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之思考

2009-12-25 08:54张文标谢建平
新一代 2009年9期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创新教学模式

张文标 谢建平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学说,是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必修学位课,对培养硕士生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在组织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思考创新其教学模式的途径与模式,从而明确高校在创新其教学模式中的作用与责任。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1003-2851(2009)09-0151-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是高等院校硕士研究生的必修学位课,此课对于培养硕士生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邓小平同志曾明确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硕士研究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的重要力量,是未来中国跨越式大发展的重要依靠,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理论水平,都将对未来中国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认真分析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工作的现状,切实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力度,围绕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提高硕士研究生的政治素质这一中心,不断探索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课程教学模式,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及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必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客观地说,高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工作的整体状况是较好的,学生是信赖的,它们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等方面做了许多具体而细致的工作,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以及研究生的政治理想等方面积累了一整套成功经验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政治坚定的合格建设者。我们在充分肯定“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工作成绩的同时,必须清楚地看到,进入新的世纪,随着经济、科技及社会的发展,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随着研究生要求的不断提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模式、方法及效果,相对于高等学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输送各类专门人才、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还显现出诸多不适应的方面,与中央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与研究生的成长要求,还存在相当距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理论讲解轻社会实践的教学理念。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在校生人数急剧上升,高校生师比失调,虽然高校加大了人才引进的力度,但因近年来政府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高校人事编制有限,教师负担不断加大,科研任务越来越强,教师教育教学任务愈发繁重。由于高校学生人数众多,不少硕士教师不仅要承担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任务,还要承担本科生等层次的教学任务,所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常常把讲解的重点放在上大课讲解理论知识上,而忽视社会实践这一重要办学途径,极易导致理论与实践相脱钩,降底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影响教育教学质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实际,坚持课堂与社会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学习考察与调查研究结合、分散与集中结合等形式,组织研究生走出校门,走向社区、企业、社会,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有利于开阔学生眼界,增强学生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教学形式。通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提高研究生的政治理论水平是必须的,但是,在实际教学工作过程中,不少做法存在偏颇,值得商榷,除了理论学习还是理论学习,很大程度上对研究生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不仅无益反而有碍,至于能力培养就更谈不上。因此,随着学生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着眼点,应从知识的灌输转到能力的提高上,这是因为当代研究生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他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都不同于他们的前辈,就知识层面而言,他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央主要精神等都能借助现代媒体在第一时间内有一定程度的把握和了解,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既不能把他们看成是什么都懂,但也不能把他们看成是什么都不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仅要让研究生学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更要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中不断出现的问题,提高破解实践中难题的能力。说到底,就是培养研究生在实践中的创新能力。

(三)重一般规律轻特殊情况的思维倾向。因教学时间紧,教学任务重,不少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阐述的多是一般性规律,引用的多是一般性例子,介绍的多是一般性经验,从理论到理论,而对于本国国情、历史和现状,大多由于缺乏深入调查了解,对现状知之不深,难与将本国国情和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做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也难与引起学生共鸣,学生总是觉得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游离于本国国情和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践,是目前大多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最大不足。因此,面对新形势,高校“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要积极探索能够理论联系实际的通道和形式,同时也可适当将宣传和研究、课堂和论坛区分开来,将学生和教师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学生的建议,通过课堂交流、讨论、课后反馈等渠道反映出来。

(四) 教师理论水平与学员获取信息间的矛盾。由于近年来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人数不断增加,不少高校、尤其是一些研究生办学时间不长的高校,由于经费等原因导致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感到师资的匮乏,加之“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因长期得不到培训再提高,就会出现教学内容缺少前沿性和深度,诸多讲课只是“二道贩子式的”现象,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另一方面,近年来,高校学生中拥有计算机的人越来越多,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和正在改变着当代研究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网上不良信息的污染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是非判断与行为选择,其负面作用不可避免地给高校传统的诸如“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思政课程带来巨大冲击。要改变这种现状,缓和这间的矛盾,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更需要一支既具规模又有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对于一些规模不大或者研究生办学时间不长、资金和师资都相对匮乏的院校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小的“压力”。

