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疑——议——练”阅读教学结构模式探析

2009-12-23 02:28黄小薇
内蒙古教育·科研版 2009年11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老师教学

黄小薇

叶圣陶曾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一文指出“国文教学的目标,在于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学的技能”。一语道出阅读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得到阅读的知识,训练其欣赏文学的能力,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

当前,阅读理解不论在中考还是高考中都是重头戏,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里明确规定了阅读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培养学生的速读能力,“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揣摩语句的含义”“品位”和“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广东省初中的新教材则一改以往按体裁编写的思想,以传授阅读知识点为指导方针,详细地为每个单元指出学习重点。由上可知,无论是叶老所提的教学目标还是大纲所明确的内容和要求,或是新教材的修订指导思想,都不但强调阅读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是我们中学教师当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且给我们研讨阅读教学思想作了理论性的指导: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正如叶老所言:“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乃在使学生渐进与善读,终于能不待老师之辅导而臻于通篇明晓。”在此思想指导下,本人又参考了上海特级教师钱梦龙的“三主”“四式”语文导读法;借鉴安徽陈云琰老师的“四层次”质疑教学法;殷大云、严长松老师的“四步自读阅读教学途径”;上海教育学院周凤老师提出的语文“教学题”教学模式;江苏金湖县教研室提出的“语文问题化”教学法。博采众家之长,结合本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水平,设计了“读—疑—议—练”阅读教学结构模式,并把钱梦龙老师的“三主”思想贯穿于其中。本文拟从阅读教学的结构模式的各个环节及其之间的关系作探析和阐述。

一、说“读”

叶老曾在《略读学习国文》中提到:“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怎样才能“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从而达到“吸收”的效果呢?我认为最佳的方式是让学生读。在教学里,读一般分为朗读、默读、听读三种。朗读是指把诉诸视觉的文学语言,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使语言形象化,唤起学生的丰富想象,再现文学语言中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带进与教材内容相应的气氛中,让其受到情境的熏陶感染。默读则注重效率,能在最快时间内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听读是指学生听老师或录音有感情地朗读。无论是朗读、默读还是听读,它都能让学生直接与作者沟通。“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从而达到整体感知的效果。

老师在这一程序里主要任务是“导”,“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使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借鉴了珠海市一中的配乐朗读和画面情境导法。在《钱塘湖春行》一诗的教学中,我找来具有春天特色的西湖游览的画面和《春之声》的音乐配合朗读,唤起学生对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的丰富想象,让他们身临其境,仿佛真的看到了淡妆西施的面影。在《秋魂》一课里,我为了让学生深切感受作者所说“秋魂”的象征意义,找来了农民秋天野外劳动的画面和理查德演奏的抒情钢琴曲《秋日的私语》配合课文的录音朗读,让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仿佛身临其境,领略到农民的勤劳,秋叶的奉献,秋果的成熟,秋风的和蔼慈祥和秋色的五彩缤纷,从而感受到了“秋魂”的所在:勇于奉献,多姿多彩,诚实慈祥。

在教学大纲里,阅读教学的内容和要求的首条明确规定:“用普通话流畅朗读课文。默读注重效率,具有一定阅读速度。”因此,把“读”放在阅读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必要的。

二、说“疑”

