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鹏
摘要:农村融资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郴州市农村融资现状的调查,分析了农村融资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农村融资发展的有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融资;调查分析;政策建议
近年来,郴州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健全农村融资体系,优化农村融资环境,积极探索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为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扶持力度,我们对郴州市农村融资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在国家支农政策的有效扶持下,农村融资出现了可喜的一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需各方关注。
一、农村融资现状
(一)宏观调控下惠农政策取得实效
根据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为更好的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有效投入,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信贷需求,郴州市制定了一系列利农惠农政策,下发了《关于认真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全力支持扩大内需 促进郴州经济增长的信贷指导意见》、《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全市金融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这些政策的出台对有效刺激金融机构加大“三农”信贷投放,支持“三农”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2009年8月末,全市农业短期贷款677079万元,比年初增加156153万元,同比多增107424万元,新增额同比增长220.44%。同时,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化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如本市安仁农发行将省级龙头企业-安仁县生平米业有限公司纳入重点支持对象,采取“龙头企业+订单农业”的综合授信贷款模式,为之提供综合授信贷款,三年来共放款7235万元,支持该企业与周边五县一市40 多个乡镇1万多农户、村组及优质稻协会,签订了优质稻种植收购协议。2008年,该企业共收购订单农户优质稻2563万公斤,进行统一加工销售,共实现产值1.02亿元,实现利税900余万元。
(二)农村信贷服务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贷款手续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减少,大大方便了农户和农业企业贷款。调查显示76%的农户表示从申请贷款到获得贷款的时间不到半个月,其中56%的农户表示只需要1个星期。二是大力推广小额信用贷款临柜办贷业务,避免了担保难、手续繁的弊端,有效地满足了农村对小额资金的需求,调查显示61%的农户通过信用借款方式获得贷款。三是农户对信用社贷款满意度提高,其中86%的农户对信用社服务满意。
(三)农村信用社依然是农村融资的主力军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步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支持下,农信社实力不断增强,日益成为支持“三农”发展的主力军。2009年1-8月,农信社新增贷款224229万元,同比增长144.24%,占全市新增贷款的37.87%,占比同比提高了8.43个百分点;农信社新增农业短期贷款占全市农业短期贷款新增额的98.89%。
(四)民间借贷逐渐成为农村融资的重要方式
与银行贷款相比,民间借贷手续简单,借款金额、期限以及利率的确定更加灵活,当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不能满足农村资金需求时,民间借贷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调查显示,民间借贷成为继农信社之后的农村第二大融资渠道, 2009年上半年民间借贷比例达到40%,另外,23%的调查农户表示在资金紧缺时更愿意选择民间借贷。
二、农村融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难以独担支农重任
一是农信社支农信贷品种单一,仅限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个体经营户贷款等,对于资金需求时间集中、季节性强、固定资产及符合抵押条件的资产较少的中小型农业产业化企业和专业户,缺乏适宜的贷款品种。二是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压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在县域以吸收存款为主,并把吸收的存款上存到上级行以获取较高利润,很少向当地农户发放贷款。在调查的农户中,71%的借款来源于农村信用社,27%来源于民间借贷,来源于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的贷款为2%。三是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不足。由于农村金融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农信社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提高服务水平的压力不够,动力不足,服务“三农”的理念逐步淡化,业务经营趋利化,贷款投放非农化的现象明显。
(二)农村融资渠道狭窄成本偏高
农村金融服务主体相对单一,农民主要从农信社获得银行贷款,融资渠道相对狭窄,农户的融资需求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融资成本偏高。调查显示,被调查农户中40%的农户创业是利用自有资本,30%的农户是利用自身信誉从其他农户中获取,10%的农户是从高利贷中获取资本,从农信社获取贷款的农户仅为20%。从农信社贷款的平均年利率大约为10.03%,比基准利率高出约88.89%;民间借贷平均利率为17.83%,高出基准利率235.78%;58%的农户表示他们用于生产经营的贷款利息支出占成本的比重超过5%。
(三)银行信贷的满足率偏低
调查显示,54%的农户表示金融机构贷款只能部分满足其贷款需求,23%的农户表示金融机构贷款不能满足其贷款需求,只有23%的农户表示可以满足,农村信贷融资的满足率偏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担保抵押难。目前,农村金融机构为降低经营风险,进一步严格贷款准入条件,强化贷款抵质押、担保措施要求,而农户、个体经营户大多是有存款的毋需贷款、要贷款的没有存款,自有房产、承包土地、林地等又不能提供正式的所有权证,无法办理抵押手续;要找到符合担保条件的公务员也少之又少,使得不少需贷农户被挡在“门槛”之外。二是农村金融机构恐贷、惜贷心理严重。由于历史上少数贷款户弄虚作假,骗贷赖贷,致使本地信用环境不够理想。为强化资产质量管理,金融机构普遍实行了贷款第一责任制和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层层建立清收不良贷款责任制和新增贷款风险考核责任追究制,这种刚性的信贷管理措施,使大部分信贷员存在“多贷多风险、少贷少风险、不贷无风险”的恐贷、惜贷心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投入。三是期限不科学。调查显示, 75%的金融机构借款为短期贷款,与农民大规模种植和养殖长期资金需求不匹配。
三、相关政策建议
(一)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适时推出个人委托贷款业务
一是发挥政策性银行的积极作用,农业发展银行等国家政策性银行要通过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发挥商业性金融资源回流、反哺农村地区的合理引导作用。二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信社公司治理结构,明晰产权关系,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资产,壮大农村信用社实力,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支农主力军作用。三是积极开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鼓励银行大力发展个人委托贷款业务,将个人节余资金投向“三农”,实现银行和居民“双赢”。
(二)完善涉农信贷机制,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特点
一是建立农业信贷绿色通道,简化信贷审批流程和时间,合理下发涉农信贷审批权限,发挥基层金融机构金融供给的便捷性、敏感性和积极性。二是适当放宽涉农贷款信贷审批条件,针对农户和涉农企业的特点,创新农业信贷的抵押担保方式,探索扩大农业抵押担保贷款范围。三是深化金融机构的涉农服务意识和水平,进一步创新涉农金融服务品种和手段,比如根据农业生产实际,对农业贷款的期限、金额、利率等作较宽松的规定。
(三)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建设,合理引导民间融资
一是加大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力度,不断提高农民、涉农企业的诚信意识和信用观念。二是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保险体系,降低金融支农风险。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尽快建立农业保险体系,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市场,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原则,大力发展政策性保险业务,提高农业经济抗灾和补偿能力,有效降低农业贷款风险。三是进一步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应加紧研究制定和出台有关民间融资的管理办法,从法律层面上明确管理部门和相关部门职责,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促进民间借贷合规发展,有效发挥“三农”资金补充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郴州市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