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焦虑现状研究

2009-12-23 03:39
中小学德育 2009年21期
关键词:苏中同伴社交

谢 丹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外出务工农民日益增多。城乡二元化格局以及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现状导致了我国独有社会群体——留守儿童的出现。2005年,全国妇联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留守儿童为2000万左右。2008年,全国妇联发布新的数据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达到5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可以预料,随着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速,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将继续存在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当前,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四川、安徽、湖南等劳动力输出大省上,而对于经济实力总体较强的江苏省特别是经济相对落后的苏中、苏北地区,留守现象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也鲜见系统的实证研究。2005年,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学生对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淮安市淮阴区和宿迁市宿豫县农村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苏中、苏北农村中小学生有七成为留守儿童[1]。可见,对苏中、苏北农村留守儿童现状的了解和研究已势在必行。根据《联合国儿童公约》的年龄标准和当前逐步达成的对留守儿童概念界定的认识,本研究中的苏中、苏北农村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外出,由父母一方或者其他人进行抚养与教育的长江以北的长三角地区的小学学龄儿童”。

在对留守儿童的研究结论中,人际交往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适应问题。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包括亲子交往、同伴交往、师生交往。而对于已进入学校的留守儿童而言,与他们交往最多的是同伴(同学)。同伴交往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特殊的作用,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交往、个性与道德品质的形成、情感的发展、心理的健康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2]。研究表明,由于留守儿童自身的一些特点加之缺乏正确的引导与鼓励,他们在与同伴交往时,往往因缺乏社会技能而导致同伴关系不良,出现程度不同的交往焦虑,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和健康心理的维护造成了极大威胁。因此,调查并分析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现状,提出科学的人际交往教育对策,改善儿童的人际交往状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泰州、宿迁、连云港3个地区在校3~6年级共521名农村留守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21份,回收有效问卷493份,有效率为94.6%。

2.研究方法

(1)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Stone等编制的《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该量表所涉及社交类型项目全部是儿童同伴交往问题。量表包含两大因子:害怕否定评价、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共10个项目,采用3级评分制(0:从不是这样;1:有时是这样;2:一直是这样),量表得分从0(可能性最低)到20分(可能性最高)。根据已有研究经验[3],本研究定义量表总分累计大于9分者存在同伴交往焦虑,在此基础上计算儿童同伴交往焦虑检出率。

根据邓自鑫的建议[4],本研究自编了教师和家长访谈提纲,弥补了研究方法单一的缺陷。

(2)调查方法

由经过培训的心理咨询专业高年级学生承担现场调查工作,被调查班级老师协助。调查前向被试讲解调查目的与填表方法。学生自行阅读,遇到问题可向调查员询问。调查表由调查员统一收回。

(3)数据统计

所有数据用SPSS13.0统计软件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焦虑的年级、性别特征

综合表1、表2,留守小学生同伴交往焦虑总检出率为30%。不同年级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焦虑总分及分量表得分有极其显著差异(p<.001),随着年级的增加,儿童同伴交往焦虑检出率呈下降趋势(F=14.89, p<.001);不同性别儿童在各量表上得分比较差异均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

2.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焦虑的其他影响因素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父母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父亲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占64.9%,母亲初中

以下文化水平的占66.8%;有44.8%的留守儿童主要由祖父母抚养,26.3%的儿童主要由母亲抚养,12.8%的儿童主要由其他亲属抚养;有43.6%的留守儿童是独生子女,56.3%的儿童是非独生子女;调查对象中,有104个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已有1个月,105人外出打工1~3月,有143人外出打工3~6个月,有141人外出打工时间在半年以上。为探讨影响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焦虑的社会原因,本研究分别就上述各个因素对儿童同伴交往焦虑的影响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3。

表3结果显示,是否独生、父亲文化、母亲文化、主要抚养人、父母外出打工时间均对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焦虑产生显著影响。母亲文化层次越低,儿童同伴交往回避越多,父亲对此影响不显著。

在进一步的多层比较中我们发现,由父母双方或一方抚养儿童的社交焦虑总分及社交苦恼回避得分显著低于由祖父母和其他亲属抚养儿童得分,祖父母与其他亲属抚养人对儿童的影响不显著。

此外,数据结果还显示:父母外出打工时间1个月儿童的社交焦虑总分、害怕否定评价、社交焦虑苦恼得分显著低于3~6个月的儿童,分离时间1个月的儿童的社交焦虑总分及分量表得分明显低于6个月~1年儿童得分。由此可见,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越长,亲子分离越久,儿童的同伴交往焦虑越严重。

3.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焦虑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表4结果表明,父母外出打工时间长短、父母亲文化、儿童年级对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焦虑有显著影响,而性别、抚养人、是否独生对儿童同伴交往的预测力不大。并且父母外出打工时间长短对儿童同伴交往焦虑的预测力最大。父母离开时间越长,儿童的同伴交往焦虑越明显;父母亲文化程度越高,儿童同伴交往焦虑越低;儿童年级越高,同伴交往焦虑越低。

