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伦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旅游业作为服务性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流通产业一样,也存在业态问题。旅游业态竞争是现阶段区域旅游业竞争的新趋势,而国内相关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对区域旅游业态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并提出区域旅游业态发展策略,以期对国内同类研究有所借鉴。
关键词:区域旅游业态 重庆市 发展策略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较快,无论是入境旅游还是国内旅游,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的局面,我国旅游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我国旅游产业已实现了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这就意味着竞争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而由此导致的旅游业过度竞争,既扰乱了旅游市场秩序,又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在这种生存与发展的压力下,上世纪末及本世纪初,我国旅游产业内部出现了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规律和特征的新型竞争方式,这种竞争强调产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其实质就是新型业态竞争。当前,我国旅游业正从价格竞争,跨过质量、特色和营销竞争阶段,进入综合性的业态竞争阶段,掌握新时期旅游业态竞争的特点,充分了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适应新型业态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是各地旅游业保持长久竞争力的根本。
旅游业态的概念
业态的概念源于流通业,是企业形态的简称,它是企业经营方式和经营特点在市场上表现出来的存在形态。业态竞争是流通企业利用业态的变化争夺市场、争夺消费者的行为。业态的变化能起到适应市场需要、吸引购买行为、扩大销售额的作用,因此业态成为流通企业竞争的工具。零售业态的划分标准在一定意义上可为旅游业态的划分和研究提供借鉴。
旅游业是指能为旅游者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所有行业的总和。旅游业态的定义可以描述为,一旦某个地区把旅游业作为一项经济活动,那么旅游业在该地区就是以一种行业“业态”而存在。在全球范围内,旅游业已成为最大的产业,因此,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它不仅直接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也会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新型的游览活动和休闲活动的开展,创造一些新的生产部门甚至新的产业。 因此,发展旅游业,能促进一个地区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旅游业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实例分析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重庆市航空发展滞后,尚未真正形成航运中心枢纽,有机场少航线,没有基地航空公司。民用支线机场数量少,仅有万州一个支线机场,广大的渝东南地区航空交通仍是空白。
公路有干线少支线、有骨架少网络,旅游交通建设相对滞后,跨省“断头路” 、重要旅游区之间的环线“断头路”和重要旅游区内的“断头路”多,骨架公路干线至旅游区(点)的旅游公路和主要旅游区(点)间的环线公路“通而不畅”,等外级公路比重高,更加突出了公路交通的瓶颈制约。
水路旅游交通旅游码头问题突出,三峡沿江码头综合配套环境建设滞后,尤其是库区各主要景区(点)的旅游登岸码头、码头至景点的连接道路受水位影响,还需要得到有效解决。
(二)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
重庆市的基本区情是“老城市、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财政实力弱、历史性欠账严重、传统产业转型压力大、移民安置任务重、贫困面宽,这些现实决定了政府在发挥主导作用、改善旅游发展环境方面举步维艰,难以形成大规模投资。从1998年开始,重庆市财政局每年预算安排3000万元(2003年开始每年增长10%)设立了旅游结构调整资金,对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有效的引导作用。但是,由于政府公益性和导向性旅游专项资金投入相对偏低,相关资金整合兼顾不够,社会资金特别是有实力的大业主介入旅游业不足,导致旅游资源和旅游市场开发程度偏低,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的建设相对落后。
(三)市场主体发育不足
旅游经济中散、小、弱、差、浅问题较为明显,旅游产品不新、规模容量不大、新品不精、精品不强,市场竞争力不强,旅游供给落后于旅游需求的发展;旅游与相关要素协调发展不够,产业的带动功能发挥不充分;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格局还未真正形成;投融资平台和资本运作平台缺乏,龙头企业及市场主体综合实力不强,旅游投入不足,相关资金整合兼顾不够。
(四)距离主要客源地远
重庆市的旅游客源市场开发面临一定难度:一是贵州、川东、湖南、陕西、湖北等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都相对比较滞后;二是企业弱小,市场招揽能力不足;三是旅游资源点多面广、路途遥远、劳碌奔波,旅游成本比较高;四是与周边地区旅游产品存在一定同质性,面临市场竞争,市内各区县市旅游产品相似,也存在相互竞争。
旅游业态发展策略
(一)转变观念,强化旅游经济意识
应把发展旅游业与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先进文化、促进对外开放、构建和谐重庆、富裕城乡人民结合起来,切实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真正把旅游作为大产业来谋划和发展。围绕中心工作发展旅游,将旅游作为重要切入口,进一步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打造旅游发展的战略性平台;发挥直辖市城市功能,为西南旅游搭建服务平台。
(二)打造精品,树立旅游品牌形象
重点打造旅游精品,加快开发旅游名品和新品,形成以观光为主体、休闲度假、商务会展、都市旅游和复合型旅游为新增长点,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体系。按照“提升三峡旅游、充实都市旅游、培育乌江画廊”的思路,整合资源,创新发展,着力打造三大旅游精品,树立旅游地品牌形象。
(三)强化合作,提升区域旅游价值
加强重庆市与周边各省市和市内各区县间的旅游区域合作,打破地区封锁、市场分割局面。清理各种形式的关卡壁垒,按照旅游市场需求,积极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共享、旅游交通贯通、旅游客源互流、旅游产业同兴;全面实施渝鄂、豫川黔旅游经济合作协议,加强跨省旅游经济协作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推进跨区域旅游资源和精品线路的联袂开发,强化旅游品牌的联合宣传促销和旅游市场的整顿规范,共建跨区域无障碍旅游区。同时,加强重庆航空口岸建设,开通与张家界、九寨沟、贵阳、西藏等的航班,真正建成西南的中心枢纽。
(四)加大开放,实现战略性增长
鼓励旅游企业不断创新旅游业态和经营方式,利用品牌等无形资产发展委托经营、连锁经营和加盟经营。加大开放力度,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大型企业和品牌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战略性增长。建设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支持中小型旅行社立足特定旅游消费群体,面向专门旅游市场,走特色化、专业化发展之路。适应度假、商务会展和旅游发展的需求,引导建设一批度假型、商务型、会议型旅游饭店;适应自助游、自驾游等散客市场需求,引导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家庭旅馆、汽车旅馆,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消费者需求。形成大中小企业“金字塔”型的规模经营体系,发展面向不同业务层次的服务经营型、资本经营型和品牌经营型企业。 加强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和市场建设,形成以旅游日用品、传统工艺品和地方土特产为主体的具有巴渝文化特色的旅游商品体系。
(五)注重培训,加强旅游队伍建设
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开发的经费投入。抓好旅游行业管理人员、企业经营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岗前培训、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工作。抓好库区移民旅游就业和创业培训工作,扩大库区移民在旅游中就业。整合教育资源,加快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用好国家关于西部地区吸引、鼓励人才创业的政策,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和改进高等旅游院校的旅游专业教育,按照市场需求培养实用的专业人才。积极扶持旅游人才网站建设,实现与全国旅游人才信息的联网互通。
(六)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
重庆市指导各区县在发展旅游时,要注意到重庆市的三个基本区情:一是大城市、大农村的基本区情,要充分考虑到发展水平和基础设施的差距,分为不同的类型和发展梯次;二是三个旅游板块内部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同质性,要注意突出重点、整合资源;三是市场的多层次性,有巨大的内需市场。各区县市要根据各自特点,避免同质发展,低水平重复。按照“资源分类、产品分级、市场分层、服务分等”的思路,突出资源的核心优势与市场的针对性,指导市内各地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