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创新作文教学

2009-12-25 08:54蔡芝香
新一代 2009年9期
关键词:天真童真创作

蔡芝香

摘要:本文通过对作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几点创新,与同仁探讨。

关键字:作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09)09-0127-01

一、创设松宽氛围是创新的前提

在过去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过分强调审题——揣摩出题者要我写什么,怎样写,再硬凑些内容装进命题人的框框里去作文就大功告成了,使得学生的文章“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这是一种违反作文规律、人文规律、“奉命而作”的训练,必将导致学生的文章是一潭死水,缺乏闪光,缺乏创新意识。

要使学生的作文有所创新,我们必须解开学生的束缚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积极营造宽松愉快的创作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人的情感有迁移功能的,小学生表现得更为强烈。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必须建立起一种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小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充分地表现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正如叶老先生所说的“五个解放”那样,我们要解放他们的手脚,让他们尽情地到处跑,尽情地玩;解放他们的口,让他们尽情地说,尽情地唱;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尽情地看;解放他们的脑袋,让他们尽情地到想象。这样就为儿童营造了一种宽松的创作氛围。他们处于这种自然发展的状态之中,各种新的点子才会蜂拥而出,个性才会凸显,才利于创新。

二、深入生活 拓宽创新来源

(一)大自然与社会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陈鹤琴先生说:“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创新来源于生活,而不是书本。的确,生活是那样的绚丽多彩,有形、有情、有境。除在课堂上教会学生的作文知识外,一定要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去接触大自然(比如,郊游、植树等)和接触社会(比如,参观、采访等)。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近生活,扩大视野,从中引导学生欣赏自然界、社会的丰富多彩,从中丰富学生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和创作素材的积累,使学生的思维与表达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

(二)利用各种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积极性。在课堂之外,如逢父亲节、母亲节就要求学生写一封信给家长,可以写祝福的话,可以诉说心事,可以提某此建义或以“假如我是爸爸或假如我是妈妈” 为题进行创作等。还有教师节、儿童节、国庆节还有平时的节日、学校的各种活动和班级里的偶发事件,自然界四季的变化、社会上的见闻、时事等都应成为学生写作的良机,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创作是一种生活乐趣。

三、从不同角度 培养创新能力

(一)“无的放矢”,使儿童选材无所羁绊。儿童有许多与大人不同的想法。我们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图画、音乐、谈话、观察等去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和激发学生的无边的想象力;也可通过谈一谈、问一问,说出他们喜欢的事,和对事情的看法,按常规不可能做的事,平时想也不敢想的事;还可以通过“吹牛”、“说大话”等形式进行逆向思维训练,想象思维的训练。从不的角度,不同的渠道来引导儿童不受拘束地写出自己的世界来,在“无的放矢”中,让天真得以流露,让童趣充分展示和再现。

(二)让学生大胆尝试,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让学生尝试新的角度,新的体裁,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例如:写雨这一题材,我就让学生尝试用不同体裁来抒写各自心中的雨。有的学生用了记叙的形式描绘了下雨的情形;有的用了诗歌来歌颂雨水;有的查阅了资料写成了介绍雨的说明文;有的边叙述边议论了雨水的作用和危害,悟出了事物都有两面性。

四、尊重个性 树立创新信心

(一)珍爱童真,培养学生敢于创新自信心。童真即具有自然、真实、自发而完美、璞玉天成的特性。孩子们纯真、自然,不违事实地描绘,眼中的世界总是那样迷人,看到事物的大形状,往往是最动人、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常常忽视细枝末节。可谓:“童真可贵,童心不可违,天真出真趣,天真出真情,天真出清新。”我们应珍爱童真,以培养学生创新的自信心。

(二)允许出错,保护学生敢创新的自信心。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实践与创作后,不一定每一个学生的作品都能得到成功,但孩子们的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儿童的“趣”与“真”。我们的老师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应采用审美的眼光来讲述与评价,在学生的作品中找出它的闪光点,给它以适当的评价与肯定。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创作欲会越来越强烈,从而达到了发展与创新。

新世纪,创新教育是教育教学的主旋律。创新是发展的根本,发展是创新的源泉。在小学作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有创新意识,在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方式上大胆改革,真正做到尊重每个学生,给予每一个儿童充分的实践、创新的机会,要为学生的创新与发展不断营造最佳的时间、空间。

猜你喜欢
天真童真创作
爱上游戏,回归童真
天真热
“想东想西”展童真
天真童年
快乐作文,童真表达
天真给你最美的梦
奇趣童真 欢乐亲子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