三、讨论

1.苏中、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状况不容乐观

苏中、苏北农村留守小学生同伴交往焦虑总检出率为30%,这一结果高于王良锋等人对安徽农村小学生的社交焦虑检出率(17.4%)[3]。结合教师访谈的结果来看,教师眼中的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习问题(32%)、习惯问题(29%)和同伴交往问题(27%)。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现状不容乐观。综合目前国内已有研究,对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焦虑问题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周宗奎、汪红烨的研究表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不存在交往焦虑上的显著性差异。但张顺、王良峰的研究结果却正好相反。本研究认为,不同样本和数据统计方法是造成这一分歧的主要原因。

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主要包括家庭交往、同伴交往和师生交往。相比较而言,留守儿童最缺乏的是家庭交往。而家庭交往作为儿童最早接触的人际交往类型,其发展会直接影响到同伴交往和师生交往水平。单亲抚养、隔代抚养和寄养虽然能够让儿童感受到亲人的温暖和关爱,但由于儿童与抚养者的血缘、年龄、文化水平等的差距,留守儿童难以获得全方位的有效引导。如,祖辈对留守子女的过分溺爱和疏于管教导致儿童学业成绩下降、行为习惯偏离、自律水平较低。这种关系呈现出的特点正好给儿童的同伴交往埋下了隐患。

2.苏中、苏北农村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焦虑的影响因素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焦虑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性别差异不显著,且年级越高,儿童的同伴交往焦虑越低。这一结果也与已有的研究结果一致[5]。随着年级的增长、同伴交往频率的增加和同伴之间友谊的逐步建立,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交往回避现象越来越少,较少地体验到焦虑和不安。

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可知,父母外出打工时间、父母亲的文化水平是影响留守儿童同伴交往焦虑的主要因素,抚养人和是否独生子女对同伴焦虑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由此可见,父母因素成为留守儿童是否存在同伴交往焦虑或同伴交往焦虑高低的首选因素。相对城市和农村非留守儿童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交往,特别是亲子交往的严重缺失是造成儿童多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亲子间的依恋关系是儿童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影响儿童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看法。而亲子交往的过早中断,让儿童难以与父母之间产生较强的情感交流,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行为模式,继而进一步影响儿童的师生交往和同伴交往。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父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影响对儿童教养方式的选择,决定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性质,从而影响儿童人际交往的质量。本研究中的农村留守儿童父母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教养方式或简单粗暴或放任自流,父母在与儿童的相处过程中,特别是当儿童在同伴交往中出现挫折的时候,不能给予全面的、正确的引导。而且,父母教育的缺乏也让儿童不愿与父母讨论交往过程中的困惑,由此产生一种恶性循环。

四、建议

面对家庭教育缺失的现状,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就显得格外重要。从影响良好人际关系建立的因素出发[6],教师可从人际知觉和自我认知两个方面提高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交往质量,减少他们的交往焦虑。由于长期缺少父母关爱以及隔代教育的弊端,留守儿童对他人行为的正确认识存在一定偏差,因而易出现自私自利、攻击性强、冷漠等不良人际交往行为。为此,教师可采取一些符合儿童年龄特点的训练技术,如角色扮演、激励强化、试误、敏感关系训练、照镜子等儿童喜闻乐见的方法,对留守儿童不良的交往模式进行矫正。

在本次调查中我们发现,这些处境不利儿童身上也有许多闪光点:他们关心父母、自理能力较强。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观点和启示,学校和社会应当充分认识到留守儿童的积极面,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抓住留守儿童自身的优势,实行以点带面的教育,让留守儿童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以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真正实现同伴间平等、和谐的交往。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华东新闻》(2005年06月16日).

[2] 朱滢,实验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王良锋,张顺,孙业桓,张秀军.安徽某农村地区小学生社交焦虑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学校卫生,2006年10月第26卷第10期.

[4] 邓自鑫,郭成,王金花.我国留守儿童焦虑与孤独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9月第27卷第9期.

[5] 张顺,王良锋,孙业桓,陈兴付,张秀军,高荣,邢秀雅.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状流行病学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7年第34卷第3期.

[6] 王淑敏.小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指导与训练.教学与管理.西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2003年7月15日.

(本文为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苏中、苏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重点资助课题,批准号为B-a/2008/01/021)

(作者单位:江苏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徐向阳

猜你喜欢
苏中同伴社交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苏中少年英雄——周银海
“苏中小延安”的由来
社交媒体中的影响者
社交距离
寻找失散的同伴
嘿,这欢乐的日子!
比起社交媒体,我更在意逝去的时光
苏南、苏北、苏中地区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比较及对策建议
跨江融合背景下苏中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