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仲尔
一、引言
随着英语教学质量的改观,学生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写作成绩明显偏低。然而,很多学生甚至教师都未认识到致使学生英语写作水平几乎停滞不前的各种原因。作为一项特殊的技能,写作水平不仅受制于语言因素还受制于诸多非语言因素,其中思维模式的影响最大。
与其他语言技能不同,写作是用语言表达思维的手段。学生用英语写作既涉及到母语和第二语言间的语际转换,还涉及汉语思维模式和英语思维模式间的转换。如果思维模式转换顺利,那将对外语学习和言语活动起促进作用。若转换不顺利,那将阻碍外语学习和言语活动。就目前不甚令人满意的英语写作教学而言,学生未能顺利做到汉英思维模式间的转换,而这是由汉英思维间的差异造成的。
二、汉英思维差异
1.汉语思维模式的特点—整体优先
思维模式受到自然环境、宗教、传统哲学等因素的制约。“根据认知规律,对事物的认识一开始必然处在对认知对象作整体、直觉、直观性的认识阶段”[1]。汉民族也不例外。而且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小农社会,个人活动范围相对较小,讲求小富即安。上述的认知水平一开始不仅不会成为限制社会进步的瓶颈,而且还与当时的自然经济条件极为合拍。“与这种认知特点和经济状况相适应的哲学流派也具有直觉、直观性的特点。”[2]如老子的哲学认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若用今天的话来解释,就是真正的“道”是道不出来的。道不明的原因在于“道”不是靠反复推敲得来的。那靠什么?靠悟。靠的是与推究相对的直觉。
所以,汉语思维模式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直觉式的思维模式。由于这种思维模式不可能以分解这一非直觉的方式把握认知对象,而只能是以整体的方式去把握,因此汉语直觉式的思维模式导致汉语思维的整体性特点。
2.英语思维模式的特点—局部优先
西方思维模式的萌芽和发展也必然符合认知规律,即一开始对事物的认识处于整体、直觉、模糊的阶段。然而不同的自然环境,哲学观势必造成不同的思维模式。通常认为西方文化的源头是古希腊的人文和科学精神。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而言,农业在中国居主导地位,而在古希腊,则是农业、航海、商贸并存。后两种行业导致西方人采取的是“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生活观。与当时西方经济生活相适应的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受亚里士多德等哲学的影响,西方人长期推崇理性和逻辑,这是因为主体只有对客体进行科学的认识和改造,才能做到适者生存。改造客体首先需要正确认识客体,而正确认识客体的工具就是理性和逻辑。此外,相对于农业为主导的古代中国社会、古代西方社会里个人活动范围相对较大,为了能有条有理地了解复杂的客观世界,西方人必须用概念、命题等形式去对纷繁的世界进行类分梳理,所以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具有局部性的特点。
三、汉英思维模式间的差异对英语写作的影响
中西方思维模式特性不同,构成了对学生英语写作的负迁移。这是因为汉语思维遵循整体优先的原则,中国学生在思维时往往会以整个面为起点,从面到点,先通盘布局再落笔到某一点。在此过程中,由于学生思维的起点宽泛,所以思维往往发散游离之后,才最终落到中心点。而英语思维遵守局部优先的原则,西方人写作时会以具体某一细节为起点,从点到面,先细节再全局。由此,西方人的思维的起点相对狭窄,所以思路不容易发散游离,而是直奔某一细节。“形象点说,这种思维模式呈直线型”[3]。下面例子选自学生作文My Favorite Holiday的第一段:
There are many holidays in china,such as International Labors Day Children's day and national day.International day is on May 1st.I can relax myself after mid-term exam.In children's day,I will celebrate with my niece because my brother is busy.However my favorite holiday is national day, because at that time,the weather is agreeable.I can go mountain-climbing with my friends.
学生在第一句从宽泛的角度列举了中国的几个国定假期,这与标题所体现出来的主题关联性不大。第二、三句提及劳动节的时间和劳动节的安排,可惜的是劳动节并非作者喜爱的节日,因此第二、三句跑题,第四句也算跑题。直到第五句,作者才切入正题,道明自己青睐的是国庆节,以及青睐国庆节的原因。整个段落的模式大致可归为从整体到局部,从宽泛到具体。
同样是My Favorite Holiday这个题目,英语本族语者往往会直接于局部落笔,就具体某一点展开说明,避免从毫无关联的角度论述。行文如下:
My favorite holiday is national day I can be reunited with my fellow students I love to climb the mountains under the agreeable weather and enjoy the fantastic sceneries.
在这一段落中,作者直接点题,即他钟爱的是国庆节。然后从“与同学团聚”和“登山”这两点展开说明,段落中的每句话都和主题紧密相关。
四、汉英思维差异对英语句子的影响
1.对句际顺序的影响
汉英思维间的整体优先与局部优先的对立同样体现在英语句子的写作上,英语思维崇尚分析,着眼点相对较小,因此句子的语义重心往往前置,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语崇尚综合,思路往往是从整体到局部,因此句子的语义重心往往后置。举例如下:
The truly humorous individual is not only well liked,but is oft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any gathering and it is very reasonable.一个真正有幽默感的人不仅受人喜爱,而且在任何聚会上也往往是人们注意的焦点,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乍看起来,该英文长句毫无语法错误,其对应的中文译文念起来也很通顺,符合我们的思维和表达习惯。然而,该英文句子并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原因在于英语思维模式目标明确,直奔主题。而该句的重心是第二部分。因此如果采用英语思维顺序,该句应是先表态后叙述,其顺序与汉语思维模式相反。即:
It is reasonable to say that the truly humorous individual is not only well liked, but is oft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n any gathering
2.对句内主语选择的影响
在汉语整体思维模式下必然会出现主客体不分的结果。这种不严格区分主客体的思维定式反映在语言层面,表现为句子多以有生命的名词作主语。西方人局部优先的思维模式在具体的认知活动层面,表现为善于对客观世界进行类分,其结果必然是物我分立,主客分明。在语言层面则表现为句子多以无生命的名词作主语,两种迥异的思维模式,造成句子的着眼点不同。“对同一现象,用英语思维往往会关注什么事,用汉语思维往往会关注什么人”[4]。因此,用英语写作常会用非人称主语,句子表达为“什么事发生在什么人身上”,用汉语写作常用人称主语,句子表达为“什么人怎么样了”如:
What has happened to you?你出了什么事?
An idea suddenly struck me.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这种在语言层面最突出的表现差异莫过于英语中以it作为形式主语的句子被广泛使用,而在同样的情况下,汉语都是以人作主语。试比较:
It is asserted that有人主张
It is well known that众所周知
It will be said that有人会说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hat大家以为
五、对策
在英语写作过程中,汉语整体性思维模式在句内、句际及段落层次都造成了负迁移。要克服这种负迁移就必须在英语教学活动中适时导入介绍西方局部性思维模式的内容,通过中西方思维模式间的比较,使学生发现两者的不同。
当然,摆脱汉语整体性思维模式的负迁移,在英语局部性思维框架下用英语写作肯定不容易。但只要让学生接触大量原汁原味的语料,教师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结合,学生一定能从根本上把握英语写作的特点,充分发挥特有的潜力和创造力,写出更准确、更自然的英语作文。
参考文献
[1] Ellis 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1982.
[2] 曹怡鲁.外语教学应借鉴中国传统语言教学经验.外语界,1999(2).
[3] 吴潜龙.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几个问题.外语教学,2000(1).
[4]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