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 洁
上学期,我有幸参加了全市“学科带头人”课堂展示活动,执教《从一滴水说起》(苏教版四上)一课。循着“聚焦学生研究,构建生本课堂”的活动主线,在选材、备课、研课、上课的艰辛历程中,我和“生本”课堂来了个“最亲密的拥抱”,从而邂逅了别样的精彩。
课题选定:一封“另类”的检讨书
展示活动前,我认认真真地开始了选课。正当举棋不定之时,一封“另类”的检讨书让我眼前一亮。事情是这样的:中午,我正在办公室里批改作业,一个男孩急匆匆地跑进来:“老师,班里的饮水机被弄坏了,水流了一地!”我连忙来到教室,只见纯净水正“哗哗”地往外流。
于是,我和两位闯祸的“冒失鬼”进行了一次谈话,没想到,他们竟然认为浪费一些水没有关系,再换一桶就行了。于是,我请他们以“水的哭诉”为题,写一份“另类”的检讨书。其中一份是这样写的:
我是一颗小水滴,今天我和伙伴们一起来到了四(5)班。不一会儿,饮水机的开关就坏了,我和一些小伙伴不由自主地流到了地上。
人类啊人类,真是太不珍惜我们了!多少年来,我们水一直在为地球上的生命服务,任劳任怨,从未停息。不知人类可曾想过:我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如今的水资源已经供不应求了!当我不断向你们敲响警钟的时侯,你们可曾想到,那白白流失的不是水啊,那是地球的鲜血,生命的甘露!……
手握这份“另类”的检讨书,我蓦地想起新课标中的话:“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是的,何为“生本”?就是基于学生、为了学生、发展学生!德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获得真实、动态和正确的认识,才能实现道德认知的内化和道德情感的升华。于是,我决定结合这一事件,上《从一滴水说起》一课。对!就是它了!
教材取舍:在“一地鸡毛”中探寻价值
鲁洁教授曾经说过:“教科书可能是‘一地鸡毛,正是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塑造着儿童的品性与人格。”新教材摒弃了道德说教,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通过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帮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体验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不断地去理解道德并去道德地享受生活。但是,这“一地鸡毛”也是需要根据实际生活来梳理的。本课教学目标之一是“感知水的重要性及我国水资源缺乏的状况”,在立足教学目标,立足学生认知实际的基础上,我对教学内容做了以下“剪裁”。
1.减:删“繁”就“简”。在教材中,有两处地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甚远。一是“那年,我的家乡大旱……”,由于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江南一带,对“大旱”根本没有任何概念;第二处是“工业万元产值用水中外对比”表,工业生产中浪费水的现象也是学生所不能理解的,于是我决定舍弃这两个内容。
2.改:身“临”其“境”。要回归生活,让学生“身临其境”不失为上策。因此,我把“你经历过缺水的时刻吗?”这一问题进行了重新“包装”,自拟了一则“停水通知”:
通知
因美术馆DN1000管道施工,西门大街沿线(虞山北路至石梅路)用户于9月11日22:00至9月12日13:00停水。大雨顺延。请广大用户做好准备,敬请谅解!
常熟中法水务有限公司
2009年9月10日
课堂上,通过这则通知,孩子们“身临其境”,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讨论着自家因为停水而必须提前做好哪些准备,切实感受到了“停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困难。
3.加:增“光”添“彩”。在导入环节,我精心选择一组图片,配合优美的音乐,让学生感受到水为人类创造了美好的一切:辽阔无垠的大海、波光粼粼的湖面、一泻千里的瀑布……课堂上,学生为这大自然的杰作深深吸引,纷纷畅谈自己的感触。这时,老师再顺利入题:“是呀,这一幅幅大自然的杰作,都是水奉献给我们的。我们常说: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管是潺潺的小溪还是浩瀚的大海,都是由一滴滴水汇聚而成的。今天,我们就从这小小的水滴说起……”
对教材作出适当的“剪裁”,取舍多寡,增删与否,均要依据教学的实际,切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尤其要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拓深、拓宽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涵与外延。“一地鸡毛”中的价值追寻,就在这一取一舍之间。
课前链接:在“生活游历”中轻盈起步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莱文指出:“一个有意识的教师,应该在教学之前做出决策,教师应该思考如何证明学生正在进行学习、正在迈向成功。”品德教师应该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前准备活动,充分利用好各自的“生活游历”,挖掘出各种有效资源,从而使得品德课堂活动更加丰富。
因此,在上课之前,我就和学生共同完成了几项课前准备:
▲ 小调查
▲ 资料园
请你通过各种途径(上网等),去查找有关全球水资源现状的资料。
另外,我还请学生在家里尽可能地寻找水的踪迹,大胆地对自己找到的水进行实验,还可以去找找身边的污染水源。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上课时,他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含水物体,收集到了水在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各项用途,还有一些关于水的歌曲和诗文等。有个学生甚至和母亲一起,根据《我是一头小毛驴》的曲调改编了这样一首歌:
小水滴
我是一颗小水滴,我一直都在变。
有时我是一股湿气,有时变成冰。
小草没我会枯黄,花儿也会谢,
叮叮咚咚我穿过树林流进大海里。
听到这首歌,我顿生灵感,便请这个小女孩扮演“水姑娘”进行了课堂教学的导入。学生马上被“水姑娘”的水滴头饰、水蓝色裙子吸引住了,歌曲当中蕴含的水知识更是过“口”难忘。
我们的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已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经验。很多时候,我们会一厢情愿地设计、规划我们的教学,却很少研究学生的已有水平和真实情况。以生为本,就应该认真研究和了解学生,准确把握教学的起点。在每一次课堂教学前,我们都应该邀请他们积极参与,尊重他们的想法,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用心引领。这样,我们的品德课堂才能轻盈起步。
课堂呈现:在“主体参与”中邂逅灵动
如今的品德课堂,可谓“百花齐放”,精美课件、小品表演、案例呈现、辩论会等等,一节课下来,内容过于丰富,学生被动应付。我们不禁要问:品德课堂追求的到底是动人的吸引还是完美的控制?
