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龙
吉安市位于江西省中部,是举世闻名的革命摇篮井冈山所在地。“十一五”期间,全市有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11个西部政策延伸县,10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和597个重点村。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全省扶贫和移民工作研讨培训班精神,努力把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我们对全市近几年来扶贫开发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
一、普遍共识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稳步推进扶贫开发向纵深发展。一是坚持以发展为扶贫工作第一要义,用民生的[光解决贫困问题。到2008年全市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50多万人下降到20.6万人,先后实施了“十五”、“十一五”两轮扶贫开发规划,建设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833个,使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观。二是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扶贫开发工作整体推进迈出新步伐。按照“一体两翼”的要求,形成了符合我市实际的扶贫开发工作思路,使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雨露计划、移民扶贫和社会扶贫等方面协调推进。三是坚持以人为本为核心,以贫困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积极改善民生,促进贫困群众长远发展作为扶贫工作的核心理念,切实为贫困群众服务。
(二)坚持以人为本为理念,让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得实惠。一是重点村建设。2001至2008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共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14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投入财政扶贫资金3155.03万元改善贫困群众生活环境,开展“三清三改”,大大改善了重点村群众的人居环境。二是产业扶贫。一方面积极为扶贫龙头企业跑项目、争资金、促融资,促进了企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以“一村一品”为切入点,切实加强了农产品生产专业村、特色乡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了生猪、肉牛、肉鸡、特种水产、葡萄、食用菌、油茶、金桔、茶叶、蚕桑等特色产业建设。三是移民扶贫。按照“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的原则,大力开展移民扶贫。自2003年实施以来,一方面在规划移民集中安置点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业园区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另一方面是加大对移民搬迁的扶持力度。2003年,市委、市政府就制定了移民扶贫优惠政策,明确了发改委、财政、国土、交通、水务、林业、农业、电力、电信、广电等部门在移民扶贫工作中的责任,要求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和服务移民扶贫工作。四是科技扶贫。一方面以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目标,大力实施“雨露计划”。另一方面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围绕扶贫开发的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实用技术培训。五是“大扶贫”格局。一方面是积极开展定点扶贫。2002年以来,国家科技部、民政部、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和水利投资总公司等中央直属单位一直在我市5个重点县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省、市、县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也积极开展定点扶贫工作。另一方面是组织党员干部开展“1+1”结对帮扶。
(三)坚持以可持续发展为要求,增强扶贫开发的动力。一是争取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为扶贫开发提供资金来源。全市以筹措资金为己任,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二是强化监督,提升管理水平。在严格落实财政扶贫资金项目公示公告制、财政报账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财政扶贫资金绩效考核工作,促使各地用好管好扶贫资金。三是强化组织领导,建立长效机制。全市各级党政组织都成立了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市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列入民生工程的目标考核。四是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强大动力。狠抓思想先导和典型引导,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井冈山精神,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热情。
(四)坚持不懈地抓机关效能建设,提升工作质量和水平。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基层、争创一流”的工作理念,切实加强扶贫机关效能建设,努力塑造“班子作风好、队伍素质好、服务质量好、环境面貌好”的“四好”新形象。修订和完善机关规章制度,用制度管人,规范了办事程序,提高了办事效率,提升了服务质量和工作水平。
二、实践特色
(一)整村推进庄园化。整村推进工作按照“前两年打基础,后两年谋发展”的思路,始终把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实施“五通一气一绿化”和“三清三改”工程,村容村貌得到改善,贫困群众安居乐业。大部分重点村通过整治,生态完好,环境优美,呈现出庄园化的特色。
(二)移民扶贫社区化。按照“环境优美、交通便利、适度集中”的要求,坚持移民搬迁扶贫原则,扎实推进。在移民安置中,做到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移民扶贫集中安置点基本实现“五通一气一绿化”的目标,呈现出社区化的特色。
