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 辉
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各族人民创造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奇观。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岁月长河里,民族征战与民族融合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都体现在为何修建与怎样修建这万里之长的疆土屏障之中。因而,这万里之长的军事防御城墙,也便凝固了中国社会朝代更替、时代变迁的兴衰史。而当代有关长城的文化内涵,已超越了物质形态的古代军事防御建筑,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的骄傲与民族精神的象征。
或许,正是长城这种丰厚的人文底蕴,从古至今,才积淀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吟咏长城的诗文歌赋。所谓“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所谓“雨潇潇而牧马声断,风袅袅而边歌几处”,都表露出戍边将士孤苦凄绝的生活心境。大抵古代边关辞曲多抒写出哀怨悲壮的情调,只有现代诗词歌赋才显出几许激越豪迈的斗志。从“秦时明月汉时关”到“不到长城非好汉”,我们从这些诗句里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对于人们怎样吟诵长城的影响。
作为古代巨型防御屏障,长城的功能性要远远大于审美性。即使这样,一些敌楼、烽燧、古堡也往往因山势的险峻而错落有致、雄伟壮观。也许,这种建筑的崇高美感一直难以进入古代文人画的审美视野;也许,逸笔草草的文人笔墨还很难表现庄严凝重的历史主题。因而,几乎没有古代的文人画家用自己的画笔为画史留下绘画中的长城形象。
长城作为一种绘画题材,只有在表现现实与历史主题的现代美术中,才能真正进入美术家的审美视野,才能真正获得一种新的审美境界。20世纪以来,有关长城主题的美术作品伴随着整个社会对于长城文化寓意的深化而得到了丰富的表现。2009年躬逢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为从视觉审美的角度更深入地发掘长城人文历史的文化内涵,中国长城书画院在深度研究长城历史的基础上,从众多长城历史人物中遴选出富有代表性的23位长城人物——齐宣王、赵武灵王、秦始皇、孟姜女、汉武帝、卫青、王昭君、蔡文姬、陆游、朱棣、戚继光、陈三娘子、康熙、乾隆、左宗棠、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郭沫若、邓小平、赵登禹和黄华等,并特邀中国当代著名青年人物画家贺成、李乃宙、邹立颖、朱兴华、王野翔、邓超华、许向群、王珂、马援、陈嵘、李伟、齐鸣、林百石、陈涤、袁汝波、王立军、孙戈、何晓云、杨晓刚、裴开元、张禾、陈文国、王可刚、付咏珊、贺兰山等人,根据各自的艺术风格塑造了神情毕肖、性格各异、语言丰富的长城人物形象。
这些作品基本上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物画的创作面貌。在形象塑造上,既以形写神,通过准确扎实的形象塑造,捕捉历史人物的神情性格;又以神写形,通过笔墨意蕴提炼概括和夸张表现人物的神形,不拘泥于形象塑造、不局限于历史事件的再现,而着眼于艺术主体对于历史人物的解读与独特的把捉。他们塑造的古代人物形象,既充盈着维护国家统一的浩然之气,也渲染出民族团结、边关和睦的柔情之美;他们描绘的现代人物形象,既表现了倡导民主、唤起民众的忧患意识,又激发出君志所向、一往无前的励志精神;他们刻画的当代人物形象,既再现了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领袖风采,也抒写了赴汤蹈火、英勇奋战的革命情怀。这些作品,都把真实具体的人物形象塑造和长城的历史主题与现实主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人们直观地感受到长城这条中华民族的疆土屏障与精神脊梁和这些历史人物的血脉关系,从而也更深刻地发掘了长城作为一种民族精神载体的文化意象。
通过这些作品,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水墨人物画彰显而出的独特的艺术魅力,看到中国水墨画在塑造历史人物与现实人物的过程中而获得的新生与发展。或许,写意水墨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本身的文化质感,也更增添了长城人文内涵的文化意蕴与历史厚度。不论这些作品能否流传于世,但用中国画表现长城主题的艺术创作都具有填补艺术史空白的价值。
(作者为:中国长城书画院副院长、艺术史学博士、中国美协理事、中国美协《美术》杂志执行主编)