在“感受水危机”这一环节中,我最初的设计是这样的:
(1)导入:有的同学会说,我们这里是江南水乡,怎么会缺水呢?可你们知道吗?就在2007年,我们的邻居——太湖里的小水滴们就遭了殃。
(播放太湖蓝藻暴发画面,配上小水滴的呼救)
(2)交流:同学们,听了小水滴的呼唤,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3)展示:在我们的身边,还有类似的污染事件发生吗?把你所搜集到的资料向大家展示一下。
这一预设是想通过生活中的真实事件,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水危机”就在身边。可是,这样一来不又成了单调的资料展示会吗?于是,一番思量后,我决定来个“改头换面”——
【课堂呈现】
师(拿起某学生采集的一瓶污水):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瓶水,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这瓶水的颜色是棕色的,有点像茶饮料,不过这瓶子上没有标识,我不敢肯定。
生2:我觉得从颜色上看像可乐,但是要确认还得打开来闻一闻。
师(打开瓶盖让生2闻):你闻出了什么味?
生2(皱眉):很难闻,有股说不出的酸臭味!
师:这到底是一瓶什么水呢?还是请它的收集者来介绍吧。
生3:这是从我家前面的小沟渠里装的污水。
师(举着瓶子挨个问):谁还想闻一闻?
(生皆摇头躲闪)
师:你们为什么不想闻?
生4:这水里有毒。
师:你认为有哪些毒?
生4:我也说不上来,反正喝了肯定对身体有害。
师:你们敢在这样的水里游泳吗?从这样的水里钓上来的鱼你们敢吃吗?用这样的水浇灌出来的粮食你们敢吃吗?用这样的水洗的衣服你们敢穿吗?
(生均答“不敢”)
师:面对这一瓶污水,你最想说什么?
生4:我们再也不能污染环境了。
生5:如果再这样排放污水,那么到最后,地球上所有的水都将变成毒水,唯一没有毒的就是我们人类悔恨的眼泪。
在一瓶小小的污水上做出了大“文章”!从“看”到“闻”再到“说”,我们的孩子直面问题,平等对话,积极探究,充分交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教学在激情探究、率真表达中不断推进……
可见,品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样,就能让我们的孩子多一些参与的机会,多一点探究的空间,多一次满足需要的肯定,多一些个性宣泄的渠道,而我们的课堂也必然会更加灵动!
课后回归:基于“儿童立场”的新起点
良好道德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德育的本质是实践,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的全部。要使学生真正学会做人,必须回到生活中,在生活中检验,在生活中完善,促进自我发展。因此,我们更应该在课后回归“儿童立场”,让学生在生活中面对新的起点,践行道德。
在本课教学后,我为学生设计了一次实践活动:
(1)护水绿色先锋队:课后把广告语制作成小小的宣传牌,张贴在校园内。
(2)争当节水小标兵:与父母一同制定《家庭节水公约》,每天坚持记录:今天,我节水了吗?不管在哪方面做到了节约用水,都可以为自己赢得一颗星哦!
这样的活动既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节约用水不再是一个抽象的口号,而成为了引导他们实践的一盏航标灯。在节约用水的记录表中,我没有规定节水的具体项目,因为孩子们的实践内容会因人而异,这就产生了新的儿童立场,也是成长的新起点。因此,基于“儿童立场”的课后延伸更显德育的魅力,更显德育的生命关怀,也更显德育的实效。
在品德教学中,假如每一位教师都能真正做到以生为本,用心关注学生,必将撑起道德的一片蓝天。让我们共同开展一段旅程,让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旅程中成为真正的旅伴。让我们引领儿童“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帮助儿童去生成有意义的生活,形成内在的、有道德意义的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常熟市石梅小学)
责任编辑 李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