次,定量化的分析了济南的城市定位,指出了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相对优势和不足,指明了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城市定位;城市竞争力;区域;主成分分析;济南

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1-0130-03お

城市定位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坐标系中综合地确定城市坐标的过程。城市是区域的核心,而区域是地理研究核心,城市定位对于城市发展和区域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但是目前的城市定位理论仍有不足之处,如难以把握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定位雷同、参照城市和区域选择不当等,据此,有学者提出用城市竞争力理论来补充完善传统的定位理论。城市定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地域性要求定位工作突出城市及其所在区域的特色,把城市放在区域发展中去分析,通过不同层次区域综合的比较把能够代表城市自身的内在的东西发掘出来,强化城市自身的个性发展特征。

1 济南市城市竞争力测算

运用城市竞争力量化分析框架,评价济南市在不同层次区域的竞争力,对比优势和不足,确立发展方向,然后进行城市定位。针对研究对象的行政地位和区位特点,选取全国范围的30个省会城市(因拉萨统计资料缺失未列其中)及直辖市、山东省内17地市进行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根据选取的指标首先计算各城市的分类竞争力得分,以分类竞争力得分作为指标数据,再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计算综合得分。

1.1 指标选取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测度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主要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1)可以精确测量的相对地位与水平,如GDP、非农业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等;(2)无法精确测量但构成城市竞争优势的因素,如城市形象、城市知名度、政府管理水平等。对于前者,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显性指标来测算城市竞争力的水平;对于后者,适宜用非显性指标解释城市竞争力。具体指标设计上,指标类别和指标容量的选择,不同学者间差别较大,但大部分涉及城市综合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人力及科技、对外对内开放程度、基础设施、环境质量等要素。城市定位一般涉及7个要素,即空间定位、产业定位、城市特色、城市功能和性质、城市形象、城市规模、城市发展策略。根据不同区域尺度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和指标选取的系统性、可比性、综合性等原则,本文综合考虑城市定位和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要素,选取城市综合经济实力(F1)、城市对内对外开放程度(F2)、产业结构与效益(F3)、科学技术与文化(F4)、环境质量(F5)、基础设施(F6)、城市规模(F7)7个方面的46项指标(X1—X46)构建评价城市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见表1)。

1.1.1 F1:城市综合经济实力

X1:GDP/万元

X2:人均GDP/元

X3:GDP/增长率/%

X4: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万元

X5:财政收入/万元

X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万元

X7: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万元

X8: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元

1.1.2 F2:城市对内对外开放程度

X9: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X10:客运总量/万人

X11:货运总量/万t

X12:民用航空客运量/人

X13:民用航空货邮运量/t

1.1.3 F3:产业结构与效益

X14: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数/万人

X15: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万元

X16: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X17:二、三产业占GDP比重/%

X18:金融业从业人员/万人

X19:科研、技术和地质勘查从业人员/万人

1.1.4 F4:科学技术与文化

X20:人均教育事业费用支出/元

X21:教育行业从业人员/万人

X22: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册、件

X23:高等学校数/所

X24: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

X25:高等学校专任教师数/人

X26:剧场影院个数/个

1.1.5 F5:环境质量

X27:人均绿地面积/m2/人

X2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X29:城市环境设施投资额/万元

X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X3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

X32:生活污水处理率/%

X3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1.1.6 F6:基础设施

X34:人均城市道路面积/m2

X35: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辆

X36:每十万人拥有医生数/人

X37:每十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张

X38:国际互联网用户数/户

X39:人均家庭生活用水量吨/人

X40:人均生活用电量千瓦•小时/人

X41:邮政业务收入/万元

X42:电信业务收入/万元

1.1.7 F7:城市规模

X43:市辖区年末总人口/万人

X44:非农业人口/万人

X45:建成区面积/km2

X46:市辖区土地面积/km2

1.2 测算方法与结果

利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原始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样本容量分别为30、8、17(不同层次区域的城市个数)个样本城市的2006年原始评价数据(市辖区),得出分类主成分和综合主成分表达式,计算各个城市的分类和综合主成分得分(表1,表2,表3)。