(五)传统单一的授课方式。长期以来形成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思政课”作报告式的授课方式,仍是当前不少高校教学的基本模式,我讲我的,你听你的。当然也有不少教师上了不少深有启发的好课,但是这样富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好课实在是太少,离研究生的需求量还有很大差距。绝大多数课程,普遍存在缺少师生交流和针对性,课堂气氛沉闷,教学过程“静态化”,老师不能及时了解学生思考的问题,经常有学生反映,“把我们当小学生来教”、“只会一味灌输”。这种授课方式缺少成人特点和青年大学生特色,欠缺“亲和力”,教育教学没有生命力和吸引力,高校培养青年研究生成为党的事业接班人的职能和历史使命就难以很好完成。

二、创新研究生课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模式的途径

(一)学生学习理论。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首先要对研究生有一个基本的、正确的了解,那就是既不能认为他们已经经历过了本科阶段的学习后,就什么都懂了;同时也不能把他们当成“小学生”,认为他们什么都不懂。正确的认识应在研究生掌握了一定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了解了研究生阶段学习任务以后,给学生做自主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专题讲座,教研究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标准,深刻理解该课程的内容大纲、课程学习目标、学习要求及教学实施建议等内容,然后让研究生围绕这些内容,进一步学习课程内容,并自发的从学习过程中寻找问题、分析问题,然后尝试着解决问题,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解与掌握。

(二) 教师辅导答疑。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业教师要在研究生自主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理论过程中,对研究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设置课程学习任务和目标,并对各项学习内容提出明确、具体的学习要求,辅导研究生完成“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学习的各项任务,随时为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创设讨论情境,诱发研究生进行积极探讨,必要时教师进行答疑解惑,使每一位研究生能准确熟练地明白某一节课的学习目标、重点和难点,明确本节课内容与上下节及整个单元之间的关系,并能根据学习要求,对学习内容所涉及到的实际问题进行思索,有利于培养研究生树立科学的探索精神。

(三)学生自主探讨。充分利用课内课外时间,引导研究生对学习内容进行说评训练,这是研究生加强自主学习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方法,有条件的高校可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沙龙讨论教学”。在探讨过程中,教师或学生组织者要有意识的设置问题情境,要求回答问题的研究生既要说出问题所关联的理论内容,又要说出问题中所考察的基本因素,同时还要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有益的意见和建议,使整个探讨过程呈现动态化和明了化,使讨论有理有据。整个训练过程要以小组为单位,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后,推荐一位研究生进行主要阐述,小组其他成员进行轮流补充论述,同时任课专业教师要组织其他组研究生进行互相评议、交流和总结,最后教师进行逐一点评,加深研究生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和掌握。

(四)实践巩固提高。理论观点源于教材,归宿于课堂教学,学习理论的终究结果是为了“用”,是为了产生实用价值,而实践才是真正的做,检验研究生理论水平和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是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高校可通过开门办教育,积极开展学校与厂矿、企业、社区等不同性质单位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不但能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适应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为不断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反馈信息,同时又能检测研究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素质。因为研究生的培养出发点和落脚点,就在于能否为社会培养出一批高知识、高水平的专门人才,通过实践,可以让研究生更加认识到理论知识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研究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进而形成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证明理论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范水涛.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教学方法改革的三点思考[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05).

[2]班秀萍.“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教学改革的建议[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5,(10).

[3]陈发瑶,楼成礼,李向晟,叶建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案例教学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 2002,(05).

[4]郭尚花. 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中培养研究生“世界眼光”[J].高教论坛, 2002,(05).

[5]李润海,张利华.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01).

[6]郭尚花,王志连. 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的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 2001,(05).

[7]何其颖. 我们是怎样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0,(02).

[8]武晓凤. 在追求真理中坚定信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体会[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0,(04).

猜你喜欢
科学社会主义创新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民主社会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区别探讨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当代社会政治思潮对中国的影响
科学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之源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