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冬冬
《易经》云:形而上者为之道,形而下者为之器。“道”指的是无形的、更高层次的人生意义和精神追求,而“器”则留驻于形式的、物性的、工具性意义层面。操行评语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从而促进他们知、情、意、行的综合发展,这与“道”的追寻是一致的。然而,目前,一些老师的操行评语实践仍然停留在“器”的层面,没有上升到“以学生为本”的“道”的境界,很难体现操行评语的教育性原则,致使评语缺失了应有的作用,遭遇了发展困境。
一、现状堪忧:中小学操行评语中的困境
1.评语措辞模式化,缺失针对性
如今操行评语的语言由以前的生硬、乏味版本——“该生尊敬师长,热爱集体,团结同学,学习刻苦,思想上进。希望戒骄戒躁,继续努力,争取更优异的成绩”发展为现今的版本——“你课堂作业总能第一个完成,每次回答问题,你总是积极举手,尽管你作业有时会出现小差错,答题可能不够完整,老师仍然欣赏你的机敏和勇敢。最让我满意的是,只要谁需要帮助,你准会伸出友谊之手。不过,我对你有一份特别的期盼:当你因为一点点小事与别人发生冲突时,你要放下紧握的拳头,报之谦让的一笑,好吗?我相信你不会使我失望的”。[1]对比以上两个版本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操行评语作为一种评价性的书面话语所发生的巨大转变。温馨式评语改变了以往的生硬语言,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心灵距离。然而欣喜之余,在这些变化的背后似乎隐含着令人担忧的问题——语言风格上的改变可能“换汤难换药”。温馨评语的变革将人们推向了另一个极端,操行评语形成了新的模式化。教师在撰写操行评语之前,心中就设置好了一个“温馨式”话语框架,以致评语始终沿袭着这套相同的语言模式来评价全体学生。如果不能针对每个学生,不能对学生有真正的了解,在作为形式的评价语言上的改变一旦形成新的语言套路,将难以产生真正具有针对性的实质内容的评价。[2]
2.评语和操行考核指标不符合学生年龄特征
有些评语中出现生僻字或词,很多低年级小学生可能连理解都有问题,更不用说领悟。如:“总感觉像是海边的细沙,抓你抓不准,飘灵中带有几分深邃,剔透中带有几分浪漫,出乎意料的是你的心却是这般的与我贴近,其实,人与人最珍贵的就是心与心的交融。坦诚地说,你是我的骄傲,天赋加上努力让你开始品尝到了成功的滋味……”一段优美的散文,让人似乎进入神往的梦境,又好像是一封浪漫、温馨的情书。又如:“当夏天向我们跑来,当知了在树上拼命叫的时候,暑假开始了。一学期就这样结束了,你是否感到有所骄傲,有所收获,有所不足。那么赶快行动起来,找出不足,迎头赶上,以全新的状态迎接新学期的到来”“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希望你能努力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乐观向上地度过每一天,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等等。此外,在学生操行量化考核表中未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如低、中、高年级)有区别的评价内容。在《学生素质教育汇报单》“品德素质”栏的评价内容中,每一评价指标没有具体的层次和范围,都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化条文,缺乏针对性,缺乏体现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的内容。
3.教师掌握话语权,学生主体地位缺失
维果茨基说:“一个人是从别人那里看到自己的,个性是通过别人的反馈而成为现在的样子的。”[3]教师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品德素质,有利于学生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促进学生品德的进一步完善,同时有利于教师明确对受教育者全体或者是个体的施教目标和施教方式方法的进一步改进。“操行评语作为一种评价性的书面语言,应是生成性的,而非预置性的。它是在师生之间生动的交往过程中产生与形成的,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与对话,但又不同于一般的交流与对话。”[4]它是教师将自己作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与学生敞开心扉的交流与沟通的过程。现行的操行评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师在评价中的唯一主体地位,增加了学生自评、互评等评价环节,但是在此对话过程中,教师仍然掌握着话语权,教师说话的对象往往侧重于家长,并且希望联合家长的力量改造学生,忽略了学生本人的内心感受,师生之间也就谈不上进行真情实意的交流。
4.人称的单一化
目前我们的操行评语由以前冰冷生硬的“该生”变为亲切的第二人称“你”。这本是善举,然而单一的第二人称并不能体现个性化。事实上,这个问题是由目前评语中存在的一大争议性问题造成的,即评语的指向对象问题。也就是说,评语到底是写给谁看的。据华东师范大学教管系李超平对此问题所作的调查,主张评语应该面向学生和应该面向家长的人数各占一半。产生这种分歧与人们对于评语的功能和目的的认识有关。一部分人认为评语应该面向家长,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表现,以便和班主任配合,更好地教育孩子。这就是传统评语中使用“该生”的提法,把学生视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第三者。而另一部分人认为评语应该面向学生。面向学生的评语一般用第二人称的提法,让学生独立去思考、感知,希望学生从评语中获得启发,进行自我教育。[5]无论是借助家长的力量教育孩子,还是启发学生的自我教育,写评语都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的,即改变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使学生不断进步。综上所述,两种观点各有千秋,否定任何一方都欠妥当。因而可以说,评语既要写给学生看,又要让家长看,同时还要给与学生相关的人看,这样才妥当。
二、回归本真:操行评语的理想追求
1.体现评语的针对性,力求个性鲜明
