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民族器乐技法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2009-12-24 10:49
艺海 2009年11期
关键词:器乐乐队乐曲

王 敏

随着主管部门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更新,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围绕着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 、教学大纲 、教育内容等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和改革。笔者认为,高校民族器乐技法课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尊重个体的不同音乐体验和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使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以下是笔者就高校民族器乐技法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民族器乐教学方式多样化

20世纪,我国音乐教育界多致力于器乐演奏技巧和器乐演奏理论的研究与教学,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器乐演奏人才,促进了民族器乐演奏和理论水平的提高。但民族器乐技法课过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了音乐教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综合联系,加上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一对一的授课模式,使民族器乐技法课教学方式单一,内容繁琐、陈旧,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不容易被学生吸收。 我国民族器乐技法课教学的弊端就在于重技巧练习,轻情感培养;重技能表现,轻文化理解;重教师权威,轻学生独创性。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21世纪社会对音乐教育人才的更高要求。鉴于此,我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利用电子资源进行器乐课教学。

我们可以在技法课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教学、观摩教学等方式,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民族器乐技法课教学主要以语言和直观演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而现在我们可以使用电脑、幻灯片、多媒体视听等多种教学工具。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进行一些多媒体教学的设计,这在现代民族器乐教学中是很有必要的。如在课堂中要求学生演奏某首乐曲,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视听为学生建立一种可感的画面或意境,诱导学生在观赏图画时产生与乐曲相关的意境和某种律动的节奏感或情绪感,从而引发学生更为丰富的想象与联想,并通过这些想象与联想赋予或补充乐曲内涵,使学生有更直观的、多层次的审美感悟。我们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视听,通过观看与聆听不同演奏家以不同演释方式展示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了解许多别具个性的艺术处理。而这些别具个性的艺术处理,既融有丰富的社会含义,又展现出不同艺术家独特的个体感受。他们不同的个体感受为学生提供了多种认知对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从这些活生生的音响信息与画面信息中感受到某种特定的时代氛围或精神气息。这样的授课方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2、打破一对一的授课模式。

我们可以打破一对一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小组教学,以3—5人最为合适。这种集体授课模式符合大众化教育的教学发展方向,也符合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趋势。笔者所在的院校对于技能集体课的授课形式正在试用,处于摸索之中,课程设置方式不能固定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多人同时授课的优点在于学生掌握了自己演奏不足之处的同时,也了解到其他同学出现的不同于自己的问题。这为学生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基础,使学生了解到在演奏某首乐曲或某种演奏技法时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应该如何解决。

二 、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

社会对音乐人才需求的转变直接影响了高等院校音乐专业的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旧的教育理念没有突出实效,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目前,我们的很多器乐教师还是以培养继承性人才为目标,所培养的学生专业口径窄,音乐理论知识基础薄弱,文化素质不高,适应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全方位地发展,无法胜任中小学多元化的音乐教学和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

要使我们的学生毕业后有能力从事音乐教育工作,在开展课外活动(或组织社会单位群众文艺活动)中进行乐队排练,就必须使我们的学生以自身演奏的某种民族乐器参加到民族乐队的合奏课训练当中去。器乐合奏课是器乐技法教学的有效补充和延续,学生通过亲自体验,感受民族乐队合奏中各乐器的协调运作,以及和声、复调、织体等各种音乐要素之间的关系,学习组织乐队训练的基本方法与技术。并通过实践练习,进一步理解曲式结构、配器方法等理论知识,增强直观感受认识,强化学习效果。我们的民族乐队合奏课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也要贴近中小学教学和社会群众文艺活动的实际情况。在教学方法上,要理论结合实际,在排练中教师要把配器法、指挥学及乐队组织训练的方法融入其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更丰富的理论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尽可能选择雅俗共赏的简单的中外名曲,例如《喜洋洋》、《 金蛇狂舞》、《 花好月圆》、《红河谷》、《 四季歌》、《剪羊毛》等。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演奏中来,才能把我们的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与社会需要衔接起来,为社会输送合格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学生的器乐演奏与音乐院校器乐专业学生相比,在水平、规模、技能、难度方面虽有一定差距,但我们的学生贵在博学多才,学以致用。通过民族乐队合奏课的学习与训练,学生不仅掌握了某件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与技能,而且通过器乐合奏课的学习,亲身感受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更加真实具体,易学易懂。我们还可以组织乐队,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担任相应乐器合奏课的教学辅导工作,一方面训练了高年级学生的教学辅导能力,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勤学苦练,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学风。

三、教学以音乐为核心,加强音乐与相关学科的联系

民族器乐教师要具有振兴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传播人类文明成果,并使两者协调发展的崇高理想。我们在教学中要强调人文精神在音乐中的体现,加强音乐与相关学科的综合联系。在器乐技法课教学中,可以以音乐为核心,拓展到其他艺术领域或艺术领域之外的其他学科,去探讨音乐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例如音乐与舞蹈、音乐与绘画、音乐与诗词、音乐与政治、音乐与历史、音乐与地理、音乐与宗教等等,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使音乐具有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等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审美功能,使音乐与诗词、舞蹈、绘画、历史、地理、宗教、政治等学科结合起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体验文化中的音乐,音乐中的文化。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在课堂中演奏某首乐曲时,教师可以凭借自己丰富的艺术审美经验,通过诗歌、绘画或人物故事等作为一种参照方式去启迪学生,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可感的意境,诱导学生通过技术驾驭营造出与之相应的音响氛围。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成长背景等因素选取学生易于理解的参考意象,唤起学生的艺术感觉。例如学生演奏琵琶独奏曲《寒鸦戏水》时,教师可以引用元代前期著名的杂剧和散曲作家马致远的抒情小令名篇——《天净沙· 秋思》,也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些古代田园风光画作。更可以从乐曲标题入手进行解释:寒者孤单也,鸦者自卑之称。然我行我素,尚有戏水之时。明遗仕老,明哲保身,惧势附和,强颜苟存,不宜于言也。乐曲表达了明代遗老忧郁深重与自慰的复杂情感。我们根据乐曲的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一些人文精神方面的设计,加强音乐与相关学科的联系,使音乐与各学科之间互相交融和渗透。丰富而全面的艺术审美经验,离不开多元化的文化素养积累。有了这些积累,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通过其他文化和艺术形态认识音乐,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音乐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的艺术感受能力,进而反过来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运用多视角的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抽象的音乐,其意义尤为深远。

总之,高校音乐教学中的器乐技法课教学是比较特殊的教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要走出专业音乐院校的办学模式,密切联系基础教育的需要,不断更新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实效,构建全新的民族器乐技法课的教学方法。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

责任编辑:尹雨

猜你喜欢
器乐乐队乐曲
始乱
花的乐队
民族器乐的传统与当代演释
花的乐队
谈器乐在初中音乐第二课堂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准妈妈必听十首胎教乐曲
关于举办“学院奖全国高等院校器乐比赛”的通知
略谈器乐在歌唱教学中的应用——以《金孔雀轻轻跳》为例
FOLLOW FOLLOW 《乐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