2 济南城市竞争力分析

2.1 在全国30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中

在全国30个省会城市及直辖市中,济南市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国排名第12位(见表2),整体水平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处于中上游。在分项竞争力中,济南市科学技术与文化排名在30个省会及直辖市城市中位列第7位,说明济南市的经济软环境建设比较好,作为山东省的科技文化中心,济南本地拥有数量众多的科研机构、高校和科技人才,以齐鲁软件园及浪潮、中创等企业为依托,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体系。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以及跨省际管辖的济南军区、济南铁路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等大机关驻地,已较为明显地形成了信息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商业和物流中心等省域范围内的中心地优势,由于科技文化优势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具有越来越显著的作用,这就突出体现了济南在带动全省及周围区域整体经济发展中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济南市城市综合经济实力排名11位,虽然与山东省作为全国第三经济大省的地位不太匹配,但是与周边区域的省会城市石家庄,太原,郑州,合肥相比,经济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与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相同,以泉城而著称的济南市环境质量排名也位于第十一位,不仅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且环境质量比较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同时济南、泰安、曲阜又通过“山水圣人”旅游线路连成一体,加强了济南与南部城市带的经济联系。

但是,济南市城市对内对外开放程度全国排名第19位,其中,实际利用外资居第17位,客运总量居第21位,民用航空客运总量居第20位,民用航空货运总量居第21位,说明济南市的对内对外联系不够密切,开放程度不够高,经济外向度低,与济南市在全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济南市产业结构与效益全国排名第17位,济南市拥有济南钢铁集团、济南重汽集团等全国著名的大型企业,但是与发达的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竞争力相对较弱,如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全国排名第18位,影响了产业结构的整体竞争力。提高产业效益,加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是济南市在今后的发展中必须着力加强的。济南市开放程度不高,产业结构效益竞争力不强,影响了其整体竞争力水平,与全国著名的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差距明显。

2.2 在环渤海经济圈中

环渤海地区是以京津冀为核心、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两翼的环渤海经济区域,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同时延伸到山西及内蒙古中东部。本文中选取环渤海地区中的北京,天津,沈阳,大连,石家庄,青岛,太原作为比较对象,从环渤海经济圈城市的对比中,分析济南市在此区域中的竞争力。从表3中可以看出,济南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北京,天津,青岛,沈阳之后,位列第五,优于大连,石家庄和太原。单项竞争力指标中,济南市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竞争力仅次于北京,这一优势在现代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济南市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使科技文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基础设施竞争力济南是最低的,对内对外开放程度相对也很低,济南在加强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加强跟区域内其他城市的交流与合作,利用位于环渤海经济圈以及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区位优势,把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

2.3 在山东省17地市中

在山东省17地市中,综合竞争力青岛,济南分列前两位(表4),烟台,淄博和东营紧随其后。济南、青岛2市各项竞争力得分均名列前茅,其中基础设施、城市规模、科学技术与文化、产业结构与效益得分济南市居首位,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对内对外开放度、环境质量得分青岛市居首位。济南、青岛2市的综合竞争力旗鼓相当。综合来看,济南、青岛在山东属于综合实力最强的省域中心城市,发挥着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极核作用。作为山东省内的两个核心城市,济南、青岛的发展既有互补,也有竞争。济南作为山东省省会城市,不仅拥有党政机关集中和信息便捷通达的优势,基础设施完善,而且科研机构和大学数量众多,人才荟萃,已成为山东省的政治、文化、科技、教育中心和跨省际的区域性金融中心,在城市功能上更具有综合服务优势。并且济南作为山东半岛城市群西端的中心城市,在区位上更靠近中原腹地,而且是全省最大的陆路交通枢纽,在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中,能够承北接南,连东带西,与周边广大地区形成更紧密的经济联系,更方便为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交流提供综合性服务。济南又是全省最大的商贸中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长期位居省内第一,将这一点与其区位优势综合起来考虑,在连接国内市场方面,济南比青岛占据着更有力的位置。

济南市城市规模竞争力居第一位,是山东省内最大的中心城市。但济南市的基础设施竞争力不如青岛,这主要是由于济南的人均城市道路,每万人拥有的公共汽车,国际互联网用户以及邮政业务收入和电信业务收入等都不如青岛。青岛在制造业方面比济南更为发达,尤其名牌企业众多,但济南拥有自己的区位条件和科技人才优势,是全省的科技研发和扩散中心,第三产业相对更为发达,因此济南市的产业结构与效益相对青岛竞争力更强。