(三)产业扶贫示范化。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立足本地,因地制宜,围绕贫困农民增收,突出草食畜禽、特色经作和无公害蔬菜等产业,在全面推行“企业+农户”、“企业+基地”模式,带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各地增强“造血”功能,引领扶贫产业发展呈现出示范化的特色。
(四)“雨露计划”实用化。坚持以人为本,把“雨露计划”培训作为贫困群众学习技能、增加收入、提高素质的重要手段来抓,通过转移实现了“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方、受益一生”的良好效果,“雨露计划”呈现培训专业实用化的特色。
(五)社会扶贫整合化。坚持“大扶贫”格局,通过落实采取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挂点帮扶,党员“1+1”结对帮扶,各类社会团体组织,非公有制企业参与扶贫等措施,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责、集中投放”的原则,把农业综合开发、水务、交通、发计委等村道公路建设等相关部门的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集中资源办实事,呈现出整合化特色。
三、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仍需加大。一是重点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目前重点村建设平均每年投入10万元,只能解决一般性的工程建设资金,一些大的设施项目难以解决。二是扶贫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问题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现阶段产业扶贫重点建设只是一些投资少、成效快的种养项目,而对加工项目投入不足,以至于扶贫产业总体规模较小,幅射带动效果有限。三是移民建房起点高,标准高,大部分贫困群众举债搬迁建房,负担较重,移民扶贫搬迁每人3500元的补助标准难以满足贫困群众建房安置需要。四是革命老区基础薄弱,贫困程度仍然很深,脱贫后劲仍然不足;大部分群众地处深山区、地质灾害濒发区,因灾返贫仍然存在。五是各级财政困难,社会投入渠道不够畅通,引资融资比较困难。
(二)畏难情绪仍然存在。一是整村推进方面,扶贫开发重点村“五年一轮”的建设年限过长,资金投入总量偏少。二是移民扶贫方面,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移民后续扶持政策缺乏长期性和持久性。三是产业扶贫方面,规模小,特色不足,效益不明显。四是“雨露计划”方面,培训质量有待提高,培训资金管理有待加强。五是社会扶贫方面,重视程度有所降低,“1+1”帮扶效果有待提高。
(三)自身建设仍需加强。有些干部主动创新意识不强,仍然靠惯性思维工作;有些干部全局观念不强,缺乏谋划扶贫开发工作的全局意识;有些干部干事创业的精神不强,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还不高;扶贫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还有待加强和提高,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依然存在。
四、几点思考
(一)在深化扶贫开发的理念上下功夫。一是整村推进方面。坚决确立扶持对象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贫困群众和村级组织参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督促和支持各重点县加强对“十一五”增补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建设。二是移民扶贫方面。对居住在深山区、地质灾害濒发区的贫困人口进行易地搬迁扶贫;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实现部门联动,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加强移民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产业扶贫方面。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建立产业扶贫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着力培育优势产业,打造有一定的规模、有地方特色的扶贫产业。四是“雨露计划”方面。按照“三个基地”建设思路的要求,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把“三个基地”建设和当地工业园区培训、用工计划紧密结合起来。五是社会扶贫方面。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重视,最大限度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
(二)在完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一是要进一步认识和把握扶贫开发工作的目标和职能,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创新提高扶贫开发水平的体制机制,合理制定扶贫开发规划。二是着力探索扶贫资金使用和可持续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积极探索财政扶贫资金与其他专项资金整合使用途径,使扶贫开发工作效果更加明显。三是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将资金管理、工作落实、自身建设等内容纳入考评范围。四是努力改善工作手段和条件。要积极为扶贫部门创造条件,切实解决工作经费困难问题,解决和改善必需的办公条件。
(三)在着力加强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一是加强干部理论学习,大力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二是加强扶贫队伍管理。要加大扶贫干部培训和交流的力度,真正把那些想事的、干事的并且能干成事的干部用到合适的岗位上来。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理想信念、从政道德、优良传统、党纪法规等教育,提高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使扶贫干部干净干事。
(四)在巩固新阶段扶贫成果上下功夫。一是善于总结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成功做法和经验,并以制度规范的形式固定下来,使之制度化、常态化。二是进一步抓好扶贫开发责任制的落实。要进一步落实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责任部门具体落实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扶贫开发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作者简介]徐龙,男,江西吉安市扶贫办。
[责任编辑:李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