从操行评价的科学性来看,因为集体教学(一个老师要面对几十个学生)的缘故,所有学生真实表现的信息并不自动地为教师所全面掌握,因此有时候所做的评语并不是十分可靠的。学生操行评语的具体化要求能促进评语的科学性。[6]学生操行评语的具体化要求教师平时多留心观察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即使如此,也不能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全面论及,难以“眉毛胡子一把抓”,只能有所侧重,抓住关键细节,“有的放矢”。“操行评语,要实事求是,抓主要问题,有针对性,能反映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表现和发展趋向;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适当指出他们的主要缺点,指明他们努力的方向,不可罗列现象、主次不分;文字要简明、具体、贴切。”[7]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抓住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用概括性的语言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写出学生的个性。
2.突出评语的交流性,增加学生话语权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人民在评价自然、社会、他人、自己的同时,也被他人评价。“人的行为主要是在其所属群体以及这些群体内发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8]传统的操行评语一贯采用的是“该生如何如何,希望该生以后怎样怎样”,无形之中就疏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到教师高高在上。现在的评语人称由以前“该生”转变为富有亲和力的“你”,面向的对象也由家长转变为学生本人,使得师生关系一下子拉进了许多。“撰写操行评语,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这项重要的教育交往活动充满了对话,其核心是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话语是其基本材料,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7]在操行评语中,教师与学生是对话的主体,此对话过程是以话语为中介的。对话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甚至可以是学生自己与自己对话。要突出评语的交流性,教师就要改变作为掌握话语权的评价者的传统地位,增加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主动性,增加学生话语权,实现操行评语由改造学生转变为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对话。
3.家长要重视操行评语的德育功能
家长应充分认识到操行评语的德育评价功能。操行评语是教师对孩子在校表现的综合评价,评语所反映出的表现,可能是家长不易了解到的。然而,教师的评语只能反映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因此,全面的评价要求家长对孩子在家庭、社会中的表现也作一个评价。只有把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方面的表现结合起来,才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评价。目前常用的“回执”是家长向孩子和老师展示自己形象和素质的窗口,一份认真的回执可以显示出家长的素质、教育观念、与孩子的关系等等。据此,教师也可以更多地了解孩子的生长环境、家庭表现,利于进一步因材施教。
4.操行评语应具有前瞻性
操行评语除了具有评价功能外,也应充分发挥激励和导向功能,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潜能,设计规划人生,不断追求进步。因此,操行评语应具有前瞻性,体现一种开拓创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教师给学生写操行评语,除了要对学生在某一段时期内的学业、品行进行回顾、总结外,还应体现对学生未来的预测,引导学生对未来的憧憬,指导学生对未来的规划。可以说,好的操行评价能够启发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自身的特质和潜能。它让学生更了解自己,也更自信。
总之,操行评语是德育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发挥操行评语的德育功能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需要学校、家长、社会一起重视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
参考文献:
[1] 黄立平.德育评价的缺失及对策[J].基础教育研究,2006(4).
[2] 周艳.“我——你”关系对教师温馨评语的解读[J].教育评论,1999(5).
[3] 安艳.学生操行评语的理论基础及实践操作[J].教育科学研究,2006(7).
[4] 李健民.班主任工作心理学[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
[5] 钟启泉,高文,赵中建.多维视角下的教育理论与思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李卓.由操行评语变化看班主任角色转换[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3).
[7] 檀传宝.品德评价的否定之否定[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4).
[8] 叶飞.德育评价中的人文关怀[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7).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李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