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霞
摘要:《中国历史文选》的课堂,以其工具性为契入点,可以构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这需要教师做到:注重学生心理认知;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作业设置等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料室藏书丰富的特点,引导学生与所学知识进行亲密接触;大方给予学生时间、引导及称赞等。
关键词:《中国历史文选》;教学改革;兴趣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6—0188—02
作为历史专业的基础课、工具课,《中国历史文选》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提供一条学史入门的途径,使他们学会并掌握一些治史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既包括知识的学习,又包括能力的培养。目前它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仍有许多与此不符的地方,譬如这门课的特性之一——工具性在许多高校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中国历史文选》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决定它所选用的文章是古文和古字(笔者认为历史文选课选用的文章应该是古文和古字,目前有些教材是白话本,课后注释很全面,学习难度大大降低,达不到全面锻炼学生基本功、培养学生历史感的目的。本文所用教材是周予同先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给学生带来很大距离感、陌生感、恐惧感,笔者不止一次听学生说看到课本的感觉是害怕,没有吸引力,没兴趣、没动力去研读。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教学目的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灵活性、课堂的趣味性可抵制教材的枯燥,课堂的活力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和欲望。我们不能否认传统的教师主讲的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中所起的作用,但是我们也不能沉溺于目前很多高校沿袭的“老师满堂讲、学生满堂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即忘记”这样的教学模式。
笔者认为,以其工具性为契入点,《中国历史文选》的课堂可以构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在教学中,结合当前学生的学习特点、心理特点、接受能力以及动手能力,重视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突破学习没有激情、没有兴趣的局面。此外,可以借机培养学生作为师范生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使他们从技术到心理都受到一定的锻炼,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和独立的科研打下基础。
把《中国历史文选》课堂构建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要经过精心策划,不能只流于形式。
一、注重心理认知
我校历史文选课开设在第一学年,学生经过高考后近三个月的煎熬和等待,又经过入学后一个月的军训,对学习有着强烈的欲望和美好的憧憬,对专业课及任课老师有着强烈的好奇及内心的崇拜。这种情绪和激情如被引导到学习,是一股很强的学习动力。但是历史文选课的教材和这种情绪是不协调的,它艰涩难懂,趣味性差,犹如一盆冷水浇在学生激情火焰之上。这种情绪和现实的反差使学生与这门课程渐行渐远。怎么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需要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下足功夫。譬如教材第一部分是甲骨文与金文,在授课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写古文字、讲文字构造、放甲骨文、金文的图片,以他们知道但不十分了解的东西作为切入点,比如十二属相、天干地支等等。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后,明确提倡、鼓励、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比如鼓励学生查一下自己的姓或名或是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字古文怎么写,经过了什么样的演变过程,并鼓励他们走上讲台进行现场演示。这样学生的好奇心给他们带来了成就感和被认同感,从而获得学习的巨大动力。这是一个引导学生由认识到接受、到实践的过程。开始时学生可能是被动的、试探的,当他们内心觉得有收获的时候,被动就变成了主动。当然,这个过程是个反复的、时刻会发生变化的过程,老师对这个过程要有准备,要不厌其烦,适机引导。
二、投其所好,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
(一)教学内容投其所好
抓住学生求知的心理,讲解某些具体问题的时候,尽可能层层深入、生动形象,并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举例来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让学生总结有哪些字可以表达“年”这个概念。学生略作思考就可以回答出“年”、“岁”,这时老师可以说出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副对联“爆竹声声辞旧岁,欢天喜地迎新年”加深印象,接着告诉学生还有“祀”、“载”等。再设问:为什么这些字可以表达“年”这个概念呢?这是个看似简单,学生经常使用,但从未思考过“为什么”的问题,他们会饶有兴趣的思考、学习。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尽可能运用学生比较陌生的字源字形进行讲解,分析深入到位。比如“年”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一年一熟,西周始用至今。“岁”的甲骨文字形,用斧砍人的双脚,每年一次大型的祭,故引岁为年。
这种追根溯源的讲解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有利于历史思维的形成。历史系的学生要培养历史感,学习的时候不能只记忆一些历史片段或者历史现象,要勇于探索,敢于设疑,积极求证。经常给学生灌输字的本义及其活用,他们对古文字会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认识,每个字都饱含智慧,从而逐渐从心理上消除他们对古文字、繁体字的排斥。此外,阅读中他们对一些字词的理解不会再囿于成见,不会只在他们学过的含义内徘徊,他们的思维会更开放,理解会更大胆,并且这种态度会逐渐延及生活中如何对待新的事物。