3 城市定位分析

通过济南在全国30个省会及直辖市,环渤海经济圈以及山东省17个地市的三个层次的分析,以及不同区域层面的对比,对济南的基本情况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确定济南市的定位。

3.1 空间定位

根据济南在不同区域的区位优势,空间定位分为三个层次,首先,在山东省“十一五”规划设定的“一群一圈一带”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济南既是半岛城市群西端的中心城市,又是山东中部济南都市圈的核心城市,对全省区域的经济起着核心带动作用,是山东省域核心城市;其次,在环渤海经济圈中,并存着京津冀城市群、辽东半岛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三大城市群,尽管这三大城市群各有其经济联系的方向,但在经济发展中已出现了彼此融合的趋势,济南作为这一区域中一个重要的省域中心城市,其经济综合实力在不断凸显,同时在这一区域可以获得来自北京、天津等周围城市从不同功能角度提供的辐射和支持,济南在这一区域将形成跨省际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最后,在南北方向上,京沪线的连接,济南居于北京、上海两大全国性中心城市之间,是南北交流的节点城市,具有对接京津塘和长三角两大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以此为依托,扩大济南经济所能吸引和辐射的跨省际区域范围,从而反过来更有力地促进全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2 功能地位

通过不同层次的区域对比分析,发现济南市科学技术与文化竞争力非常突出,因此在山东及环渤海经济圈区域范围内,综合考虑济南所属区域经济发展对中心城市的实际需求、济南自身的基础水平以及与区域内其他中心城市的秉赋差异,济南未来的城市功能定位,应在提高其产业带动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金融、信息、商贸、物流等综合服务功能,并突出其文化、科技创新型中心城市的地位,强化在山东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中“承北接南、连东带西、中转传递”的高新技术研发和扩散功能。

3.3 产业定位

依托济南市科学技术与文化竞争力强的优势,大力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工业园区带动、优势产业带动、外向经济带动、技术创新带动和名牌企业带动。突出发展六大产业集群,即交通装备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冶金钢铁产业集群,石化化纤产业集群,机械装备产业集群和食品药品产业集群,培植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企业,构建起富有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体系。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旅游、会展等高附加值服务业,增强城市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聚效应,以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和旅游中心。

3.4 城市文化定位

济南是齐鲁文化的交汇地,又拥有独特的泉城风貌,通过建设文化生态型城市,完全可以形成独具特色的人居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优质资本和优秀人才来济南创业,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便利的城市服务功能、优良的城市生态环境已成为一个城市吸纳资本与人才的重要前提,而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及其开放性,更是构成了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重要指标。济南依托泉城文化,以及优良的环境质量,建设成为宜居的文化生态城市。

4 结语

本文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角度对城市进行定位,选取的7大类指标,基本涵盖了城市定位所需要的要素。同时充分考虑了城市在不同区域内的区位优势,以现状的城市发展的概况,推测未来城市发展的方向,从而给城市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位。

城市在发展中必须要大力发展竞争力强的产业,发挥特色,扬长避短,这样才能在全球化以及区域发展中,抓住机遇,赢得发展机会。济南市应该抓住2009年举办第十一届全运会的机遇,增强城市竞争力,提升自己在环渤海经济圈,甚至整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全国的地位,建设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大都市。

参考文献

[1]@仇保兴.城市定位理论与城市核心竞争力[J].城市规划,2002,(7):11-13.

[2]@张复明.城市定位的理论思考与案例研究——以太原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0,(6):48-49.

[3]@张复明.城市定位问题的理论思考[J].城市规划,2000,(3):54-57.

[4]@吕斌,和朝东.从区域的视角分析提升烟台城市竞争力的战略[J].城市发展研究,2005,(3):69-75.

[5]@马黎明.论济南在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功能与作用[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6,(1):8-9.

[6]@雷仲敏,吴蕾.山东参与环渤海经济圈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思考[J].环渤海经济发展,2007,(7):7-8.[7]@王成新,姚士谋,王学山.济南与南京城市发展的比较与启示[J].人文地理,2003,(6):65-66.

[8]@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城市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城市竞争力主成分分析济南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主成分分析法在大学英语写作评价中的应用
江苏省客源市场影响因素研究
SPSS在环境地球化学中的应用
宁波与长三角洲主要城市综合竞争力比较研究
Hi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