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凤华
在我们生活的地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滋生出迷人的水乡风光,孕育了醉人的地域文化。我们的语文课堂应大力引进乡土文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一、 在诗情画意中迸发乡土诗情
乡土田园诗是中华诗库中的明珠,凝聚着恒远的田园情结。在诵读古诗、涵养性情的同时,引发学生的乡土诗情和田园情感,岂不是古诗教学的新境界吗?我在语文综合实践课“领略水乡风采,培养田园诗情”上,就着力培养学生的乡土意识和田园情结。我让学生从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民俗节令、水乡景观几个方面搜集课内外有关古诗,学生兴趣盎然,像“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等诗句纷至沓来。
我平时注意拍摄和搜集精美的乡村风情图片,在课堂上适时用多媒体演示。学生充分领略了家乡古老而葱绿的村庄、宁 静而动感的河水、辽阔而灿烂的田野,不禁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田园产生无穷的情思,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二、 在轶闻掌故中增强乡土意识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在教《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时,我组织学生讨论,可爱的祖国不正是由无数泰州这样的地方组成的吗?我们泰州是一座古老而年轻的城市,有独特的水文化、邮文化,盐税文化。公元937年,古海陵由县升为州,取国泰民安之意,故名泰州。泰州的一桥、一井、一巷、一碑,都蕴含着鲜为人知的典故。北宋三位名相吕夷简、晏殊和范仲淹都曾在泰州西溪做过盐税官员;元末兴化农民领袖张士诚揭竿而起;明代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汤显祖、施耐庵、郑板桥、梅兰芳等名人都在这儿生活过;陈毅三进泰州城、海军纪念馆、吉高的故事等火炬一样照亮学生的心;胡锦涛主席出生,并求学于此,这更是我们泰州人的骄傲!
学生了解并搜集到有关资料后,我就利用班级黑板报开辟“走进家乡”的专栏,并开展“颂家乡”的主题班队会。班队会上,家乡的“特级英雄”杨根思,苏中七战七捷的粟裕将军,养殖能手、抗洪勇士、黄桥烧饼,道德模范张云泉和刘绍安等都成为学生耳熟能详的话题。
三、 在风俗物产中激发乡土情怀
各地的风俗人情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它们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积淀、乡情的根基。了解民俗,感受民俗,亲历民俗,会让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和家乡。如教学《春联》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春联的种类、内容和特点后,教师总结:春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贴春联是汉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那么,我们家乡有哪些独特的风俗习惯呢?这就把乡土文化自然地引进语文课堂。同学们说出端午节前后撑会船是水乡特有的风俗,溱潼会船有“天下第一”的美誉;庙会上有荡秋千、踩高跷、崴花船、舞花担、唱淮戏、舞长龙等习俗;过春节有唱凤凰、说道情、演大戏等风俗;平时有上梁说合子、偷秋、送夏、婚嫁丧娶的繁琐程式等等。
学生们还说出了家乡的物产,如银杏、麻糕、莲藕、棕箬、山芋、螃蟹、棉花、干丝等。他们熟悉了淮剧、扭秧歌、窑工号子、童谣等文娱形式,从而,一篇篇乡情四溢的习作,分别从点滴中透射出缕缕淡而纯洁、美而素雅的童心和乡情。
四、 在方言土语中领略乡土意蕴
在语文课堂中对学生进行规范的语言训练固然重要,但群众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却独具旺盛生命力,同样值得吸纳、运用,他们中不乏优秀的语言大师。如他们说饿极了是“前胸贴后背”,说累极了是“浑身散了架”,说吝啬是“钱被判了死刑”,语言幽默诙谐、简洁生动。一些方言土语,尤其是俚语歌谣、谚语、惯用语、俏皮话、歇后语等形象鲜活,如“炮筒子、狗腿子,放冷箭、唱主角”等惯用语生动活泼。倘若用之于文,则满纸流泻乡音土韵、乡情乡恋。
我平时要求学生学会制作语言卡片,分名言警句、歇后语、歌谣、谚语等,而谚语又分教育、处世、治家、财富、生产、时令和农谚等。学生广泛汲取,积极运用,使习作朴实如淡雅的野菊,清新如滴露的荷叶。
总之,教师要有一双慧眼、一颗诗心,在不经意间,捕捉乡土文化浸润的契机,激发学生埋藏心底深处的乡村情感和田园情愫,让语文课堂真正洋溢着乡土的芳香。
(作者单位:泰州市朱庄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