(二)教学手段投其所好
要认识到感官刺激对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性。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视频、图像、文字、声音等融为一体,突破传统课堂单一的文字板书形式,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比如《七月》篇,内容涉及到天文、动物、植物、农作物、祭祀、劳作等,口头讲解难尽其意、难尽其形,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将这些东西直观化,消除学生的疑难情绪。
(三)作业设置投其所好
作业设置在学生感兴趣并容易有自己认识的地方。比如在讲姓氏的时候,老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姓氏产生好奇,指导他们课下查阅资料,然后组织学生讲解。与自己相关的知识学生很关注,他们有很高的参与热情。学生不仅会讲到自己姓氏有几种来源,还会作出大胆的推测——自己属于哪一支?借机引导他们进行历史调查和历史研究。这样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
做到这些需要老师注意知识更新,要尽可能多的储备知识和信息,在教学中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的需求面和需求度,这样才能对学生关心和思考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和引导。
三、引导学生与所学知识进行亲密接触
充分发挥图书馆、资料室藏书丰富的特点,让学生亲身感受、亲手触摸《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涉及的历史图书。以周予同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文选》为例,它的内容包括甲骨文、金文、《尚书》、《诗经》、《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辞》、《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魏书》、《世说新语》、《水经注》、《洛阳伽蓝记》、《史通》、《大唐西域记》、《通典》、《通志》、《文献通考》、《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明实录》、《明儒学案》、《日知录》、《读通鉴论》、《读史方舆纪要》、《文史通义》、《潜研堂文集》、《廿二史札记》、《龚自珍全集》、《海国图志》、《中西纪事》、《孔子改制考》、《訄书》、《新史学》等。在课堂上我们还要以其中的某些地方作为切入点讲解到有关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政书诏令奏议、地理志书、别史杂史、传记笔记、史论史考、甲骨金石、子部文献、经部文献、集部文献以及一些工具书和基础常识知识,如此多的文献和知识,仅靠课堂讲授,而不带动学生实地触摸,教学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即使学生记了一些知识,那也是死的知识,因为学生对其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只知其名。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让学生接触这些文献,对这些文献产生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比如二十四史的讲解,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学生带到图书馆、资料室,一边讲解一边让他们与这些书进行亲密接触,对他们的疑问可以当场解答。对工具书的讲解更是如此,比如查找古书经常要使用的四角号码查字法,不让学生亲身试验,仅仅是背记一些字根和查找方法,是起不到良好效果的。学生经过实践获得知识,会让他们有成就感,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的知识记忆也会更长久。图书馆、资料室不仅仅是借书、自习的地方,也是教书的好地方,要充分发挥他们藏书丰富的优势,有效的投入到教学当中。
利用图书馆、资料室讲课,可以教会学生怎样查找资料。历史的专业特点决定,搞历史研究必须翻阅资料,利用资料,但是很多学生不会收集资料、利用资料,利用这样的教学机会,告诉他们面对一本古书,应该从何处入手,应该怎样记笔记,从而培养学生的史料感和历史意识。另外,图书馆、资料室书的排放,都有一定规律,一般是以类编排,然后又以时间为顺序摆放,我们可以趁机向学生讲解学术的发展源流及方向。进而引导学生到书海之中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为他们系统的学习、进一步深造、日后的科研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毫不吝啬,大方给予
(一)不吝啬时间
首先,不吝啬课堂时间。《中国历史文选》作为工具课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课堂教学要重视引导。譬如,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多的给学生设置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引导学生进行辩论。比如如何理解《七月》篇中“田畯至喜”的原因?如何理解《宋楚泓之战》中宋襄公的仁义道德?如何看待《通志·总序》中郑樵对班固的评价?等等。再者,选文中有些字词或句子翻译上存在异议,引导学生自己翻译,出现不同的答案后,进一步询问学生出现不同理解的关键点在哪里?结合选文内容,哪种理解更合理?这其实是一种方法的传授,通过锻炼,学生认识到对古文存在理解上的不同是很正常的现象,不用质疑自己的能力,仔细斟酌,会得到正确的答案。
其次,不吝啬课外时间。譬如教材中某些篇章的断句、标点、字词、注释等与其他文献资料或教材有不尽相同的地方,引导学生查证,并让他们得出自己的结论。因为学生个体差异,这项工作很难有统一的进度和结果,适合在课外进行辅导。
(二)不吝啬心得
把自己教学、科研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学生,把自己有所发现、有所感想的地方和学生进行交流,鼓励他们在这些地方做些探索,如果学生有兴趣,也可以鼓励他们参与到老师的科研中来。
(三)不吝啬称赞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参与互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锻炼,无论他们的观点对否,对他们积极的学习态度都要表扬和称赞。老师的赞扬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认可和接受,学生得到老师的认可,心中会有极大的满足感、成就感,可使其增加无穷的力量和信心。老师是一团火,不仅要照亮学生,还要在他们心头种下火种。
(责任编辑/石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