读是为了让学生自主的去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大意,在这个前提下才能深入理清文章的思路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首要问题是怎样才能让学生往这方面思考。我们往常的做法是,由老师设疑提问,学生来回答,这似乎是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我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叶老认为“老师最好是当学生的顾问。学生遇到弄不懂的问题,再顾而问之”。如果由我们老师设疑提问就超出了“顾问”的职责,有点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之嫌。就学生而言,初读文章,必然尚不甚了解文章内容思想,老师的任务是“要使他们运用自己的心力,尝试去了解”,也就是让学生遇到不懂的问题顾而问之,由学生设疑提问,老师归纳总结,把学生的提问往正确的方向引导,“言归正传”。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设疑提问?“为了督促学生尝试起见,似乎该特别提示‘预习一项,规定为必须让学生实做的工作”。我的作业当中有一作业本名曰“记疑本”,就是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把自己感兴趣的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作为预习作业打分,也作为我设计题目的重要参考。在上课时,先用五分钟总结归纳,把他们的疑问往正题方面引导。如教到《父子情》时,因为对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较陌生,也较感兴趣,因此在记疑本上尽是问些不着边际的问题,比如“父亲送的大幅为什么会被红卫兵撕成两半?”“红卫兵是什么人?”“坐茶馆、上澡堂子是什么?”“高中毕业就可以留学吗?”怎样才能把学生的思路和兴趣引到探讨作者与父亲的感情上呢?上课时我先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然后提了个问题:“假设你就是文中的作者,想象一下,当父亲在为你做这些事时,你会怎样想?”不到一会儿学生大都饶有兴趣地进入角色,不但“身临其境”感受当时的时代环境,而且充分体会到父亲和儿子间的深情,前后不到五分钟,学生就被我领入了正题。古人云:“问则疑,疑则思。”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思维流程,学习心理,又能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学习主题,认识主体,发展主体的地位,有兴趣主动的学习,同时又不失老师的主导作用。另外,由学生提问有助于我们及时了解学生的阅读水平,方便因材施教。这道“工序”虽然与前面老师设疑学生回答的方法大同小异,但其效果却不同。古人云:“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质疑提问是加深学习的好途径,也是让学生对学习发生兴趣的好方法。

三、说“议”

既然通过“疑”引出了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如何解答才能教给学生答题方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呢?我参考了“现代课堂讨论法”,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某问题让学生独立阅读教材,收集资料,并进行群体讨论,借以交流信息,深化认识,发展智能的教学方法。在《父子情》一课里,老舍对孩子的功课和成绩采取绝对放任自流的态度,表示赞同的几乎都是和玩有关的事,这种教育的方法是对还是错,我采用了“现代课堂讨论法”,让学生自由讨论。因为这些事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他们各抒己见,讨论得非常热烈,最后他们都明白了“父亲”这种做法有利也有弊,一方面有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培养兴趣、爱好;另一方面,不闻不问会让孩子贪玩,无心向学。讨论中,学生明白了父母对自己管教的用心良苦,学会了理解父母,从而达到了素质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辨证的看问题的方法。这一讨论法有几个优点,首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独立性,其次是趋向探索事物的内在规律,再就是扩大知识面,形成交流信息的多维性,如下图所示:

┌─ 学生 ──┐

老师学生

└─学生─┘

讨论时老师的作用何在呢?叶老说得好,“教师犹如集会中的主席,排列讨论程序,是他,归纳讨论结果,是他,不过他比主席还多付一点责任,学生有错漏得纠正补充。”教师的责任不在把一篇篇的文章装进学生脑子里,而在于教授方法让学生去理解文章。

四、说“练”

这里的“练”是指训练,就是使学生学的东西变成他们自己的东西,它包括语文教学过程中以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读、听、说、写训练,而不单指做习题。叶老曾明确指出:“训练不只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须讲求方法,这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的习惯”,也就是说我们在训练中的首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实现知识迁移,以课文为例子和凭借,举一反三。例如在第四单元《皇帝新装》、《古代英雄的雕像》、《蚊子与狮子》的讲读课中,主要教给学生通过对话分析人物性格去感悟童话、寓言中包含道理的方法,然后在自读课《花的话》中进行知识迁移训练,让学生根据所学方法分析这篇课文中各种花的话语,概括花的形象,学生很快感悟出这篇童话所包含的道理:做人不要孤芳自赏,妄自尊大,而应像二月兰那样默默地尽自己的力量给世界增添点滴快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举一反三,掌握了通过对话分析人物性格来感悟道理的方法,完成了知识迁移的训练,也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这种由知到行,由理解到运用,由知识到习惯的训练,是必须贯穿到整个阅读教学过程中的,这样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锻炼自学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相信只要本着“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精神,本着“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还有更多更好的教学结构模式等着我们去研究、探讨。相信语文教学改革必能昂首前进。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老师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